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紅 單 梅 魏家科
(江蘇省沭陽縣中醫(yī)院婦產科,江蘇 沭陽 223600)
子宮肌瘤剔除術兩種術式的療效分析
吳曉紅 單 梅 魏家科
(江蘇省沭陽縣中醫(yī)院婦產科,江蘇 沭陽 223600)
目的 探討手術治療子宮肌瘤不同術式的療效差異。方法 回顧性分析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45例,按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開腹手術組30例及陰式手術組15例,對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體溫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鎮(zhèn)痛藥使用率和術后住院天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體溫恢復時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開腹手術組的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鎮(zhèn)痛藥使用率和術后住院天數(shù)均顯著性高于陰式手術組(P<0.05)。結論 在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和術后恢復方面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優(yōu)于經腹手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子宮肌瘤;手術方式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常見于30~50歲婦女,據尸檢統(tǒng)計,30歲以上婦女約20%有子宮肌瘤[1]。子宮肌瘤剔除術不僅保留了有生育要求患者的生育功能,更重要的是維持了患者子宮的生理功能,保留了生殖器的完整性,同時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作用。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近年來常用的手術方式之一,具有術式簡單、腹部無傷口、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對腹腔干擾小、不易產生并發(fā)癥和后遺癥等優(yōu)點。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兩年間行子宮肌瘤剔除術4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婦科病房住院治療并且記錄完整的45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15例,年齡平均(41.4±4.5)歲;體質量平均(56.6±5.3)kg;孕次平均(2.8±1.5)次;產次平均(1.8±1.3)次;肌瘤數(shù)目平均(2.8± 1.6)個;最大肌瘤直徑平均(6.3±2.7)cm;肌壁間肌瘤平均(1.9 ±1.5)個;漿膜下肌瘤平均(0.9±0.6)個。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30例,年齡平均(43.4~3.5)歲;體質量平均(54.7±4.8)kg;孕次平均(2.6±1.4)次;產次平均(1.5±1.4)次;肌瘤數(shù)目平均(2.9± 1.8)個;最大肌瘤直徑平均(6.6±2.9)cm;肌壁間肌瘤平均(2.1 ±1.8)個;漿膜下肌瘤平均(1.4±1.1)個。兩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孕次、產次、肌瘤數(shù)目、肌瘤直徑、肌壁間肌瘤及漿膜下肌瘤的數(shù)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對于決定行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前常規(guī)行B超檢查以排除附件病變,同時行宮頸薄層細胞學檢查以排除宮頸病變,手術時間均選擇在月經干凈后的3~10d,手術采用腰麻聯(lián)合持續(xù)硬脊膜外阻滯麻醉(即聯(lián)合麻醉)。
1.2.1 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
選擇聯(lián)合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術野,鋪無菌巾,充分暴露陰道穹隆,鉗夾宮頸,根據肌瘤部位選擇陰道前或(和)后穹隆切口及打開前或(和)后腹膜,行逐一子宮肌瘤剔除,1/0可吸收線自基底部進行縫合止血,閉合瘤腔,再連續(xù)縫合子宮漿肌層切口,查無出血,將子宮送回盆腔。2/0可吸收線全層連續(xù)縫合前腹膜或(和)后腹膜及陰道穹隆黏膜切口。
1.2.2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患者做好術前準備(腸道準備、備皮、插入導尿管等),選擇聯(lián)合麻醉,手術過程中,依次切開腹壁各層,打開腹腔,探查肌瘤的情況,然后按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剝除術的手術操作方法逐個進行肌瘤的剔除及瘤腔、漿肌層的縫合、止血。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時間(min);②術中出血量(mL);③術后體溫恢復時間(d);④術后排氣時間;⑤術后鎮(zhèn)痛藥使用率(%);⑥術后住院時間(d)。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建立數(shù)據庫進行統(tǒng)計分析。術后鎮(zhèn)痛藥使用率為計數(shù)資料,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體溫恢復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兩組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術中出血量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陰式手術組的出血量顯著性少于開腹手術組。見表1。
表1 兩種術式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表1 兩種術式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注:*1例肌壁間肌瘤直徑為9cm,出血達800mL
組別n手術時間(min)術中失血量(mL)陰式手術組1589.2±6.293.1±8.2*開腹手術組3094.6±9.9134.6±10.7 t -0.982-2.640 P 0.3610.027
2.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
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兩組的術后體溫恢復時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的術后排氣時間、鎮(zhèn)痛藥使用率及術后住院天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陰式手術組的術后排氣時間、鎮(zhèn)痛藥使用率及住院天數(shù)顯著性少于開腹手術組。見表2。
表2 兩種術式的術后情況比較()
表2 兩種術式的術后情況比較()
注:*一例患者因術后傷口脂肪液化,住院14d;**兩組患者的鎮(zhèn)痛藥使用率經卡方檢驗,χ2值為5.276
間(d)住院天數(shù)(d)鎮(zhèn)痛藥使用率(%)陰式手術組1520.4±2.21.8±0.95.4±1.218.4開腹手術組3031.5±3.82.1±1.17.4±1.8*86.3 t -2.571-1.0273.2625.276** P 0.026 0.2510.0310.016組別n術后排氣時間(h)體溫恢復時
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手術治療仍是目前子宮肌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子宮肌瘤的傳統(tǒng)手術治療方式是經腹的子宮全切除術、子宮次全切除術及子宮肌瘤剔除術等。其中,子宮肌瘤剔除術不僅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重要的是維持子宮的生理功能,保持了盆底解剖結構的完整性,并且有研究顯示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術后心理狀態(tài)恢復快,生活質量改善較子宮全切術明顯。隨著婦女保健意識的增強和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例正在日益增加。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近年來在臨床逐漸開展的子宮肌瘤剔除術式[2],它充分利用了女性陰道這一天然腔穴來完成肌瘤剔除及創(chuàng)面縫合等全部手術操作,具有對胃腸道影響小、手術操作時間短、手術中出血少、術后疼痛少且輕、術后恢復快、術后病率低及住院時間短、體表不留瘢痕等優(yōu)點[3]。
本研究資料顯示,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比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手術時間短,但二者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術中出血量方面,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二者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此外,本研究資料還顯示,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組的術后排氣時間、鎮(zhèn)痛藥使用率及術后住院天數(shù)均少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組,比較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表明在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疼痛和術后恢復方面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優(yōu)于開腹手術。
[1] 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331.
[2] 李蘭蘭,林仲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現(xiàn)狀[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0,37(6):409-411.
[3] 段巧稚,何菊仙,余亞莉,等.開腹與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效果分析[J].腫瘤學雜志,2012,18(1):72-73.
R737.33
B
1671-8194(2013)35-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