◆趙 娟
(山東省郯城縣育才中學)
初中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常會遇到很多感覺晦澀的東西,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教師應該選用一些恰當?shù)慕虒W方法,才能進行最有效的教學。世界氣候的分布,在學生們最初學習的時候,感覺是很難的,感覺很遙遠而又抽象,怎么也摸不到,學得糊里糊涂?!暗厍蚝偷貓D”一章的迎頭一棒給他們造成的“飽脹和晦澀感”還沒消失,心理上又再次憑空添堵,這為以后的地理學習造成了很大障礙,為此教師應該想盡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淡化難點,消除“攔路虎”。
請允許我以自身經(jīng)歷講一個生活中的故事。小時候家里很窮,離集市又遠,因為血脖那地方的肉便宜,所以媽媽偶爾會在買好肉的時候添上一些,回家后還常常先緊這種孬肉吃,把好的鹵了等著慢慢吃。而我想想那血脖血淋淋、還有白的紅的污穢東西就惡心地要吐,所以就說什么也不愿吃肉了,即使是后來給吃好肉也很不想吃。而好肉呢?因為我不愿意吃,時間久了也常常會壞掉,這樣我的父母便常常吃到的是“孬肉”了。父親一直對這個是耿耿于懷的,他經(jīng)常罵母親:好好的肉,你不先吃了它,非得等壞了扔了才甘心,你是會過嗎?你這是敗壞!但是罵歸罵,家里還是母親做飯炒菜的多,所以我一直不喜歡吃肉。長大后,我可以幫助母親做家務、炒菜做飯了,當然也買肉,偶爾也會被肉販子加塞進一些讓我不喜歡的孬肉,怎么辦呢?我都是先吃好的,孬的呢?等好的吃完了,再把孬的中的好的部分剔除吃了,再不好的部分干脆扔了或者喂狗。
同理,在教學中,每遇到這樣類似的難題,我都會指導學生們先學最容易學會的,最后學難的,實在不會的,可以放棄,千萬別給“堵了”。像世界氣候的分布部分我就是這樣處理的:由易到難、抓住典型、化整為零、分組“肢解”。
先學會記憶名稱。看氣候類型的圖例部分,最容易的是最后的“高山氣候”,很明顯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上,在地圖上主要分布在美洲西部的落基山、安第斯山上,非洲東北的高原上,我國西南的青藏高原上,其中重點掌握的是青藏高原上的高山氣候。
其次容易的是寒帶氣候,也可以叫極地氣候,那就是主要分布在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很顯然這里終年寒冷,降水稀少。
接下來的是熱帶氣候。其實就4種,都帶著“熱帶××氣候”,所以先記憶關鍵詞,分別是“雨林、草原、季風、沙漠”。學生們在記憶好了后,要先相互檢查背誦和聽寫,并在課本做圈劃標記,加深記憶。然后將這4種逐個落實在圖中的熱帶范圍。很明顯,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主要有非洲剛果盆地、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美洲的亞馬孫平原地區(qū)),最典型的是亞馬孫平原地區(qū)。而草原呢?以典型的非洲為例可以看出,就分布在雨林兩側。至于沙漠,在草原的兩側,尤以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qū)和阿拉伯搬到地區(qū)為典型。季風呢?則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須指圖幫助認識這兩半島)。這些介紹完了后,再給學生3分鐘左右的時間鞏固記憶,并作小組互查、個別提問落實記憶,并且還得在圖上指圖表述。
最后的是溫帶氣候。其實就5種,先解決都帶著“溫帶××氣候”的三個。分別是“大陸性、海洋性、季風”,注意強調一定不能是“季風性”,地理的記憶要求準確。學生們在記憶好了后,要先相互檢查背誦和聽寫,并在課本做圈劃標記,加深記憶。然后將這3種逐個落實在圖中的溫帶范圍,尤其是典型地區(qū)——亞洲、歐洲。很明顯,大陸性在溫帶大陸內部,西部大約緯度40~60度的靠大西洋地區(qū)是海洋性,而大陸東岸大約就是我國的北方地區(qū)是季風氣候。
溫帶氣候還剩兩個,一個叫地中海氣候,另一個叫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就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而亞熱帶季風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qū)。這兩個也和剛才一樣做到記憶落實圖中。當然也可以順便把三種季風的分布做個簡單對比。
由此,本來很復雜抽象的氣候分布難點,在我的點撥下,學生大都可以比較容易地接受了。當然我覺得學生們通過這節(jié)課收獲更多的不是解決了這一個難題,而是他們學到了一些面對困難時候所要具有的態(tài)度和方法,那就是客觀面對,找出“敵人”的突破口,由易到難,學會“肢解”難點,再配合關鍵詞記憶、圖文結合等方法,攻克“敵人”的堡壘。長此以往,學習進入良性循環(huán),學習興趣不減反增,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