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醉心于《收藏》,是我對《收藏》的感受?!妒詹亍啡缑谰?,讓我一生沉醉。
偶得《收藏》,如獲至寶
1993年初,我所在單位興建“北京長城射擊場”,由我擔任副主任,主管對外宣傳和辦公室工作。射擊場成立后開通了郵政業(yè)務,5N份開始訂下半年報刊,訂刊工作由我負責。在翻閱報刊訂閱目錄時,我突然發(fā)現(xiàn)了《收藏》。緣于對收藏的敏感度,我毫不猶豫地訂了。打那時起,我便與《收藏》結下了如兄弟般的情義,之后,每年必訂閱。
當我收到1993年下半年第一冊《收藏》時,就像得到了寶貝一樣,先是草草翻閱,然后從頭一字一句閱覽、品味。當時激動的心情難以用語言形容。《收藏》的每篇文圖都像是我的指導老師,引領我進入收藏知識的海洋,生動而又有說服力。如今,20年過去了,回過頭來想一想,當時訂閱《收藏》真是明智的選擇。
與《收藏》相伴,成績斐然
沒有《收藏》,也許沒有我今天人生的收獲。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用《收藏》指導我收藏。20年來,我從《收藏》獲得鑒別的知識和眼力,我用《收藏》給予的理論和經驗指導我的收藏實踐。正因如此,我在收藏的道路上少走了彎路,也避免了收藏的盲目性、沖動性、無知性,更避免了因無知跑偏了方向、誤入歧途。二是廣交藏友。通過《收藏》,我結識了許多藝術界、收藏界的朋友,此中收獲,難以用金錢衡量,如因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孫竹先生免費贈送《收藏》讀者字畫和篆刻作品,我結識了孫竹弟子李砥和孫竹之子孫之先生;還認識了著名鑒定家史樹青、單國強等文博界專家,從他們身上吸取藝術養(yǎng)份,提高對藝術品的鑒別能力,升華收藏品位。三是由外行逐漸變?yōu)閮刃小?0年來,作為工薪階層的我鼓足了勇氣,以微薄的資金收藏,堅忍不拔,一路走來時有所獲。前幾年,我寫了《淘得墨寶憶故人》《三朝名臣孫家淦的“天道酬勤匾”》等文在《收藏》上發(fā)表,與讀者分享我在《收藏》的指導下所取得的知識和得到的藏品,也算是成績吧。
通過《收藏》的啟迪,我養(yǎng)成了藏書的習慣,雖沒有古籍善本,但藏書知識的提高,使我悟出了“貧不賣書”“有福方讀書”的精神境界。我還要感謝《收藏》對賞石文化的弘揚、傳播,受此感染,我不顧一切地在當?shù)負炝?2年石頭。2006年,在北京郊區(qū)懷柔民俗村建立了我的“硯澤俏石軒”,免費供游人參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有。當?shù)卣畔⒕W、電視臺、報刊對此進行了多次播報。北京電視臺還制作了專題節(jié)目播出。
義無反顧,豐富人生。收藏無止境,收藏的學問也無止境。要想在這無止境的過程中求得人生的豐富,精神的陶醉,事業(yè)的成就,我認為既然選擇了這條荊棘與鮮花并存的路,那你就要義無反顧地去奮斗、拼搏。然后將這奮斗、拼搏化為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把自己的收藏經驗傳播出去,把自己的藏品奉獻給社會,決不能視收藏為己有,視藏品為萬貫私財。
古往今來,大凡收藏家,大多奉獻畢生精力、財力,窮其一生為國家聚積精神文化財富。我想,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奉獻是無限的。當你臨終,將畢生珍藏無私奉獻給國家,到那時,你就可以這樣說:“我的一生因收藏快樂著、陶醉著、滿足著,我沒白活這一生,我沒為一生碌碌無為而后悔。”
每天徜徉在《收藏》的字里行間,我如癡如醉《收藏》這杯甘醇的美酒,我愿意一生都陶醉于它的醇香。
《中國貨幣史之最》熱銷尾聲
該書為大型錢幣研究、收藏類工具圖書,西安錢幣研究學者袁水清編著。陜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2年5月初版,同年9月被列為精品圖書參展第19屆國際圖書博覽會,廣受好評。
全書從中國貨幣歷史長河中遴選出349條“之最”精華,每條有千字左右文字介紹及對應圖片。共666頁,大16開,2600幅圖片,精裝彩印,豪華大氣。歐陽中石題寫書名,戴志強作《序》,陶貝作《弁言》??傻卿洶俣赛c“袁水清錢幣”、翻閱《收藏》2012年6期第81頁瀏覽相關信息。
該書第1版現(xiàn)僅余300本,今為《收藏》讀者提供簽名鈐印珍藏本,并按定價八折優(yōu)惠,優(yōu)惠價390元/本。需要者款匯作者——《收藏》編輯部袁水清,農行卡號6228480210043498117,款到速遞,售完為止。作者手機:1365923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