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聯墨鑒賞"/>
●劉 鋒
斗酒縱觀廿一史;
爐香靜對十三經。
此幅行書聯墨是史可法的作品。 史可法(一六零一——一六四五)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崇禎進士,后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他在南京擁立福王(弘光帝),加大學士,稱史閣部。史可法督師揚州,奮力抗清,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揚州城破后,史可法自殺未死,為清軍所執(zhí),從容就義。揚州人在城北梅花嶺筑衣冠冢,以作紀念,現辟為『史可法紀念館』,即『史公祠』。
史可法聯墨精品
史公的書法功力深厚,特別是他的行草書瀟灑如行云流水, 筆走龍蛇,氣韻生動。此幅行書聯墨就是代表性作品。我們常說字如其人,史公的聯墨,其筆力遒勁、豪放激越,或可昭示出他的浩然正氣,取義成仁的高尚品格。
此副對聯,我最早是從王梓坤先生所著《科學發(fā)現縱橫談》看到,那是一本寫方法論的書。
這一副對聯是寫讀書的。讀書可以明志, 從一個人所讀的書,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心態(tài)和胸襟。斗酒縱觀廿一史,表達了作者飽覽史書,胸懷天下的抱負。爐香靜對十三經, 則表達了作者潛心儒學,『退則不失為真儒,進則可以為王佐』的從容自若的心態(tài)。
斗酒觀史是有故事的。這里有個《漢書》下酒的古代佳話。 據宋人龔明之《中吳紀聞》記載:相傳蘇舜欽(北宋著名詩人、散文家)喜好飲酒,尤其讀書時一定要邊喝酒邊讀。寄住在岳父杜衍(字正獻,曾任北宋宰相)家時,每晚讀書都要飲酒一斗。杜衍很奇怪他一晚怎能喝這么多酒, 就派幾個子弟秘密地去察看,后來又親自去察看。一晚,蘇舜欽正讀《漢書·張良傳》,當讀到『良與客狙擊秦皇誤中副車』時,突然猛地一拍書案說『惜乎! 擊之不中』,于是端過一大杯酒一飲而盡。當他讀到『良曰: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于此,此天以臣授陛下』時,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難如此! 』又端起一大杯一飲而盡。 杜衍看到后大笑說: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誠不為多也。
其實讀詞也是可以下酒的,晏殊的《浣溪沙》詞『一曲新詞酒一杯』可以佐證。 其實,好的文學作品,好的畫,好的書法,好的對聯,每當讀到妙處都是可以下酒的。
為什么是『廿一史』? 為什么不是『廿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 然而這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 最初是是四史: 《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 后人稱為『前四史』。 以后加上《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計九史,被合稱為『十三代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史可法是明代人,故只有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 后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再后,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 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二十四史』。 并刊『武英殿本』。
一九二一年, 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 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蛘?,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說的『二十六史』。
焚香讀書在中國古代也是有傳統的。北宋詩人陳與義作《焚香》詩說:『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爐香裊孤碧,云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ぁぁぁ?。 南宋詩人陸游也有詩云: 『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玉溪是指李商隱的號。
至于焚香讀書的好處, 明代的屠隆有一段話說得很妙:『香之為用, 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拓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zhí)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 謂古助情可也?!?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p>
『十三經』是指儒學的十三部主要著作,其中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儒家本有六經: 《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統一全國后『焚書坑儒』,《樂經》從此失傳。 在西漢,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于學官,并設有『五經博士』。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學官指學校。唐代有『九經』,也立于學官,并用以取士。 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唐文宗開成年間于國子學刻石, 所鐫內容除上述『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成為十二經。 五代時蜀主孟昶去《孝經》、《爾雅》,收入《孟子》,稱『十一經』。 后來又重新收入《孝經》、《爾雅》, 總稱『十三經』。
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十三經并不能涵蓋中華『國學』,也不能替代諸子百家的豐富思想,更不能替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這十三種文獻,當以『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后來所稱的《四書》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段褰洝穭t指: 《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此副對聯是寫讀書的。 然而有為名利而讀書者,有為陶冶性情而讀書者,有為科學而讀書者,有為尋求真理而讀書者,有死讀書者,有讀死書者等等,這些都屬于讀萬卷書的范疇。最重要的讀書卻是『從無字句處讀書』。清朝人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寫道:『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游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淮搜陨瞰@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