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張 婧 周 敏
(湖北省襄陽市中心醫(yī)院婦產(chǎn)科,湖北 襄陽 441021)
宮腔鏡定位活檢在早期子宮內膜癌診斷中的應用
李 琳 張 婧 周 敏
(湖北省襄陽市中心醫(yī)院婦產(chǎn)科,湖北 襄陽 441021)
目的 探討宮腔鏡定位活檢在早期子宮內膜癌診斷中的應用。方法 將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疑似子宮內膜癌患者按照抽簽法隨機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分段刮宮法刮取子宮內膜行病理診斷,觀察組采用宮腔鏡定位活檢。比較兩組癌灶檢出率及宮腔鏡子宮內膜定位活檢組織學結果。結果 觀察組(n=50)定位活檢病理確診為47例,癌灶檢出率為94.00%(47/50);對照組(n=50)病理學確診26例,癌灶檢出率為52.00%(26/50),兩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宮腔鏡下子宮內膜定位活檢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子宮內膜息肉,22例(占44.00%);子宮黏膜下肌瘤,12例(占24.00%);子宮內膜單純樣增生,7例(占14.00%);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5例(占10.00%);子宮內膜癌,4例(占8.00%)。結論 宮腔鏡定位活檢在早期子宮內膜癌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診斷價值,診斷率較高,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宮腔鏡定位活檢;子宮內膜癌;臨床診斷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左右。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病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發(fā)展趨勢,早期發(fā)現(xiàn)以及準確診斷對其手術及預后存在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1]。傳統(tǒng)的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診斷方法為子宮內膜分段診斷性刮宮,然而如果盲目地進行刮宮往往不準確,很可能會遺漏位于宮角深部以及黏膜下肌瘤后方的小癌。有20%的子宮內膜區(qū)域刮不到[2]?,F(xiàn)代宮腔鏡技術在早期子宮癌的臨床診斷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從而大大減少了子宮內膜癌的誤診或者漏診率?,F(xiàn)將具體的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疑似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36~70歲,平均(52.20±11.02)歲;陰道流血患者數(shù)33例,月經(jīng)紊亂患者數(shù)40例,其他癥狀為27例。并發(fā)子宮內膜癌高危因素為:合并高血壓28例,糖尿病30例,不孕11例。將本組患者按照抽簽法隨機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在年齡、臨床表現(xiàn)以及高危因素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方法
對照組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分段刮宮方法對子宮內膜進行刮取,并行子宮內膜病理學診斷與檢查[3];觀察組全部患者均行宮腔鏡診斷與檢查,儀器主要采用德國STORZ宮腔檢查鏡,于直視條件下定位宮腔病變發(fā)生部位以及范圍等,然后對可疑的部位進行組織學活性檢查[4]。具體方法為:對于不規(guī)則出血患者而言,應采用抗生素止血藥物治療后再行常規(guī)的檢查,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檢查?;颊咝蠦超檢查之后采用宮腔鏡檢查,對于出現(xiàn)宮腔內膜病變的患者而言,宜采取定位活性檢查,術后對患者再進行病理組織學診斷檢查。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國產(chǎn)WISP持續(xù)灌流宮頸鏡進行診斷與檢查,患者接受檢查之前在宮頸處應使用利多卡因進行局麻,然后將其置入宮腔鏡之中,主要順序為:宮底、子宮前壁、后壁、兩側壁以及宮頸管等位置對子宮內膜的形態(tài)、厚度以及色澤等方面的指標進行檢查,若在實際檢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子宮肌瘤、內膜息肉瘤以及異性血管等異常情況時,那么此時需要對其置入活檢鉗進行內膜定位活檢,且將組織送檢。將上述2種方法檢查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癌灶檢出率及宮腔鏡子宮內膜定位活檢組織學結果。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及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以“n(%)”的形式進行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表示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存在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示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癌灶檢出率對比
觀察組(n=50)定位活檢病理確診為47例,癌灶檢出率為94.00%(47/50);對照組(n=50)病理學確診26例,癌灶檢出率為52.00%(26/50),兩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χ2=11.202)。
2.2 宮腔鏡子宮內膜定位活檢組織學結果分析
見表1。由下表可知,宮腔鏡下子宮內膜定位活檢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單純樣增生、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以及子宮內膜癌等。其中,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數(shù)最多,其次為子宮黏膜下肌瘤。
表1 宮腔鏡子宮內膜定位活檢組織學結果(n=50)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早期子宮內膜癌的診斷,由于解剖學的特點,子宮內膜癌的篩查和確診遠不如子宮頸癌方便可靠。目前尚無成熟、簡便、可靠的診斷方法。對有癥狀或疑診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傳統(tǒng)的診斷方法是通過分段診刮刮取子宮內膜進行病理檢查,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盲目性,易遺漏一些較小的局限性病灶[5]。陰超檢查是診斷子宮內膜病變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能夠作為絕經(jīng)后出血以及陰道排液患者常規(guī)診斷檢查的初步。然而,陰超圖像并非為臨床診斷,這就是說陰超診斷結果并非為“金標準”,單純超聲檢查不能發(fā)現(xiàn)直徑在2mm以內的宮內占位性病變[6]。若陰超顯示的圖像出現(xiàn)異?;蛘邎D像正常而患者持續(xù)表現(xiàn)癥狀時,那么應該行宮腔鏡診斷檢查,且在病灶部位取活檢[7]。診斷性刮宮是子宮內膜癌的一種傳統(tǒng)的診斷方法,然而由于存在盲視手術,完全靠術者的經(jīng)驗來進行,隨機取樣,提供的信息有限,特別是對于絕經(jīng)后患者,部分內膜菲薄,病灶局限,有部分患者甚至很難刮出內膜,診刮常不能明確診斷,對臨床高度懷疑子宮內膜癌者必須行官腔鏡檢查[8]。宮腔鏡檢查是否會造成子宮內膜癌細胞的腹膜腔內擴散及與預后的關系,一直是臨床醫(yī)師爭論的焦點問題。雖然目前尚無循證醫(yī)學的資料證實膨宮介質及膨宮壓會造成內膜癌的擴散,但如在官腔鏡檢查高度懷疑子宮內膜癌時,應盡可能地降低膨宮壓力,縮短操作時間。
本研究主要觀察指標包括:兩組癌灶檢出率對比、宮腔鏡子宮內膜定位活檢組織學結果。結果表明:觀察組(n=50)定位活檢病理確診為47例,癌灶檢出率為94.00%(47/50);對照組(n=50)病理學確診26例,癌灶檢出率為52.00%(26/50),兩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宮腔鏡下子宮內膜定位活檢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單純樣增生、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以及子宮內膜癌等。綜上所述,宮腔鏡定位活檢在早期子宮內膜癌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診斷價值,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1] 連利娟.林巧稚婦科腫癌系[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452-478.
[2] 孟躍進,杜潔華.電視宮腔鏡技術在子宮內膜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生殖與避孕,2006,26(5):320-321.
[3] 徐立禮.子宮內膜癌的診療進展[J].國外醫(yī)學婦產(chǎn)科分冊,1981,8 (3):128-129.
[4] 溫宏武.宮腔鏡用于診斷宮腔鏡早期子宮內膜癌的價值及其對預后的影響[J]. 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2006,15(11):810-812.
[5] 夏恩蘭.宮腔鏡檢查在子宮內膜癌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2,18(4):199-201.
[6] Dueholm M,Lundorf E,Uanscll E S.Evaluation of the uterine cavity with resonance inlaging,mmsvaginal sonography,hysteroeonographie examiraaiou,and diagnostic eteril,2001,76(2):350.
[7] 馮力民,夏恩蘭.官腔鏡診斷官腔內病變的幾個焦點問題[J].中國婦產(chǎn)科臨床雜志,2004,5(3):163
[8] 潘家興,陳小玲.探討宮腔鏡子宮內膜定位活檢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價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4):152-153.
R737.33
B
1671-8194(2013)27-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