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維漢
馬一浮故居之寂照庵。解維漢攝
蔣莊在杭州西湖園林四莊中名氣很大,以前沒注意過,專程去訪,方知就在花港觀魚北門內(nèi),地方很小,也很安靜。 蔣莊最早稱小萬柳堂, 清末轉(zhuǎn)讓給南京富商蔣國榜,改名為蘭陔別墅,供其母休養(yǎng)之用,蘭陔意即孝子養(yǎng)親之處。 蔣國榜對經(jīng)商不感興趣,一心跟隨馬一浮讀書。 一九五零年改建園舍后, 馬一浮應弟子蔣國榜之請遷居蔣莊。 其主樓叫『真賞樓』,馬一浮居住在此長達十六年。 一九九零年這里成為馬一浮紀念館。
馬一?。ㄒ话税巳痪帕撸?,名浮,字一佛,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今屬上虞)長塘人。 現(xiàn)代國學大師,理學家,佛學家,翻譯家,詩人,書法家。十六歲與魯迅、周作人一同參加紹興縣試,名列榜首。 后留學美、德、日等國,精通七國語言, 回國時帶回德文版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國內(nèi)最早研讀過《資本論》的人。 他是國學大師, 集文史哲、 儒道釋大成于一身,與梁漱溟、熊十力一起被譽為『現(xiàn)代儒學三圣』。 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均曾宴請過他。 周恩來一九五七年陪伏羅希羅夫游花港,曾訪問馬一浮,稱他為『中國現(xiàn)代唯一的理學家』?!何母铩恢幸苑饨ㄟz老被勒令遷出,住廣華飯店,后定居杭州安吉路二十三號。 一九六七年六月去世。
蔣莊臨湖而筑, 有臥波長橋與蘇堤相接。 入口為一圓形門洞, 前面是一片大草坪,莊前近湖平臺植有兩棵廣玉蘭,高十余米,盤根錯節(jié)。 主樓飛檐翹角,花格門窗,建筑面積四百零五平方米,兩層三開間,南北為觀音斗式山墻, 西有一連廊通西樓香巖閣。 樓中的馬一浮石膏像,氣定神閑,長髯飄飄,大胡子成為他外貌的顯著特點。 樓內(nèi)原有蔣國榜所撰一聯(lián):
宅畔拓三弓,養(yǎng)志猶慚,勝地煙云恣供憶;
徑開來二仲,清時有待,名湖風月任淹留。
聯(lián)內(nèi)引用了漢代以病免官的蔣詡與推廉逃名的羊仲、裘仲友好的典故,借以自比閑適庭院等待二仲那樣品格的朋友往來。住在蔣莊的馬一浮, 不為權(quán)勢所心動,軍閥孫傳芳曾慕名來訪, 被斷然拒絕:『告訴他,人在家,就是不見! 』出戶不遠臨湖有寂照亭,亭柱有聯(lián):
惟問白云何處去;
不知明月幾時來。
想必當年,馬一浮每天早晨都會來此亭內(nèi)小坐,遠眺湖景。
蔣莊成為馬一浮紀念館后增掛了多副板刻楹聯(lián), 使這里洋溢著濃濃的書卷氣。 門楣『馬一浮紀念館』為沙孟海題寫。旁邊門柱鐫刻林散之撰聯(lián):
胸中泛濫五千卷;
足下縱橫十二州。
評價得體,用語豪放。 門外邊柱有許紹光撰聯(lián):
學通儒釋;
行紹程朱。
對馬一浮的學問人品進行了高度概括。 室內(nèi)懸掛的還有馬一浮撰聯(lián):
任呼茂叔窮禪客;
早判公羊賣餅家。
茂叔是北宋曾寫過《愛蓮說》名氣很大的理學家周敦頤。 窮禪客: 周敦頤的思想里有佛教因素,故稱窮禪客。 『周茂叔窮禪客』一語出自《河南程氏遺書》卷六, 為二程門人游定夫所記。 《伊川語錄》中有「茂叔窮禪客」一語, 不知何解? 』曰: 『此必茂叔與禪客語,曾窮詰之,而禪客不能對。 』公羊即《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賣餅家比喻小家氣派。聯(lián)意自視甚高,名家典籍不放在眼里。曾佚名題聯(lián):
一瓣心香歸北斗;
千年絕學燭秋風。
粱漱溟撰聯(lián):
千年國粹;
一代儒宗。
吳恭清撰聯(lián):
云林寺開壇講國性;
大足山說道砥中流。
云林寺又名云林禪寺,在山西陽高縣城內(nèi)。 大足山在重慶,有許多佛教摩崖造像。 張恭槎撰聯(lián):
既文既傳,亦玄亦史;
希圣希賢,大德大年。
二十歲時馬一浮便寄居西湖孤山圣因寺,三年足不出戶,盡閱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 學成出山后,有感于亂世國危,便決定通過治學和從事教育事業(yè)來挽救國運。 一九一一年,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 擔任孫中山臨時政府的教育部秘書長,到任不足兩周,便提出『我不會做官,只會讀書,還是回西湖。 』從此便隱跡湖山。 一九三八年曾應竺可楨之聘,出任浙江大學教授,后隨校內(nèi)遷。 抗戰(zhàn)勝利以后即回杭州定居葛蔭山莊。
馬一浮追求的是古典式的儒學教育, 他認為現(xiàn)代學校教育由于受西方的影響,使學術(shù)成為獲利的工具,它使人沉溺于世俗社會和現(xiàn)象世界, 導致人性的墮落。馬一浮主張教育以『復性』為宗旨,力倡尊孔讀經(jīng),反對現(xiàn)代學校廢除六經(jīng)。他認為中國現(xiàn)代學校的一個根本缺陷是學術(shù)分科太多, 當代學者往往執(zhí)著于某一偏狹的領(lǐng)域,抓不住一個根本的東西,也不能融會貫通。在辦學方式上,馬一浮追求古典書院式的教育形式。 一九三九年三月, 由他參與籌建的復性書院在風景絕佳的烏尤寺成立, 院董事會正式聘請馬一浮主持講學事宜, 實現(xiàn)了他長期追求的愿望。
馬一浮在《復性書院學規(guī)》中提出『可以終身由之而不改,必適于道』的四點:『主敬』、『窮理』、『博文』、『篤行』。 抗戰(zhàn)勝利后,馬一浮又回到了杭州的陋巷,重新隱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圖書館,繼續(xù)選刻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