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高峰,孫 健,馮淑玲,王 莉,揚志剛(山東省高密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山東 高密 6500;.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口腔科,山東 青島66003)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頜面部間隙感染臨床效果觀察
冷高峰,孫 健2,馮淑玲1,王 莉1,揚志剛1
(山東省高密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山東 高密 261500;2.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口腔科,山東 青島266003)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頜面部間隙感染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07年~2012年來高密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就診的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治療組以仙方活命飲為基礎方辨證論治,1劑/d,1劑服2次,連服3日,3日后不再多用。另加局部金黃散外敷,并同時應用抗生素。對照組單純使用抗生素。結果兩組患者全部治愈,無一例出現(xiàn)死亡或后遺癥。治療組痊愈病程平均4.67 d,切開引流1例,對照組痊愈病程平均6.80 d,切開引流11例。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頜面部間隙感染能明顯提高療效,減少正常組織的損傷,降低切開引流率,縮短病程。
頜面部;間隙感染;中西醫(yī)結合;切開引流
頜面部間隙感染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疾病,如治療不及時感染可向周圍組織擴散,引起窒息,中毒性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治療方法是有針對性的選用抗菌藥物,必要時給予切開引流。由于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細菌耐藥現(xiàn)象日趨嚴重。單純應用西藥治療副作用大,切開引流率高,且切開引流后需多次換藥,增加了患者痛苦。我們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頜面部間隙感染,減少了抗生素的用量,縮短了病程,切開引流例數(shù)明顯降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2012年來我科就診的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80例,均為住院患者,選擇患者均在發(fā)病3 d內(nèi)就診,患者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l.6~65歲,平均32.18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患者感染部位見表1。
表1 患者感染部位
1.2 診斷標準
感染區(qū)表現(xiàn)為紅、腫、熱、痛,有時伴開口或吞咽困難等功能障礙;反應較重的患者可有全身癥狀,如發(fā)熱、畏寒、頭痛、全身不適等;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增加,白細胞分類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大;中醫(yī)辨證論治:可分為熱毒型,氣血兩虛型,陰虛型。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用藥 患者入院后初步估計致病菌后選擇抗菌藥物,葡萄球屬的產(chǎn)青霉素酶株按體質量給予頭孢噻肟鈉0.5~3.0靜脈滴注,2次/d;葡萄球屬的不產(chǎn)青霉素酶株給予阿奇霉素0.1~0.5靜脈滴注,1次/d,鏈球菌屬按體質量給予青霉素80~400 萬u靜脈滴注,2次/d,再根據(jù)藥敏結果和臨床療效調整應用相應敏感抗生素。治療組患者在應用西醫(yī)西藥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及金黃散外敷,中藥方劑以仙方活命飲加減為主要方劑, 1劑/d,劑服2次,連服三日停藥。其中熱毒型32例以本方加減用藥:金銀花、連翹、黃芩、蒲公英、蚤休、歸尾、赤芍、丹皮、乳香、沒藥、黃芪、穿山甲、皂角刺;氣血兩虛型6例以本方加減用藥: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白芍、川芎、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穿山甲、皂角刺、蚤休;陰虛型2例以本方加減用藥:生地、白芍、花粉、知母、玄參、二冬、黃芪、當歸、皂角刺、穿山甲、川貝進行治療;少兒用藥劑量酌減。中醫(yī)外用藥:用雞蛋清1個,充分調糊后加入金黃散貼敷于間隙感染的部位,每天更換1次。
1.3.2 對照組用藥 除不給于中醫(yī)中藥治療外抗生素應用同治療組。
1.4 引流膿液細菌培養(yǎng)+藥敏試驗結果分析
80例患者中11例需氧培養(yǎng)無菌生長,37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23例為鏈球菌(包括4例糞鏈球菌),7例為大腸桿菌,2例為綠膿桿菌;藥敏結果:本組需氧培養(yǎng)有菌生長的病人對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別為:頭孢噻肟鈉77.3%、青霉素為41.3% 、頭孢哌酮舒巴坦 86.7%、克林霉素為 67.1% 、紅霉素為72.5%、左氧氟沙星為79.8%和萬古霉素為 100%
1.5 重癥患者處理
治療三天后,疼痛及其全身癥狀不減輕,體溫仍在38℃以上,白細胞總數(shù)在15 000至2萬以上以及分類高于正常值。局部檢查,腫脹不消退,淺表有波動感或深部穿刺有膿的均給與切開引流。
1.6 療效標準
痊愈:局部腫脹全部消退,全身情況恢復正常,體溫正常,血常規(guī)在正常范圍內(nèi);好轉:局部紅、腫、熱、痛及全身癥狀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消失;無效:癥狀未改善或改善不明顯。
1.7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局部紅、腫、熱、痛情況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療程上,治療組平均4.67 d,對照組6.80 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切開引流率為2.5% ,對照組切開引流率為2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s,n=40)
表2 兩組療效比較(±s,n=40)
組別 好轉時間(d) 痊愈時間(d) 切開引流(例)治療組 2.21±0.61 4.67±0.73 1(2.5%)對照組 4.58±1.23 6.80±1.88 9(22.5%)
引起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病因有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外傷性感染和醫(yī)源性感染,以牙源性感染居多,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根據(jù)張口受限,局部紅、腫、熱、痛,白細胞升高等炎癥的典型表現(xiàn),并結合必要的輔助診斷方法如CT、核磁共振等,快速、準確作出臨床診斷并不困難。經(jīng)積極有效的治療一般均可治愈。但若處理不當,由于頜面部間隙感染往往不局限于單個間隙,而是向鄰近組織和間隙擴散,嚴重者可引發(fā)多間隙感染,甚至合并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腦膿腫、敗血癥、化膿性心包炎等嚴重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生命。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最多見是需氧菌、厭氧菌或兼性菌的混合感染,宜早期應用足量廣譜抗菌藥物,再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臨床治療做適當調整[1]。Rega等[2]對103例頭頸部間隙感染住院患者中培養(yǎng)分離269種病原菌,其中178株為需氧菌,91株為厭氧菌;革蘭陽性球菌占到病原菌的57.7%,革蘭陰性桿菌可從33.3%的培養(yǎng)物中分離到。位于前列的細菌依次是草綠色鏈球菌、普雷沃菌、葡萄球菌和消化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對青霉素的敏感性為87.1% ,是治療草綠色鏈球菌的高效抗生素,其他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別為:頭孢唑啉鈉為100%、克林霉素為86.3% 、紅霉素為83.4%、左氧氟沙星為98.6%和萬古霉素為 100%。但臨床上有些病例,藥敏藥物并不完全起效,因為在治療過程中病原菌種類可發(fā)生變化,如出現(xiàn)耐藥菌株及新的混合,可首先考慮應用廣譜抗生素或聯(lián)合使用抗生素。龐寶興等[3]對口腔頜面部多間隙感染46例病原菌分析后表明:牙源性感染為口腔頜面部感染的主要來源。醫(yī)源性、血源性、損傷性較少見,且常累及頜下間隙。對于牙源性感染患者一定要在感染控制后盡早拔除患牙,以免再次感染。
中西醫(yī)聯(lián)合用藥抗炎消腫作用更強。有研究報導[4]仙方活命飲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還具有抑制炎癥滲出,加強炎癥的分解、吸收,激活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也減少了抗生素的應用,避免了抗生素藥量過大的不良后果產(chǎn)生。觀察結果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療效顯著,明顯縮短了病程,降低了切開引流率,減輕了患者痛苦。祖國醫(yī)學稱頜面部間隙感染為“牙齒癰”、“面癰”等,屬外癰范疇?!秲?nèi)經(jīng)》說:“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闡明了癰是由于感受疫毒癘氣引起邪毒雍聚,致使營衛(wèi)不和,經(jīng)絡阻塞,氣血凝滯而成。仙方活命飲治療各類瘡瘍腫毒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怯邪固本則可標本兼治,在治療外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方中單味藥,除穿山甲、乳香、皂角刺外,其余各藥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多種細菌、病毒作用。其中金銀花,抗菌譜較廣,抗菌作用較強。當歸、陳皮、貝母可擴張外周血管,增加外周血流量;當歸、赤芍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故可改善局部供血,有利于炎癥消散及吸收。諸藥合用,抗菌作用可能增強。多種實驗表明本方具有激活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鎮(zhèn)痛作用,其作用機制也值得更深入探討。金黃散劑主要由大黃(治熱結、宣氣、消痛、通腸利便),黃柏(瀉相火,泄?jié)駸幔?,白芷(發(fā)表,祛風解肌),姜黃(行氣破血,治癜血塊),天花粉(清熱解毒)等組成。經(jīng)臨床觀察,外用如意金黃散可使抗炎效果進一步加強,病灶消散快,并有較好的鎮(zhèn)痛作用,因此在外敷同時應用后,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頜面部間隙感染經(jīng)濟安全,可標本兼治,療效可靠,能減輕正常組織的損傷,迅速解除患者痛苦,很大程度降低了切開引流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1]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33.
[2]Rega AJ,Aziz SR,Ziccardi VB. Mcrobiology and antibiotic sensitivities of head and neck space infectionsof odontogenic origi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6,64(9):1 377-1 380.
[3]龐寶興,馮元勇,李鳳梅.口腔頜面部多間隙感染46例病原菌分析[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3,6(3):168-170.
[4]李建平,成玉明,王桂霞,等.仙方活命飲體外抑菌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3,9(6):61.
(本文編輯 韓志濤)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n fascial space infection of maxillofacial regions
LENG Gao-feng,SUN Jian,FENG Shu-ling,WANG Li,YANG Zhi-gang
(1.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Gaomi,Gaomi,Shandong 261500,China;2.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003,China)
Fascial space infection of maxillofacial regions;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cision and drainage
R782.3
--
冷高峰(1971-),男,山東高密人,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口腔種植及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