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芯邑
困境兒童的“回家”路
□ 本刊記者 劉芯邑
民政部培訓中心副主任王嬰認為,在兒童福利院接受替代性養(yǎng)護的兒童主體是孤兒和被遺棄的孩子,無論在身體上或心理上都有殘缺,因此,回歸家庭替代性養(yǎng)護的形式就更加重要。
大多數(shù)人降生在有父母的疼愛的家。而對那些因各種原因被遺棄的孩子來說,從降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在等待著家、尋找著家。
“近幾年,遺棄、虐待、性侵兒童的暴力事件頻頻發(fā)生,盡快建立兒童受虐舉報制度、各級‘國家指定兒童保護機構’、專門處理兒童保護案件的司法部門及國家對兒童的監(jiān)護制度,使兒童能夠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成長刻不容緩?!?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尚曉援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其中,兒童福利院替代國家對困境兒童起到監(jiān)護作用顯得尤為關鍵。
但在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貧困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平看來,替代性的國家監(jiān)護不只是把兒童安置在機構里,而是要把兒童安置在替代性的寄養(yǎng)家庭中,避免其遭受二次傷害,給予他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
陜西省寶雞市兒童福利院珍藏著許多回家的故事。在這里,回家的路途并不遙遠。
至今,寶雞市兒童福利院收養(yǎng)的300多名孤兒中,98%的孩子患有唇腭裂、腦癱等疾病。
2009年仲夏的一天,暑氣上升,一場大雨即將來臨。寶雞市兒童福利院王東鵬站在窗口望著他熟悉的院落,焦急地等待著一位小女孩的到來。
在這之前,寶雞市公安局與他聯(lián)系,欲把一位身患殘疾的女嬰轉至兒童福利院收養(yǎng),下午三點,公安局的干警帶著女嬰如約而至。
王東鵬小心翼翼地把嬰兒抱出來,她面色蒼白,四肢弱小,唯有襁褓中那雙靈動的大眼睛顯得活潑伶俐,小腦袋不時探出襁褓,好奇地打量著這個未知的世界。
“雨燕,這個名字出現(xiàn)在王東鵬的腦海里。于是,這個小女孩就有了名字——馮雨燕。王東鵬笑道:“寓意為在風雨中展翅飛翔的小燕子,輕盈聰慧?!?/p>
“福利院的孩子都是按百家姓的排序來確定姓氏?!蓖鯑|鵬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而過去,很多兒童福利院都讓孩子姓黨、國、院長的姓氏,或直接叫‘福利’。
“這些孩子成年步入社會后,這樣的姓名會留下福利院的印記,不利于他們回歸主流社會。”王東鵬深有感觸地說。
小雨燕因肛門閉鎖,急需手術,入院不久后,在王東鵬的積極爭取下,通過“明天計劃”的支持,在西安接受了手術,且手術很成功,在福利院的工作人員24小時悉心照顧下很快恢復了健康、并回到了屬于她的新“家”。
今年6月,民政部下發(fā)《民政部關于開展適度普惠性兒童福利制度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已在廣東深圳、江蘇昆山、浙江海寧、河南洛寧四地展開工作。
民政部培訓中心副主任王嬰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表示,適度普惠兒童福利的制度建設起步就是中國兒童福利一個突破,它意味著中國兒童福利工作將從救助型的兒童福利時代向全體兒童福利時代跨進。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yè)促進司兒童福利處副處長鄒明明則表示:“在試點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下一步將在全國劃分東、中、西部,因地制宜制定適應各地區(qū)特點的兒童補貼制度;針對不同類型的兒童,分不同標準予以福利保障?!?/p>
跟馮雨燕一樣命運多舛的孩子正因為遇到溫暖的“家”,才有了改變命運的一天。
在福利院大家庭里,馮雨燕與其他孩子一起成長,也經(jīng)歷成長中所面臨的問題,如康復護理、早期教育等。
“事實上,殘疾兒童護理的工作量是正常孩子的數(shù)倍,沒有持久的愛心、耐心和細心是難以勝任的,尤其是對嬰幼兒和完全無自理能力的孩子?!鄙蜿柺袃和@涸洪L李艷平如是說。
然而,更令王東鵬擔憂的是——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家庭里,孩子們的心靈如何才能夠正常成長。
美國兒科專家丹寧·杰爾遜曾說過,對于孤殘兒童來說,每一分一秒都意味著命運從此改變。相比正常的兒童,他們的早期教育越早越好,早一天用心,就讓他們融入社會多一份希望。
為此,寶雞市兒童福利院實行24小時“嬰兒式、專業(yè)化”的養(yǎng)護模式,派專人精心照料,最大限度地保證他們健康成長。同時還給福利院的每個孩子都準備了一本“成長記錄”,從入院的第一天開始,何時開始長牙,何時學會走路,點點滴滴都記錄在本。
在養(yǎng)育教室里,王東鵬給每個班都取上了“貝貝家”、“陽陽家”這樣溫暖的稱呼,為的就是讓孩子們能夠感知到家的概念,享受到家的溫暖。
此外,王東鵬還在兒童福利院里建立了“新和家園”,這是他利用一層舊辦公樓,改建出15個模擬小家庭。主要推行家庭式養(yǎng)育模式。
在新和家庭里,記者看到,每個家庭都聘有一位專職媽媽 ,由她負責照看家里3個孩子的飲食起居和上下學。到了晚上,每個家庭的爸爸也會回到家里,與孩子們共同生活。
馮雨燕和哥哥黨文敏、陳攏平就生活在這里。“爸爸媽媽”不僅要照顧孩子他們的衣食住行,還要承擔起與孩子們交流、學習、康復、安全的責任。
記者了解到,新和家園的“爸爸媽媽”都是經(jīng)過培訓、考核擇優(yōu)錄用的,錄用的條件包括喜愛兒童、夫妻關系和睦、有培育孩子的經(jīng)歷、身心健康,無不良嗜好等。
王東鵬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新和家園”是美國半邊天關愛基金會專門針對福利院孤殘兒童的項目,為了使這些兒童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在愛心爸爸媽媽的精心照顧下,擺脫孤單,健康成長。
從孩子的需求出發(fā),每個家庭都有獨立的房屋,家庭裝飾以暖色調為主,細節(jié)處輔以童真、溫馨的設計。電視機、冰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同時還配備特教、醫(yī)療、康復等器材。
這些昂貴的設備需要大量資金,為王東鵬通過“藍天計劃”、福彩公益金、及當?shù)刎斦块T支持的辦法,籌集資金2300萬元用于兒童福利院建設。
不僅如此,“作為管理方的兒童福利院和美國半邊天基金會,會定期對新和家園的‘爸爸媽媽’進行考核,同時制定了嚴格的家庭管理條例,確保孩子們最大程度得到原生家庭般的親情?!蓖鯑|鵬說。
近幾年,王東鵬一直堅持做好“養(yǎng)、治、教、康、送”。在他心里來,這些孩子能夠進入社會上真正的家庭生活,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新和家庭”取得的效果讓王東鵬十分欣喜,孩子們無論是自理能力還是思維能力都有很大進步。如今,和馮雨燕一樣在“新和家庭”里康復的30多個孩子,已被國內外愿意收養(yǎng)的人家接走,步入了正常家庭生活。
據(jù)了解,在中國,收養(yǎng)是最佳的替代性養(yǎng)護模式。但目前,除收養(yǎng)外,機構供養(yǎng)、寄養(yǎng)和家庭集中養(yǎng)育(小家庭養(yǎng)育)也是重要的孤、棄兒童養(yǎng)育方式。
王嬰認為,在兒童福利院接受替代性養(yǎng)護的兒童主體是孤兒和被遺棄的孩子,無論在身體上或心理上都有殘缺,因此,回歸家庭替代性養(yǎng)護的形式就更加重要。
寶雞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在一起過生日、排練舞蹈、學習音樂。圖/受訪者提供
對于在自己家中寄養(yǎng)過的孩子,居住在上海市徐匯區(qū)的蔣麗有著特殊的感情。當初憑一時愛心報名的她,沒想到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來,她照顧了十幾個寄養(yǎng)孩子的飲食起居,每當孩子被涉外收養(yǎng)或康復到能夠上學的程度而離開她時,她都萬分不舍?!半m然不愿意孩子離開,但看著他們有更好的歸宿,我打心眼里感到高興?!笔Y麗說。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對寄養(yǎng)家庭選擇十分嚴格,家長年齡、文化層次、傳染疾病史、生活水平、住房通訊條件等都有限制,還要有養(yǎng)育子女經(jīng)驗,單親家庭不予考慮。
“在成為寄養(yǎng)媽媽之前,每個體檢合格的準寄養(yǎng)媽媽都有為期一周的試用期。這段時間里,準寄養(yǎng)媽媽要經(jīng)過專業(yè)的‘寄養(yǎng)家長培訓’。準寄養(yǎng)媽媽在‘試’照顧寄養(yǎng)孩子并確定合格后才能‘轉正’?!鄙虾J袃和@涸洪L朱海燕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姚建平指出,在過去,優(yōu)先選擇機構供養(yǎng)作為兒童養(yǎng)育方式,然而目前關于機構供養(yǎng)的觀點已經(jīng)發(fā)生轉變,越來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和兒童福利工作者逐漸認識到為兒童提供家庭或類似家庭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機構供養(yǎng)并非兒童養(yǎng)育的首選方式。
在他看來,上海兒童福利院是完全融入社區(qū)的,這里的兒童分散地安排在城市市民的家庭里,在這里成長的兒童和正常兒童沒有什么分別,這是對困境兒童未來發(fā)展最有利的模式。
正如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yǎng)中心主任李波所說:“今后,孤殘兒童由集中在兒童福利院的供養(yǎng)型傳統(tǒng)模式向社會化、多樣化的照料方式轉化,以‘首先領養(yǎng)、其次寄養(yǎng)、最后機構照料’排序,幫助兒童通過國內領養(yǎng)、涉外送養(yǎng)以及家庭寄養(yǎng)等多樣化代替性養(yǎng)護模式回歸家庭,融入社會?!?/p>
同時,從事兒童福利研究工作多年的尚曉援也發(fā)現(xiàn),不能對兒童提供有效的替代性養(yǎng)護就會對兒童造成更大的傷害。目前正在摸索國有兒童福利機構改革的方向,應從養(yǎng)護棄嬰多功能的兒童福利和兒童保護中心的轉變開始。
“中國兒童福利院的功能改革和未來發(fā)展一定是中國兒童保護制度建設的重要一步。”王嬰提出,中國兒童福利院的功能改革將對困境兒童的未來起到重要作用。
(實習生陳小丹對本文亦有貢獻)
□ 編輯 羅燕 □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