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銀行卡都在本地,卡里的現(xiàn)金卻被人在異地取走。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高新區(qū)(新市區(qū))人民法院獲悉,2012年該院受理銀行卡盜竊案件3起,而今年截至目前已審理3起,均為銀行卡內(nèi)現(xiàn)金被異地盜取,涉案金額總額60余萬元。經(jīng)法院審理,3起案件均由銀行負責本息全賠。
儲戶:卡未離身存款竟被支取
2012年3月27日,烏魯木齊市市民孫某發(fā)現(xiàn),一直由妻子保管的銀行卡中1.85萬元存款被人在石河子市分10次從自動取款機上取走。銀行卡一直在妻子身上,人也從未離開過烏市,錢怎么就被異地取走了呢?事發(fā)后,孫某立即報案,但銀行卻對此事三緘其口。他隨后將銀行訴至法院,索賠損失。
烏市市民董某在某銀行辦理了一張借記卡,2012年2月21日卡內(nèi)的存款卻在福建省漳州薌江某支行和南靖靖城某分理處被他人連續(xù)18次轉(zhuǎn)支和取現(xiàn),共計13.28萬元,并產(chǎn)生手續(xù)費968元。多次協(xié)商未果,董某將該銀行訴至法院。
烏市市民周某的遭遇和以上兩位如出一轍,40余萬元被異地支取。
孫某等人認為,因為銀行管理存在漏洞,導致不法分子利用漏洞復制銀行卡取走了存款,銀行應該承擔全部責任。
銀行:不當損失或由儲戶造成
孫某要求銀行擔責的說法,遭到銀行反駁。銀行稱,在辦卡時已經(jīng)發(fā)給他相關(guān)辦卡章程,并明確約定:凡密碼相符的交易均視為本人的合法交易……持卡人應妥善保管密碼,因密碼泄露或卡片保密不當造成的損失,由持卡人負責。從這個約定看,銀行沒有任何責任。此外,孫某存在嚴重過錯,根據(jù)規(guī)定,卡必須由本人保管,但銀行卡和密碼都是交由其妻子保管,且取款等交易都是由其妻完成的,故責任應該由孫某自行承擔,在石河子市的10次取款不能排除是孫某或者其妻取款。
而對于分18次在福建等地取走董某卡內(nèi)錢款一事,銀行辯稱,第一次被人取款時銀行就發(fā)送信息通知了董某,其應盡快通過客服電話進行掛失止損,但董某未履行掛失義務,所以銀行應當承擔第一筆的責任,但之后的17筆屬于擴大損失,銀行不應承擔責任。
法院:銀行未盡安全保障義務
法院認為,卡內(nèi)資金在與本市相距遙遠的異地被他人集中支取,可以認定銀行卡是偽造的,銀行未能識別銀行卡的真?zhèn)?,以至于ATM機向持偽造銀行卡的不法分子付款,作為借記卡合同憑證的真銀行卡沒有用于交易,這是不法分子利用偽造的銀行卡欺騙銀行,不能視作銀行與原告完成的交易。
法院認為,短信服務是銀行向客戶提供的一種選擇性付費服務,目的在于為客戶提供及時存取款信息以便利客戶。如以客戶是否收到短信的標準確定銀行是否免除責任,則這種短信服務實為一種責任負擔,并且不能排除客戶客觀上未能看到短信的情況,對于已選擇辦理相應短信服務的客戶而言顯然是不公平的,客戶選擇該種服務的目的是便利自己而非增加自己負擔,且客戶看到短信告知而不及時掛失亦有悖常理,故如銀行認為銀行卡保管人收到短信后的取款屬擴大損失,應當證明保管人存在實際已看到短信但不及時處理的情況,但銀行不能舉證。
為此,烏市高新區(qū)人民法院判決,與孫某、董某、周某發(fā)生糾紛的銀行,應賠償3人所有損失。
法官建議,一旦發(fā)現(xiàn)銀行卡異地取款現(xiàn)象,儲戶應該馬上向銀行申請凍結(jié)賬戶,并對存款全額和賬目憑證取證保存,同時向公安機關(guān)報案,保全視頻資料。銀行也應該意識到,銀行卡盜刷案的頻繁發(fā)生,說明銀行卡的磁條容易復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應及時加以改進,避免為客戶帶來損失風險。
(摘自《法制日報》 本文作者:潘從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