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忠
60多年前,在我孩提時代,沒有一件玩具,大自然中的各種蟲子便成了我們最好的把玩對象,至今回憶起來仍然趣味無窮。
一、抓水巴蟲
1950年,我在距離家鄉(xiāng)洪雅城西10公里的止戈鎮(zhèn)念高小,鎮(zhèn)后的河壩邊產(chǎn)水巴蟲,我曾去捕捉過兩次。水巴蟲外形酷似蜈蚣,也像海里產(chǎn)的琵琵蝦和小龍蝦,體長約十二三厘米,寬約一兩厘米,頭前有一對大螯,體下是一對對的腳,外體覆蓋一層灰白色的厚皮,春雷響后便能在河灘上尋找到它們的蹤跡。水巴蟲有“打洞堆沙”的習慣,凡發(fā)現(xiàn)河石旁有沙堆之處,石頭下必是水巴蟲洞穴,石旁的沙堆便是它打洞挖出的河沙。找到沙堆,搬開石頭,捉到水巴蟲就是十拿九穩(wěn)的事了。捉水巴蟲的要領是先用一個手指摁住它的頭,再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它的頸部,迅速夾起來丟進笆簍,就大功告成了。如果抓錯位置,被它的大螯夾住,就會皮破血流。第一次漲水后,水巴蟲就長出翅膀飛走了。念高小時,我每次能抓二三十條水巴蟲,帶回家下鍋煮熟,就是一頓美餐。烹調(diào)水巴蟲并不復雜,先在開水中把它燙死,然后剝皮、去頭尾。其肉質(zhì)晶瑩雪白,在陽光下呈半透明狀,有點像對蝦肉,既可油炸,又可煎燒,加上佐料,味道鮮美,絲毫不遜于海里的皮皮蝦和小龍蝦。
1957年秋天,我離開洪雅后,再也沒嘗過水巴蟲的味道了。直到2001年退休后回家鄉(xiāng)小住,問起水巴蟲,年輕人已不知水巴蟲為何物了,老年人也說很多年不見它們的蹤影了,或許是近些年,每到秋冬枯水季節(jié),人們常在青衣江河畔挖沙取石以供基建所需,嚴重破壞了水巴蟲的生存環(huán)境的緣故吧。
二、搬屁蛋蟲
青衣江邊還產(chǎn)另一種季節(jié)性的美味蟲子——九香蟲。九香蟲又叫酒香蟲,民間俗稱“屁蛋蟲”,外表呈橢圓形,成蟲后也只有成人的小指甲蓋大小,翅膀收折在背上,頭前有兩根短觸須,腹部有3對足,其外形好似半翅目蝽科昆蟲。當它受到侵犯時,就會“放屁”自衛(wèi),噴射出一種惡臭難聞、帶腐蝕性的氣味,以阻嚇敵人。屁蛋蟲有兩種,一種常見于菜地或灌木叢中,通體綠色,人手若被它排出的氣味噴中,即使用香皂清洗多次也難去臭味,人們對它只能避而遠之。另一種則常在秋冬季節(jié)的河邊鵝卵石下棲息,體形與前一種相似,但顏色和習性則有天壤之別。這種屁蛋蟲背部、觸須和腳呈黑褐色,腹部褚紅,受到侵犯時也會“放屁”自衛(wèi),但其臭味和毒性不及綠屁蛋蟲,其臭味用熱水就可洗掉。這種黑屁蛋蟲烹制成的食品就是九香蟲。
20世紀60年代前,青衣江漲完最后一河秋水,河水退落到最低水位,大片河灘露出水面,每當天氣晴朗,青衣江河畔到處可見捕捉屁蛋蟲的人。屁蛋蟲多藏在河邊亂石壩的石頭下面,搬開石頭就能見到三五成群的屁蛋蟲,所以捉屁蛋蟲又叫“搬屁蛋蟲”。搬屁蛋蟲時,兩人結伴,分工合作效率最高,一人負責搬石頭,另一人左手拿裝蟲的竹筒,右手捉蟲。石頭一搬開,石下的屁蛋蟲乍見陽光,還來不及作出反應,捉蟲者眼疾手快,趕緊將其一個個抓住,放入竹筒里;如果稍有遲疑,它就展翅飛翔、逃之夭夭了。搬石頭是體力活,捉蟲是眼力活,兩人相互輪換,才不會太累。兒時我常同鄰居家的孩子結伴去“搬屁蛋蟲”,幸運時半天便可捉到滿滿一竹筒,足有一兩百只。
屁蛋蟲的烹制也很簡單,先在開水中將其燙死,然后將其腹內(nèi)的毒液擠干凈,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如果沒將毒液擠干凈,制成的食品就泛苦味。將擠干凈毒液的蟲子用清水漂洗一下,撈起來滴干水后放入熱鍋里,用文火烘干炒熟,不加任何佐料就可食用。其味清香爽口,細細品嘗又好似酸甜苦辣麻咸六味俱全,還有六味之外說不出的清香野味,故名“九香蟲”。因它還是下酒佳肴,饕客們又叫它“酒香蟲”。解放前秋冬兩季,在家鄉(xiāng)的酒店里,常有小販提籃叫賣九香蟲,一個銅板買十幾只,花兩三個銅板買來九香蟲作下酒菜,就足夠美滋滋地喝一頓水酒了。
據(jù)說九香蟲有滋陰補腎和祛風濕的療效,可治尿急、尿頻、小孩尿床和風濕,所以不喝酒的人也喜歡拿它當藥療小吃,民間還有“有錢人進補人參、鹿茸,沒錢人吃屁蛋蟲”的說法。20世紀50年代,縣土產(chǎn)公司就曾掛牌收購九香蟲當藥材。我曾請教過我們縣中醫(yī)院的名醫(yī)趙文生,他說屁蛋蟲確實有滋補作用。趙文生年輕時在青衣江上當纖夫,冬天拉船上灘,又冷又累,就邊俯身拉纖,邊用手翻岸邊的石頭,抓到屁蛋蟲就朝嘴里送,吃起來味感清苦。吃了屁蛋蟲,再冷的天氣都不覺寒冷,并且特別有勁。
三、捅馬蜂窩
馬蜂又稱為“胡蜂”或“黃蜂”,是一種飛翔迅速的昆蟲,屬膜翅目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長螫針,在蜂窩遇到危險時,便群起攻擊。人被蜇傷輕則傷口紅腫、疼痛難當,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民間形象地將“招惹大麻煩”比喻為“捅馬蜂窩”,言下之意就是“馬蜂窩捅不得”。但天底下偏有不信邪的人,敢捅馬蜂窩,我就親眼見過“捅馬蜂窩”者的窘態(tài)。
四川方言“哈兒”與“傻瓜”同義,但又不完全相同。“裝豬吃象,心里明亮”,聰明過度卻笑話百出,就稱“哈”。我初中一年級同學中,有位姓賈的同學,常干“哈”事,落得“賈哈兒”綽號,“捅馬蜂窩”就是他老兄干的頭等“哈”事。
那時我們教室墻外文昌湖畔的楊槐樹上有個大馬蜂窩。平日里,大家都同馬蜂和平共處,然而,自從生物老師在課堂上講了蜂蛹含蛋白質(zhì)高、美味可口,大大激起了同學們掏蜂蛹“打牙祭”的興趣,但眾人都望“蜂”興嘆,唯獨“賈哈兒”躍躍欲試。他父親是位擺地攤賣大力丸的江湖醫(yī)生,他常吹噓老漢兒(編者注:四川方言,指父親)醫(yī)術高明,配制的藥水能抗百毒,只要抹了它,毒蛇、蜈蚣、馬蜂都不敢近身。為證明他老漢兒藥水的奇效,大家公推他去捅馬蜂窩,他也當仁不讓,欣然應允。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星期天,“賈哈兒”將身體裸露部位涂滿了藥水,壯著膽子去捅馬蜂窩,一大群興奮又好奇的同學則站在遠處觀陣。哪知馬蜂窩沒捅掉,反而引來了炸窩蜂群的圍攻。在集中的“火力”之下,“賈哈兒”的臉和屁股多處挨蜇,疼痛難忍,他一路連滾帶爬地跳進湖水中,一直潛伏了將近一刻鐘,才總算躲過這些“殺人軍團”的追擊。待炸窩馬蜂歸巢后,鼻青臉腫的“賈哈兒”才喘著粗氣掙扎著爬上岸,臉腫得像大熊貓一般。氣息奄奄的“賈哈兒”被高年級的大同學背回家,由他老漢兒緊急搶救才脫離了危險。醒來后,他自覺無顏再見同學,加上屁股又紅腫了一大片,也沒法坐下聽課,只得請假在家,休養(yǎng)了整整一周。事后有同學奚落他:“你老漢兒賣的是假藥,連馬蜂都頂不住,能抗啥子(編者注:四川方言,什么)百毒喲!以后別沖殼子(編者注:四川方言,意為聊天吹牛)丟人現(xiàn)眼,天沖穿了沒人補!”他卻一本正經(jīng)地答道:“別污蔑我老漢兒!‘蛇怕孵蛋,蜂怕炸窩,孵蛋的蛇、炸窩的蜂毒性倍增,神仙的藥都抗不住?!睂ζ涓哒摯蠹抑弥恍?,也不再與他較真。
“賈哈兒”捅馬蜂窩的事,給同學們上了一堂安全課,也使大家認定了一條道理:“捅馬蜂窩”是非常危險的事,蜂蛹再好吃,也絕對不要去干“捅馬蜂窩”的傻事。
(責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