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寧
“十九年來,哈利的傷疤再也沒有疼過,一切都很好。”
2007年1月11日晚上,當J·K·羅琳在愛丁堡巴莫落酒店552房間里,寫下小說《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的最后一行字后,嚎啕大哭。她從冰柜里拿出一小瓶香檳,一飲而盡。17年的《哈利·波特》寫作旅程,告一段落。
這部給全世界數(shù)億兒童和成人帶來無窮幻想、想象和歡樂的系列兒童文學作品,就誕生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伴隨著苦難和憂愁而生。
去年深秋,我有機會來到英國作較長時間的訪問,也在愛丁堡停留了幾日。人們都說,愛丁堡是英國最美的城市,有著“北方雅典”的稱謂。來到愛丁堡,已是晚上。漫步街頭,到處都是深褐色的巨大建筑、高聳入云的教堂、古典風格的名人銅像,鮮有亮麗的色彩,映著沉灰的天空,顯得格外凝重。一條條用卵石鋪成的小巷依山而上,縱橫交錯,通向迷宮般的老城區(qū)。
愛丁堡的中文名字也是名副其實,城里最著名的古跡就是一座城堡——愛丁堡城堡,早先的王宮。登上新城東部卡爾頓山,遠眺藍色的福斯海灣,鳥瞰愛丁堡全貌,讓人頓時想起蘇格蘭詩人彭斯的那句詩:“我的心在高原!”頭頂,那座酷似古希臘神廟的建筑在佇立風中,顯得極有氣勢,不過,四方的神廟只有一半兒。聽說,愛丁堡之所以有“北方雅典”之稱,就在于這座國家紀念碑。它是19世紀模仿雅典帕提儂神廟,為紀念在拿破侖戰(zhàn)爭中的犧牲者而建造的。然而,卻因預算不足而未完工。然而,恰恰是這座未完工的巨大建筑物,卻給人以一種遺世獨立的歷史滄桑感,更具魅力。
這樣一座人口不過50萬的城市,卻有著令人驚嘆的文學傳統(tǒng)。作家奧爾特·司各特、詩人羅伯特·彭斯、《金銀島》《化身博士》的作者史蒂文森、福爾摩斯的創(chuàng)造者柯南·道爾,都是愛丁堡人。王子街大上最醒目的高塔就是司各特紀念碑,高達60米,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作家紀念碑。所以,這里孕育出一位風靡全球的兒童文學作家J·K·羅琳,也就不足為奇了。
聽說,羅琳寫作《哈利·波特》的那個咖啡館,就在愛丁堡。而且就在市中心。離開愛丁堡的那天早晨,我和朋友前去尋找這座咖啡館。
我們在8點出頭來到納爾遜大街23號,“大象咖啡館(The elephant house)”幾個金色的大字映入眼簾??Х瑞^是紅色的,在街上很醒目,門廊兩邊掛著兩盆花,花架旁邊的一個裝飾物也是大象。我們來的太早了,咖啡店還沒有營業(yè),不過里面已經(jīng)有燈光了,里面的服務人員在做開門前的準備。從玻璃窗望進去,咖啡館里面也有大象木雕,原來,這是一家反對獵殺大象、保護野生動物的主題咖啡館。門口還貼著一張招貼畫,上寫“哈利·波特誕生地”,還有一張照片,是羅琳坐在咖啡桌前寫作的鏡頭。作家身穿藍色棉布襯衣,披著一頭紅色的長發(fā),一手支著腦袋,一手拿一筆,在一本攤開的本子上寫著,面前盛著咖啡的,只是一個最小的紙杯。
當時,羅琳生下女兒才4個月,就和葡萄牙丈夫分居了,來到愛丁堡她妹妹家。因為靠救濟金生活,家里沒有暖氣,她是推著嬰兒車,在溫暖的咖啡館里寫下了《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這真是讓人感慨,羅琳的故事再一次印證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一般說來,偉大的作品都誕生于貧困、不幸、痛苦之中。我在多年前曾去過卡夫卡在布拉格的故居,一個狹小黑暗的閣樓,但他在那里寫下了傳世之作《城堡》和《審判》。對藝術家來說,貧窮往往孕育出不朽,而富足和平庸則是雙生子。
《哈利·波特》系列本身最驚人的“魔法”,則莫過于對這位貧困單身媽媽命運的改變。在寫作《哈利·波特》第一、第二部時,羅琳住在放著別人送的舊家具的陋室里,第一部第一版只印了500冊,然而,小說當年就摘得大英圖書獎的年度兒童書獎。在寫作《哈利·波特》后幾部時,羅琳的境況已今非昔比,以前,她只能在巴莫落酒店附近的大象咖啡館寫作,后來,她則在這家五星級酒店一晚近1000英鎊的套房內(nèi)寫作?!豆げㄌ亍?—7,共賣出4.5億冊,羅琳也因此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作家之一。
現(xiàn)在,羅琳已是英國第三富婆,比英國女王還富有。這也是她當初沒有想到的。2001年,她和現(xiàn)在的丈夫尼爾·莫瑞結婚。他們還住在愛丁堡,又生了兩個孩子,過著幸福的生活。她的社會地位也不斷提高,2008年,她在哈佛大學的畢業(yè)典禮上作演講;2012年,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她朗誦了《彼得·潘》中的一段文字。
《哈利·波特》的小說和電影擁有無數(shù)粉絲,人們都被其奇幻的想象力和豐富的情感而吸引。它誕生于愛丁堡,一點也不奇怪。在歷史悠久、富有藝術氣息的愛丁堡,墻上的每一塊石頭、地下每一塊卵石,都藏著一個個故事。愛丁堡也有很多關于巫師和魔法的傳說,據(jù)說中世紀的時候曾燒死了幾百個女巫。我曾在1998年來過愛丁堡,參加過“愛丁堡鬼魂游”,跟著兩個帶著“僵尸”和“吸血鬼”面具的小伙子,邊在狹小的巷子中穿行,邊聽他們講恐怖故事,既嚇人又刺激,非常有趣。或許是這些激發(fā)了羅琳的靈感。
愛丁堡對詩人和作家充滿了敬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4年將愛丁堡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城市,不僅僅因為其薈萃歐洲中世紀特色建筑,更因為其深厚的文學傳統(tǒng)。其“世遺”的又一正式名稱是“文學之城”(city of literature)。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獲得“文學之城”稱號的城市。而今,“魔女”羅琳也成了“文學愛丁堡”的新標志。
英國人毫不掩飾對哈利·波特的喜愛。在倫敦,我們前往在《哈利·波特》中無數(shù)次提到的倫敦國王十字火車站。在女作家的筆下,通往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火車就是在這個火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發(fā)車的。在幻想文學評論家眼中,這個站臺的設計極妙,它既特別,又不突兀,成為現(xiàn)實生活與魔法世界的分界點。
來到國王十字火車站,只見九號和十號站臺的附近,黃色的磚墻上赫然有一輛嵌在墻里的手推車。它仿佛正在被魔法學校的學生推著,馬上就要穿墻而過,到達另一個世界。幽默的英國人為了滿足“哈迷”的愿望,在這里做了這樣一個雕塑。我們仿佛看見第一次去學校的哈利推著手推車,茫然地問工作人員:“九又四分之三車站在哪里?”許多孩子來到這里,蹦跳著,歡笑著,爭著與手推車合影留念。
最近,羅琳又出版了她的首部成人小說《偶發(fā)空缺》,希望完成從兒童文學作家到成人小說作家的轉型。當然,對于這位暢銷書作家,也是見仁見智。在劍橋大學訪問時,我見到的一位年長的學者對羅琳不屑一顧:狄更斯的小說能夠流傳100多年,《哈利·波特》能嗎?
我卻想反問一句:為什么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