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日整理書桌時,在一個綠竹翁的筆筒里,翻出一張紙,上面是兒子小潤小時候一次反思時列出的“十一條保證”,字體還很稚嫩:
玩電腦必須向父母申請;主動和他人打招呼問好;臉上不流露消極情緒;快樂地吃飯、學(xué)習(xí);不抱怨生活;不自作主張;不堅持私欲,以大局考慮為主;懂得感恩;多做家務(wù);真心對周圍每一個人好;遵從父母要求指揮,不大聲頂嘴。
大概是他五六年級的時候吧,這張紙條,有近半個學(xué)期的時間,曾經(jīng)被貼在門旁的墻壁上。每天早晨,他必須讀一遍,然后才能上學(xué)去。
實屬黔驢技窮,無奈之舉。那時候的他,不肯好好吃飯。喜歡邊吃邊玩,喜歡磨蹭很長時間,喜歡光吃米粒不吃菜;還喜歡頂嘴,一批評,他便找出種種理由耍起無賴。每次為了讓他多吃一些,我只有兩招,一招,夾夾夾,不停地為他夾菜,他的碗就像聚寶盆,總堆起尖兒;另一招,喂喂喂,趁他玩得專注時,大勺的飯菜往他嘴里喂去,他專注于玩,無暇反感,但有時回過神來,便咬緊牙齒扭過頭去。每次我都累得不行,且火冒三丈,眉毛倒立。一個周末,加班回去,匆匆忙碌完午餐,吃飯的戰(zhàn)斗號角便又吹響,也許是工作疲勞心情煩躁,我一下子委屈起來,失了耐心,拿起竹飯鏟子,高高舉起,狠狠落下,由他不肯吃飯數(shù)落開去,一通教訓(xùn),勒令不許吃飯,進(jìn)書房反思,反思到位方能過關(guān)。
一個多小時過去,小潤交出了這張紙條。我把它貼到了墻上,要求他每天出門前讀一遍。
也許是懾于竹板的威力,他同意了。有時他會讀得很認(rèn)真,有時他飛速地小和尚念經(jīng),有時他象征性地動動嘴巴,發(fā)出嗯嗯嗯的聲音。
有好一段時間,我沾沾自喜,為自己的“妙招”暗暗得意。
有一天,偶然聽到辦公室兩位年長的同事談?wù)摳髯缘暮⒆?。一位說,自她女兒進(jìn)入高中以后,她就和先生約法三章,絕不在女兒面前吵架,絕不亂發(fā)脾氣,絕不濫看電視。她原本是個電視迷,幾乎沒有她不知道的電視劇,可是,每次當(dāng)女兒夜自修結(jié)束到家前的五分鐘,無論是怎樣精彩的鏡頭,她和先生都會關(guān)機,然后,一個做出忙碌家務(wù)的樣子,一個坐在沙發(fā)上翻翻報刊,讀讀書。孩子一進(jìn)門,感受到的就是一種極好的溫馨場景。她女兒高考發(fā)揮得很好,現(xiàn)就讀于武漢大學(xué)。另一位說,每次她想對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都會先靜一靜,忍一忍,平復(fù)語氣之后再開口。
猶如醍醐灌頂。從某種程度來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若他身上有某種缺點,做父母的,一定難辭其咎。小潤動輒愛生氣,是不是源于我常常也受不得委屈愛情緒化呢?小潤愛頂撞,是不是源于我也缺乏耐心說話常常很沖呢?至于吃飯,我總擔(dān)心他吃得太少,老想著喂他一點,再喂一點兒,是不是這才助長了他吃飯拖拉的壞習(xí)慣呢?在我心情愉悅時,我順著他甚至縱容他,可以多玩電腦,可以要什么買什么;在我工作太累或不順心的時候,我動輒會一聲雷霆,任由壞情緒蔓延……
驚出一聲冷汗,我撤下了墻上的保證書。這“十一條保證”,一定是我數(shù)落他時常常提起并要求的,他記住并明白了,可是,為什么卻沒有落實到言行之中呢?我在他的生活中到底提供了怎樣的范本呢?
2
自此,我試著開始改變自己。我學(xué)會了克制情緒,生氣時不再輕易變臉;我學(xué)會了說話輕聲細(xì)語;我學(xué)會了對他的吃飯放手,只由飽餓來掌管他的胃。
我還改變了自己的許多趣味。
我不再嫌棄小潤超級喜歡的《海綿寶寶》聲音吵鬧顏色雜亂,而是安靜地坐下來和他一起收看。我發(fā)現(xiàn)《海綿寶寶》拍得真是好,自己以前根本沒有看懂過,在這部貌似吵鬧的動畫里,生活和做人的許多道理表現(xiàn)得如此智慧和高妙,小潤戲謔地來了一句:這就是媽媽你的智商呦!
而當(dāng)后來,他逐漸長大,竟向我推薦《愛情公寓》時,我絲毫也沒有大驚小怪,我明白,他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時尚元素,好玩的語言和情節(jié),愛情,只是它附帶的一個名詞而已,看這樣的電視劇與早熟全然無關(guān)。
我不再看一地雞毛式的冗長電視劇,我家的電視頻道常常停留在了中央五套的體育頻道上,當(dāng)我可以和他談?wù)撃膫€籃球明星的球技更炫時,他自己已經(jīng)把籃球練習(xí)得有模有樣了。有兩次,為練帶球過人,他把攝像機擱桌上,要我張開雙臂移動并不苗條的身體對他進(jìn)行防守,然后他回看鏡頭,琢磨自己的動作是否規(guī)范。那頗為有趣的歡笑瞬間,讓我從心底感覺,成為孩子的朋友,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卻是一件多么愉悅的事!
我還和他一起運動,在乒乓球場地,在羽毛球場地,在操場上……我從不只充當(dāng)一個旁觀者,從不像許多媽媽一樣只做一個撿球者或守護(hù)者,我是和他一樣大小的參與者,忘記了年齡,忘記了身份,全心投入,為失分吵鬧不休,為得分開懷大笑。
我更是常常和他看同一本書,他喜歡的,我喜歡的……
黎巴嫩詩人紀(jì)伯倫有一首論孩子的小詩,他說,孩子們是住在明日之屋,而我們是住在昨日之屋,“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fā)出的生命的箭矢?!?/p>
真的。
我一直以為是我們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在尋找種種方法塑造一個好孩子形象。慢慢地,我才發(fā)現(xiàn),當(dāng)我試著向孩子靠近并獲得他認(rèn)可時,我已于不知不覺之中重塑了自己。
原本不愛運動的我,現(xiàn)在羽毛球打得不錯,參加了羽協(xié),結(jié)識了不少新朋友;我的乒乓球打得也很湊合;因為喜歡動漫,喜歡體育頻道,也因為了解孩子的口味,我和我學(xué)生的距離很近,課堂很歡樂;因為我常常閱讀書刊,喜歡享受那安靜的讀書時光,我沒有因年歲漸長而墜入到很平庸的境地。
有一句歌詞這么唱:再清楚不過了,當(dāng)你開始反省自己,這個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我把這一張寫有“十一條保證”的紙片折疊好,又繼續(xù)收藏在了綠竹翁的筆筒里。同時,我也列出了屬于自己的“十一條保證”,認(rèn)真地貼到了自己的心中。我會時時默讀,因為我知道,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我們自身的成長。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