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華
(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1)
右胸前外側小切口治療房間隔缺損的療效探究
劉興華
(吉林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 探討行右胸前外側小切口治療房間隔缺損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在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房間隔缺損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行右胸前外側小切口治療,其中行房間隔缺損直接縫合9例,補片修補17例,房間隔缺損合并部分型肺靜脈畸形引流3例。結果 術后隨訪6個月,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復良好,經(jīng)X線檢查,肺部紋理較術前明顯減少,無心包腔和胸腔積液發(fā)生,且與同期進行的行右胸前正中切口的30患者比較,術后的引流量、體外循環(huán)的時間和心律失常的并發(fā)癥均小于行右胸前正中切口的患者,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行右胸前外側小切口治療房間隔缺損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且術后并發(fā)癥少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右胸前外側小切口;房間隔缺損;臨床療效
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常見類型,患病率僅次于室間隔缺損,是由胚胎發(fā)育期心房間隔上殘留未閉的缺損而形成。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是行胸部正中切口,但是這種手術方法創(chuàng)傷大,且術后的瘢痕增生明顯,而采用胸部不同位置的小切口可以有效避免此類問題,本文就對行右胸前外側小切口治療ASD的療效進行觀察,探討其應用[1,2]。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房間隔缺損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年齡在3~21歲,平均年齡8.1歲,體質量在15~59kg,平均體質量32.1kg。其中上腔型房間隔缺損12例,下腔型房間隔缺損9例,中央型房間隔缺損5例,混合型房間隔缺損3例。房間隔缺損的大小在0.5cm×1.3cm~2.8cm×4.2cm。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右胸前外側小切口治療?;颊咝腥砺樽?,取左側斜35°~50°臥位,手術均在患者全身淺低溫及心臟搏動下進行操作,在患者右胸第4肋間前作外側切口,切口的具體位置從胸骨右緣第4肋間直到背闊肌前緣,總長約6cm,切開胸部(女性應考慮到乳腺,切口略向下移),開胸后顯露心包及右隔神經(jīng)。肝素化后行主動脈插管與上下腔靜脈引流管,兩管并行循環(huán)后,不阻斷主動脈,阻斷上下腔靜脈,然后縱行切開右房顯露房缺,經(jīng)房間缺隔進入左心房,注意左心房不宜吸空,避免空氣進入[3]。對于小的房缺行直接縫合,對于大的房缺取自體心包片行連續(xù)縫合修補,修補完成后,輕輕擠壓心臟,徹底排空兩房氣體,連續(xù)縫合切口,并逐步撤出體外循環(huán),然后在右胸腔放置引流管,再行常規(guī)關胸,術后進行ICU監(jiān)護,待患者清醒且肌力恢復后,拔出氣管插管。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系統(tǒng)軟件進行資料分析,計量資料應用()表示,應用χ2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9例患者,其中術中行房間隔缺損直接縫合9例,補片修補17例,房間隔缺損合并部分型肺靜脈畸形引流3例;體外循環(huán)時間最短18min,最長70min,平均體外循環(huán)時間為(35.9±13.9)min;術后氣管插管的輔助時間最短3.5h,最長17.6h,平均氣管插管的輔助時間為(6.9±3.7)h;體外循環(huán)前自體放血量最少的200mL,最多的1500mL,平均自體放血量(556.7±234.8)mL,并且手術結束后均予回輸;術后住院時間最短5d,最長11d,平均住院時間為(8.1±0.9)d。術后隨訪6個月,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復良好,經(jīng)X線檢查,肺部紋理較術前明顯減少,無心包腔和胸腔積液發(fā)生[4]。選取同期進行的行胸前正中切口的患者30例與這29例患者進行比較,術后的引流量和體外循環(huán)時間均大于此組資料的29例患者,且心律失常的并發(fā)癥也比此組資料的患者多,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不同切口部位患者的比較
房間隔缺損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其治療的主要手段是采取手術修補式。傳統(tǒng)的治療房間隔缺損患者的手術修補方式是行胸部正中切口完全劈開,顯露心臟和大血管,阻斷升主動脈并心臟停跳下完成修補,這種方法長期以來被作為治療心血管的常用手術,但是此術式存在著術中入路創(chuàng)傷大、術后胸廓穩(wěn)定性差以及遺留瘢痕較大,影響美觀等問題。而采用右胸前外側小切口治療房間隔缺損具有術中操作相對簡單、切口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在臨床上其它的右心房入路還包括經(jīng)右側胸骨旁小切口入路、經(jīng)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入路和經(jīng)右腋下小切口等方法,但是經(jīng)右胸前外側小切口入路具有離右心房較近的特點,可以提高微創(chuàng)手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在臨床上作為小切口的入路方法應用更為廣泛。此外該術式還具有的優(yōu)點是:①該術式手術操作步驟較少,有效的縮短了手術時間和體外循環(huán)時間,在對本組的資料和同時期的行右胸前正中切口的30例患者的比較中,體外循環(huán)的時間明顯小于行前正中切口的患者,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在整個的手術過程中,不阻斷主動脈,在心臟搏動下進行操作,可使心肌得到有效的供血和保護,同時心臟不停搏,這樣左心房收縮時可以判斷修補是否嚴密;③右胸小切口縫合時,不需要使用不銹鋼絲或無瘢痕黏連,為患者做磁共振檢查提供了方便;④采用微創(chuàng)的手術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患者恢復快,大大的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5]。
但是此術式的應用還必須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行右心房切口進行修補術時,要注意不可吸空左心房,以免空氣進入產(chǎn)生不利影響,同時在行修補術打結時,要嚴格排空左心房的積氣;②操作中要盡量避免對右側乳內(nèi)動脈的損傷,對于小兒患者,胸腺比較發(fā)達,為了使手術視野更加開闊,需切除胸腺的右葉組織,對殘余的胸腺進行仔細的縫扎止血,以防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③術中作心包切口和心包開窗引流時,要避免損傷膈神經(jīng),以防造成膈肌膨隆的并發(fā)癥;④對于未成年的女性行此術式,要注意切口應向下移,保持距離乳暈1.5cm以上的距離,防止術后造成乳房發(fā)育不對稱;⑤術后要及時的做胸部常規(guī)檢查,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各種諸如胸腔積液、氣胸、皮下氣腫等并發(fā)癥,一旦出現(xiàn)并發(fā)癥,要及時的給予相應治療。此外,該術式還具有一些不足,比如視野較小,回血多,對血液的破壞成分增多等問題,因此該術式還具有很大的完善和改進空間。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對于3歲以下的兒童,因肋間間隙狹窄,不易進行行此種術式。
總之,應用右胸前外側小切口術式治療房間隔缺損具有術中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患者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的特點,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 劉迎龍,閆軍,李守軍,等.右外側小切口剖胸在先天性心臟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9,5(9):382-383.
[2] 韓春生,馬宏利,姜克勤.右前外小切口先天性心臟病矯治術36例分析[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9,9(24):135.
[3] 王明海,曹素文,徐振海,等.經(jīng)右胸外側小切口矯治先天性心臟畸形90例[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9,12(17):53-54.
[4] 何振波,張福維,李東濤,等.右腋下側切口在體外循環(huán)心臟不停跳心內(nèi)直視手術中的應用(附23例報告)[J].廣西醫(yī)學,2012,21 (23):75-87.
[5] 喬晨暉,閆保君,趙高峰,等.成人繼發(fā)孔房間隔缺損的手術治療[J].鄭州大學醫(yī)學雜志,2010,37(4):514-515.
R654.2
B
1671-8194(2013)30-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