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雄
1986年至2007年間,我西下蓉城成都15趟。欽州距成都大約1923公里,每趟到成都我都要在恩師林墨根先生家里住下,少則四五天,多則七八天。在林老師悉心的言傳身教下,我的太極拳技藝得以與時俱進。雖然本人資質(zhì)愚鈍,但對國粹的赤誠之心和對學(xué)拳的投入也換來了對傳統(tǒng)太極拳玄妙的點滴體悟。學(xué)習(xí)太極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永無止境,須漸修方能頓悟。但一層功夫一層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僅憑現(xiàn)有的體會去揣摩太極拳先哲們的話語,必然會感覺有隔閡。為了弘揚國粹,把太極拳發(fā)揚光大,為了日后能更好地體悟恩師的傳授,我特將他老人家對我面授的拳理、拳法、練拳要領(lǐng)筆錄下來,分享給太極拳愛好者。
運勁要連綿貫穿,見縫就滲,鉆得進,提得起。
化勁在自己身上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牽制,更不要這里動、那里推,只有這樣才能把對方的勁化得干凈。
發(fā)勁要沉著松凈,如此則安舒穩(wěn)妥,完整不偏,干脆利落,脫得開、放得遠。
一個面要打中一個點,只有這樣力量才穩(wěn),同時要用底面反坐力打出去。但未打出之前,要以肌膚觸覺聽好對方的來意。如果對方從上面來,我就從下面打出去,同時要用丹田之氣打出。如果對方從下面來,我就從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車一樣。力點在左從右打出,力點在右從左打出。
推手時,我出手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重了不行,輕了也不行。要不輕不重、不快不慢,一個面要打中一個點,給對方恰到好處的一點就行了,對方就跌出去了。
推手時手跟身不跟,虛去實回;發(fā)勁時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襯。
推手時,須具備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巧,順勢接力,不丟不頂,化之于無形,發(fā)之于不覺。不管對方怎樣來攻、力量多大,都要做到隨心所欲、變化莫測。做到使對方東倒西歪、失去重心、驚心動魄,使對方感到滿目皆兵。要經(jīng)過長期的練習(x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上乘的功夫。必須松靜研練,只有這樣才能練成此功。
松不是目的,松是手段,它的目的是要貫穿。必須心意松,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形態(tài)上的松。
松干凈了就是松空,就是虛空粉碎,不要把松看得太玄了。
含胸拔背,胸中要溶化,要虛心實腹。
要進一步加強練拳,只有這樣身體才會有適度的松柔,筋骨才能增長內(nèi)在力量,腦力才有清醒的感覺,而后自然而然會產(chǎn)生一種松沉的分量、靈敏的感應(yīng),以及柔軟而又有彈性的力量。這種力量發(fā)出來就是柔里含剛,用太極拳的話來講就是內(nèi)勁。
“招”是外面能看見的招數(shù),而內(nèi)勁是里面的東西,從外面不能看見,必須黏上手后以平常練成的靈覺來體察。
懂勁可分為兩個方面來講,一方面是識別對方的來勁,另一方面是運用自己本身的勁道。如何識別對方的來勁?我的視覺、聽覺、觸覺三方面配合起來,對方的來勁是遲還是速、是剛還是柔、是沉還是浮,他的方向、企圖、動機,這些情況我都要探察清楚,這就是知彼的功夫。怎樣運用自己的勁道?怎樣發(fā)勁?如果對方不進攻,那我就慢慢地侵他吃進,在引化的同時要進攻。沾用于守,黏用于攻,推開了就是散手。
落胯時前腳宜內(nèi)扣一些,在胯關(guān)節(jié)松開時腹部下沉(即氣沉下丹田)。落胯亦叫沉胯。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時,左胯微向后抽,同時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拳架中有弓步的拳式都要落胯,落胯能使弓步身正勢穩(wěn)。
弓步的塌胯要放松腰背部、臀部的肌肉,胯骨自然下垂,后腿膝關(guān)節(jié)不要僵直,膝宜微屈,胯骨與腳底涌泉穴形成彈弓之勢。
胯根內(nèi)收就是扣胯??劭枘苁箤嵞_更為沉穩(wěn),同時又能帶動虛腳離地。
胸部含化,腰亦要同時運轉(zhuǎn)走化。
用就是陽,不用就是陰。
氣沉丹田,不要故意去做,而是松胸實腹,再后意念往下想。
往前推按時,不要著意去做,而是往前松出去。
沾連就是不脫開又不頂你之意,你來多少,我走多少,順著你的慣性、方向來走,所以說“沾就是走,走就是沾”。黏隨就是你走多少我就走多少,隨著你的意思走,我不用勁推你,跟你的意思走。
拳架中的拳式下盤高一點低一點沒多大問題,關(guān)鍵是氣勢要好,勁道要對。社會上的楊式太極拳動作稍有不同,但神、意、氣和勁道是一樣的。
在練拳架時要大松大軟,盡力盡意去追求虛無的氣勢。何謂虛無?簡單而通俗地講,就是你說它有卻沒有,你說它沒有卻又有。文濤寫的《心意歌》有這層意思:“一點四處都是空,意在虛無縹緲中;觸物為實真變假,假里生真妙無窮?!本毴芷鸪跏茄鑾铀闹?,然后是以內(nèi)帶外。
推手時要練好黏的功夫,不使對方脫開,再尋機把對方打出。
要帶捋意,擠要帶按意,采要帶靠意, 要帶肘意,不能單獨使用。要一動全動,一靜全靜,要時刻留意,處處審機,任何時候都要知己知彼,這樣就能得心應(yīng)手。
“丟”和“頂”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關(guān)系到自己和對方兩個方面。你丟我不丟,你頂我不頂,那就不會出現(xiàn)丟或頂?shù)默F(xiàn)象。
在拳理拳法研討中,我曾想過四兩是否撥得了千斤,這個提法是否科學(xué)。經(jīng)過多次實踐與思考,我認為“四兩撥千斤”需要強調(diào)“牽動”二字。拳經(jīng)中有“牽動四兩撥千斤”,這里不宜淡化“牽動”,試問不牽動對方的重心,又怎能實現(xiàn)四兩撥千斤之妙呢?
技擊是太極拳的精華,亦是太極拳的重要內(nèi)容,但不是最終目的。練太極拳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練拳者的身心健康。只有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會提高。沒有高尚的武德,是練不出上乘的太極功夫的。
擊倒對方不為強,讓過別人方為高。這是楊式太極拳功夫的技藝追求,也是武德的表現(xiàn)。如果沒有良好的武德,要做到舍己從人就有心理障礙;如果做不到舍己從人,就練不好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如果練不好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巧,發(fā)勁就做不到脫得開、放得遠、干凈利落。
肩根管手臂,胯根管腿腳,腰跟管全身。
打不對,不打也不對,要打在對方的腳跟才對。
“腳跟”和虛實有密切關(guān)系。就全身而言,虛實就是重心的位置;就局部而言,虛實指力量的分布。肩是上三關(guān)之根,捋就要捋對方的肩根(腋下之處),使對方東歪西倒;腰是整體之根,推按對方的腰根(軟肋之處),對方就會往后跌出去;胯是下肢之根,拍打?qū)Ψ降目韪?髖關(guān)節(jié)之處),對方就會向外側(cè)跌出去。破根是牽動重心的有效手段,最好是有明師悉心指教,這樣才能熟練掌握。
要學(xué)會接勁。會接勁才能有提放,不會接勁就難以施展太極拳的提放技術(shù)。在接勁中,要能發(fā)現(xiàn)對方的“柄”,對方有“柄”就打,無“柄”找“柄”?!氨本褪菍Ψ降挠颤c、僵點、滯點。
接勁要引化,有接勁才能引化,接不了勁就不容易引化。比如說要把傳過來的籃球拍起來,如果不能順力引化接球,球就會觸手彈出。要有接球的引化技術(shù),只有這樣才能運球、傳球乃至投球。太極技擊是瞬間化發(fā)連續(xù)的動作,一吸一呼之間變化莫測,太極拳的引化遠比接球引化的要求高得多。自己身體的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牽制,更不要這里動那里搖相互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把對方來勁引化干凈。
如要發(fā)人干凈利落,就得通過引化把對方來力卸到腳底,再利用地面反坐力把失機失勢的對方發(fā)出去。
推手時,我的雙手好像一張報紙貼在你身上,你怎么動我都跟著你,有縫就鉆。
推手時,在一般情況下,先用雙手輕輕地放在對方的身上毫不費力,對方有什么動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對方先動了,我就順勢而予以打擊;如果對方不動,我就設(shè)法引他動,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如果對方稍有頂抗,我就松腰落胯將對方的勁接下來實施提放,將對方從其來力的線路反方向打回去。實戰(zhàn)中千變?nèi)f化,要因人而異。
發(fā)放是什么呢?是瞬間的引化過程。引化時要用沾連黏隨,要使對方最不容易察覺的微小之力順勢牽動其根,順其圓方向?qū)Ψ絹砹拥阶约旱膶嵞_底,借地面反坐力把對方發(fā)放出去?!鞍l(fā)”和“放”是兩種不同層次的功夫,“放”比“發(fā)”的難度大,“發(fā)”要能使對方跌出去就行了,“放”是把對方發(fā)到準(zhǔn)確的位置放在那里?!鞍l(fā)人如掛畫”就是指這種收發(fā)自如的功夫。
推手時,要上下相隨,內(nèi)外相合,拿人要正確,要順著對方的來勁攻。前面的一只手要打人,后面的一只手要伸出,要前后向相反方向用勁。如擠勁時,主要是后手發(fā)勁。沒有根勁,就沒有反坐力;沒有反坐力,就難以發(fā)勁。如果對方不進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引化的同時要進攻。
沉重不要怕,輕要注意;明勁不要怕,沒有勁要注意;真虛不要怕,假虛要注意;喂到口才來吃,不要勉強去吃;實來才發(fā),不實不發(fā)。
含胸拔背不是凹胸,也不是駝背,而是上身松沉的自然形態(tài)。上身前面放松胸部氣沉丹田,上身后面放松腰部氣貼于背,手臂要松肩墜肘地 出去,含胸拔背的身法內(nèi)涵就自然做出來了。含胸的用法主要是為了蓄和化,而拔背的用法主要是為了卷和發(fā)。
練習(xí)拳架中,比如“攬雀尾”的“推勢”,是半馬步的“坐按勢”向前轉(zhuǎn)為弓步的“推勢”,如何體現(xiàn)在身勢松沉之下的向前弓呢?練法是由半馬步的后腳向前蹬撐,接著前腳胯根內(nèi)收、氣沉丹田地落胯沉下。又如“攬雀尾”的“按勢”,是在弓步的“擠勢”向后轉(zhuǎn)為半馬步的“坐按勢”,如何體現(xiàn)在身勢松沉之下的向后坐呢?練法是由弓步的前腳向后蹬地而去,接著后腳、髖關(guān)節(jié)適當(dāng)向前蹬撐,接住前腳之勁力,然后松腰塌胯、氣沉丹田地沉下坐穩(wěn),不是硬來坐低下盤。注意的要領(lǐng)是:身軀不能主動后坐,必須是被前腳推動而后坐;身軀不僅不主動后坐,而且后胯還要維持原來位置的前撐。通過這種練習(xí),就能體悟到: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體中正地沉到腳底地面;只有沉到腳底,才能產(chǎn)生地面反坐力;只有有了地面反坐力,才能驅(qū)使身體由后坐勢變?yōu)榍肮瓌莼蛴汕肮瓌葑優(yōu)楹笞鴦?。與其說實腳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說實腳是借助地面的反坐力而起。
接勁,要引化,要接勁,只有這樣才能引化;接不了勁,就不能引化。
我給你一下,你不想過來而想站穩(wěn),那我就順勢送客發(fā)你出去。
以柔克剛是這樣練出來的:要遵照師傳,把太極拳練好,特別是“攬雀尾”的拳式, 、捋、擠、按這四勢要練到精熟,要練到舒展大方,要做到大松大軟。不但要筋骨松開得軟,心和氣還要松開放軟,要把一身僵勁去掉。這樣循環(huán)地不斷練習(xí),身體就有適度的松柔,筋骨就會增長內(nèi)在的勁力,腦子就有清醒的靈覺,而后自然而然地就會有松沉的分量,于是有了柔彈的力量。這樣的力量發(fā)出的就叫柔里含剛,實際上也是勁的體會。有了勁的體會,就能達到以柔克剛的妙用。
松腰落胯,形正勢穩(wěn)。
落胯,塌胯,人就發(fā)出去了。
變化是腰腿動作,而非手動。
你如果對我頂勁,你的頂勁我不要了,我就把你提起來,你的腳就失重離地了。
太極拳的內(nèi)涵是:陰陽相濟,懂勁相成,虛實相依,內(nèi)外相合,上下相隨,方圓相生。
太極拳的特性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以輕制重,以小敵大,以巧制拙。
練好貓行步,能以腰胯帶動四肢。貓行步是這樣練的,以右弓步為例,右腳外撇,胯內(nèi)扣,左腳掌起來了,接著松左肩、垂臀,左腳離地了,左腳順勢向前一步,松胯圓襠地把重心從右腳轉(zhuǎn)換到左腳而弓出,左腳落胯,成為一個身正勢穩(wěn)的左弓步。左弓步走貓步的練法和右弓步走貓步的練法是一樣的,有關(guān)部位相反而已。
不練樁功,懂不了虛實。
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要垂臀。落胯就是把人提起來,垂臀就是把人發(fā)出去。提人時要摸到對方的呼吸,對方身體下沉呼氣時,幫他點忙;當(dāng)他本能地上升吸氣時,就順勢而發(fā)。簡而言之,一呼就提。
推手時,對方手必伸,但是他的肩和肘已成焦點。我意氣貫穿,尋其焦點而發(fā),對方必跌無疑。
透勁時肚子鼓起外凸、固氣,發(fā)勁時嘴出“噓”、“哈”聲音。
推手時要千變?nèi)f化,要在黏中討消息,察知彼之動靜、虛實之變化。己身輕靈圓活,發(fā)揮整體的連貫功能,終達到以柔克剛的效用。
方法學(xué)會還不夠,要練到;練到還不夠,要悟到;悟到還不夠,要得到;得到還不夠,要把法脫掉,動皆是法。
化勁要柔,發(fā)勁要順,動作要小,目標(biāo)要準(zhǔn),乘懈而發(fā),威力強大,無堅不摧。
推手時,不可不因而動,要有因才動。必須腰胯旋轉(zhuǎn),謂之不動手,勁整而貫穿。肩為上三關(guān)之根,根不能搖動。要把兩肩忘掉,將手、腕、肩、肘、背連成一體,與腰胯相接,進退走化之間如波如浪,配合手肩不動。人不知我,如流水無隙不入,機先制人,知人之法。以柔順為主,無論對方有什么招法攻擊,我背已之處松化。
太極拳的較高表現(xiàn)在善化善發(fā)。太極拳是一個球體力學(xué),黏著一點走化時,要多方面地順勢走化,做到化之于無形,這謂之善化。什么叫善發(fā)?推手時不要拖泥帶水,發(fā)之于不覺,要干凈利落,要脫得開,放得遠,這謂之善發(fā)。
松則沉,沉則重,重則輕(把沉藏起來就變輕了),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fā),發(fā)則打,打就是發(fā)。
楊式太極拳走架中要求得自身的平衡,松最為重要,是每一位太極拳練習(xí)者應(yīng)不斷追求的目標(biāo)。這是因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柔才能輕靈,能輕靈才能練就虛無氣勢,從而步入太極拳的上乘境界。
在太極拳的走架中,一般說來兩肩的放松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常常是應(yīng)著意去松虛腳所對應(yīng)的肩,或者微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yīng)的肩。這樣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調(diào)節(jié)身體重心,實現(xiàn)重心的平穩(wěn)轉(zhuǎn)移,從而求得走架中的自身平衡。
太極推手作為一種兩人搭手按照拳架中的基本招法進行對練或競技的對抗性運動,攻防兼?zhèn)洌粌H可以自衛(wèi)防暴,也是檢驗自己和對方功夫深淺的一種手段。不練好推手,就很難深入領(lǐng)會太極拳法的各種技藝要求。
推手時不要仗勢欺人,亦不要執(zhí)意推人。否則容易讓對方引化借力,對方引走你的力你還不知道,即使知道了要變化也遲了,遲了就會挨打。
推手時要善于變化,要在沾黏之中討消息。
推手時, 、捋、擠、按要清楚, 、捋、擠、按要認真, 、捋、擠、按要齊要整。
發(fā)勁出去就是開,散發(fā)爆炸就是開,蓄勁就是合。
落胯把對方提起拔根,先提而后發(fā)。
接勁時要氣貼背,要落胯。
有個發(fā)勁要領(lǐng)是這樣的:前腿之胯內(nèi)扣,后腳掌起來了;垂臀,后腳提起來了,接著順勢跟進半步,上下相隨地把人發(fā)出去。垂臀就是發(f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