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到來,正在橫店拍攝或已經(jīng)拍完的抗戰(zhàn)劇依然有增無減。用編劇高滿堂的話說,“去橫店一看,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倍W(wǎng)友卻對此紛紛吐槽,直斥抗日劇三宗罪:武俠化、偶像化、鬼子臉譜化。
戰(zhàn)爭之所以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正在于它的殘酷、它的艱難。一場不殘酷的戰(zhàn)爭還算是戰(zhàn)爭嗎?一場不艱難的抗戰(zhàn)還值得我們?yōu)橹拺褑??抗?zhàn)劇娛樂化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更是對先烈們的不敬,如果鬼子都是紙糊的,如果武俠能比子彈跑得還快,那我們還需要51年(從甲午戰(zhàn)爭算起)的抗爭嗎?娛樂化的抗日劇下,被娛樂的不只是“鬼子”,還有廣大的中國人!如果我們被那么蠢笨的日本人欺壓51年,我們不是應該更加愚蠢嗎?
當我看到《飛虎神鷹》中的“元芳”時,我第一個念頭是他的黑風衣不會絆跤嗎?當我看到吳奇隆站在硝煙中時,我的感覺依然是帥,但是緊接著腦海里就蹦出那句“這咋就不像打仗的呢?”過于輕松的戰(zhàn)爭是對年輕人的誤導,過于耍帥的戰(zhàn)爭英雄也是單薄無力,經(jīng)不起推敲的。歷史需要包裝,但不能過分包裝,藝術需要升華,但不能沒有底限。
請勿讓國難變成娛樂,請勿讓國恥變成笑話。讓老年人找到寄托哀思的地方,讓年輕人銘記恥辱的過去,不要把“國難”變成隨意的“一次性消費”,如此惡搞只能讓年輕人忘記過去的磨難,忘記前輩們的熱血,最終只能導致抗日劇越拍越多,人們的激憤情緒卻越看越少。當年輕人把歷史劇當成武俠劇,把恥辱當成過目即忘的娛樂的時候,就是對歷史的背叛。
抗日劇不是周星馳的惡搞劇,“人比子彈跑得快”的荒誕場景只適合出現(xiàn)在《功夫》之類的喜劇片里,而不應是嚴肅的歷史劇。劇作家們以及導演們應該牢牢記住這個事實。藝術雖說要高于生活,但畢竟源于生活,不能完全脫離生活。從色彩紛呈的抗戰(zhàn)劇來看,中國編劇不缺乏想象,而是沒搞準對象,把想象力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讓科幻夠科幻,讓歷史夠莊嚴,還歷史一份尊重,也是還自己的作品一份尊重,還億萬中國人一份尊嚴。
(摘自《北京晚報》 本文作者: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