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300多年的風雨霜雪過去,瀘定橋經(jīng)歷戰(zhàn)火、地震、雷擊等各種劫難,但依然懸空,溝通兩岸,其橋身堅如磐石,其鐵環(huán)光可鑒人。修建此橋,即使現(xiàn)代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也非易事。細觀此橋,無論規(guī)模、氣勢、工藝,都堪稱大氣一流,絕不簡單也不平凡。正是此橋,保障了300年來漢、藏同胞的頻繁交流,保障了祖國西南邊陲的安寧與統(tǒng)一。
瀘定橋由于毛澤東的長征名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而廣為人知。作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長征途中奪取的事關(guān)生死存亡的重要通道,1961年,瀘定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游人乘車由雅安出發(fā),沿川藏公路盤旋多圈,才能攀登上海拔近3000米的二郎山隧道。穿越山嶺,眼前豁然開朗,正好在下山公路轉(zhuǎn)彎處設了一處觀景臺,讓來往旅客飽覽雪山激流的壯美,只見無數(shù)的山巒如大海波濤般鋪展開去,眼前的河谷深切千米,一道宛如白色飄帶的河流深沉谷底,望之炫目,這便是鼎鼎大名的大渡河。而河谷的對面遠方是綿延的山嶺白雪皚皚,在日光下閃耀,那便是比二郎山還要高出千米的折多雪山,大渡河便是這兩道雪山之間冰雪消融匯納百川,形成的一道激流了。無怪水量如此充沛,水流如此洶涌。車下到半山腰便能聽到大渡河如雷的吼聲,愈近愈響,待到谷底,只見一河綠汪汪的大水泛著浪花白沫,從兩山夾峙的峽谷咆哮涌出,奔騰而來,吼聲如雷,驚濤裂岸,那橫跨河面的巍然鐵索大橋也直逼眼目了。
佇立河邊,細觀山形水勢,真正感到這是一處咽喉要道,非控此橋不足以連通兩岸,漢藏交流也就無從談起。早在西漢,中央政府就在瀘定設縣,西控康藏,東接巴蜀。建橋之前,常用木船渡河,水大浪急、事故頻發(fā),還曾用鐵索鏈接兩岸,人馬懸溜索而過,慢且費事。歷代都有建橋之議,均因地形險惡、工程浩大而作罷。直到清康熙年間,西康叛亂,駐在康定的宣撫使被圍困,因大渡河阻隔馳援不及被殺。此次叛亂平息后,清廷痛定思痛,決心建橋,畢竟正處在王朝盛世,國力強盛。此橋于1705年開工,僅用一年便大功告成。鑒于水大浪急,無法安樁,橋工利用河面狹窄,鍛造鐵索懸橋。大橋兩端各建20米高的橋臺以固定鐵柱,用13根鐵索鏈連接兩端,其中9根為底鏈,鋪設木板,其余4根分設兩邊做扶手。整個鐵鏈由12164個鐵環(huán)相扣,全橋鐵件重達40余噸。據(jù)說當年為把每根長達百米的鐵鏈鉤連起來,穿越波濤洶涌的大渡河,還頗費周折,后來想出的辦法是,選用藤編的鏈條溝通跨越河面,再把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鐵鏈用滑動竹節(jié)筒用藤鏈拉過去,簡單實用,充分顯示古人的智慧。
此橋建成,康藏與內(nèi)地天塹頓通。上報朝廷,康熙帝十分高興,御筆親題“瀘定橋”高懸橋首,并立巨碑一通《御制瀘定橋碑記》,詳載建橋起因、過程及大橋維修等,至今匾碑俱存,見證了300年前的壯舉。
(摘自西安出版社《從長安到拉薩: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紀實》 作者:王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