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池
據(jù)《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jié)網(wǎng)罟以教佃漁……養(yǎng)犧牲于庖廚”。伏羲通過仰觀俯察,了解自然萬物,所畫八卦是用8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fēng)、雷、山、澤。利用八卦占卜吉兇,正是這種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孕育著中國哲學(xué)的萌芽,這也是后來《周易》的思想基礎(chǔ)。此外,伏羲還立九部、設(shè)九佐,以龍紀官,號龍師。禪于伯牛,鉆木取火,教民熟食;制歷法,定節(jié)氣,消息祝福,以測吉兇,嘗百藥,制九針,以拯天疾,開創(chuàng)了中華最早的文明。
伏羲傳說
世界蠻荒,混沌初開,一個叫伏羲的東方夷族部落首領(lǐng),為了尋找一片適宜繁衍生息的地方,便帶著他統(tǒng)一了的部落子民從干旱、荒蕪的成紀(今甘肅天水),沿黃河而東下。這支隊伍浩浩蕩蕩,跋涉數(shù)千里,餐風(fēng)宿露,終于來到了一個水美土肥、樹茂林密、水中有魚、林中有禽獸、土地上叢生著可以裹腹的植物的地方,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兒豐衣足食。這兒有丘陵,洪水來了,祖先們就到丘陵上居住。這里還有一個一望無際的大湖泊,這個大湖泊一萬六千多畝,比著名的杭州西湖還大一倍。湖像一條盤旋的巨龍,緊緊地包圍著陳州城。城西北的一面叫西柳湖,像巨龍的頭,城東北的大面積湖面叫東柳湖,像巨龍的身軀,城南的湖面叫南壇湖,像巨龍的尾巴。
伏羲和他部落的子民們就沿湖居住了下來。
這兒就是宛丘。伏羲在宛丘建立了他的都城,他以龍紀官,自號龍師,宛丘就成了龍都,他部落的子民也就是龍子龍孫,這些龍子龍孫繁衍生息,再繁衍生息……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努力,就繁衍成了一個龐大的中華民族。
據(jù)傳說,伏羲時代,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人類,兄妹結(jié)為夫妻。他們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這些泥人曬干后,都能走動、說話,變成了真人。逢到下雨天,他們來不及一個一個往屋里收,就用掃帚掃,所以,有了瞎子、瘸子。伏羲氏在宛丘定下了都城,完成了他的大業(yè)后,壽終正寢,享年196歲。后人建陵寢以祭之,曰太昊陵。
史書記載
關(guān)于太昊伏羲的文字記載至遲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已出現(xiàn),《左傳》、《管子》、《周易》、《莊子》、《荀子》、《列子》、《戰(zhàn)國策》、《國語》、《世本》、《逸周書》、《山海經(jīng)》等先秦典籍都有關(guān)于太昊伏羲的表述?!吨芤住は缔o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边@段話全面系統(tǒng)地敘述了伏羲功業(yè)和始祖地位,影響甚大。
在正史中,司馬遷《史記》從五帝之首的黃帝記起,未為伏羲立傳,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笨隙朔说奈幕暙I。到了東漢班固的《漢書》,則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世系從黃帝推至伏羲,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稘h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漢書·律歷志序》引《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諸語,認為“稽之于《易》,炮犧、神農(nóng)、黃帝相繼之世可知。”并以太昊伏羲為歷史源頭,確定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為太昊?!边@就是說,在古帝王系統(tǒng)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繼天而王”的,因而他是百王之先,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
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次為女媧、炎帝。梁代肖綺《〈拾遺記〉序》中說:“文起羲、炎”。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并命,迄于晉宋,載筆備焉”。至唐開元間,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guān)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歷史古代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文化開源
從民族文化的形成上來說,傳說伏羲始畫八卦,開啟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記》等典籍記載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貢獻?!墩摵狻R世》:“故夫宓犧之前,人民至質(zhì)樸,臥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犧時,人民頗文,智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暴寡,故宓犧作八卦以治之?!泵枋隽朔藭r代的社會狀況?!抖Y記·禮運篇》注引《中侯握河紀》談到與伏羲關(guān)系密切的“河圖洛書”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于河,遂法之畫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我們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礎(chǔ)。所以,可以說,伏羲開啟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先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另外,傳說伏羲確立了天文歷法;發(fā)明網(wǎng)罟,教民漁獵;養(yǎng)六畜以充庖廚;造琴瑟,作音樂等。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創(chuàng)時的貢獻。
與中華民族另外兩個重要始祖炎帝和黃帝相比,炎帝是農(nóng)業(yè)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貢獻;黃帝是農(nóng)業(yè)文明進化時期的代表,主要是華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統(tǒng)一的象征。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黃二帝更早的漁獵文明時期,是中華文化最早的源頭,是文明初始的象征。
嫁娶文明
從民族血緣的凝聚上說,伏羲時代是一個部族融合的時期,史載伏羲“正姓氏,制嫁娶”?!堵肥贰份d:“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毙帐系闹饕饔镁褪敲餮?、別婚姻,純正血統(tǒng)。不同部族的人分別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各個部族相互通婚混血,從而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基礎(chǔ)。這是伏羲在民族血緣方面的偉大貢獻。
太昊伏羲氏還賦予了我們民族以總徽號——龍。《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贝罅课墨I和考古資料均證明,伏羲“人首蛇軀”。蛇是伏羲氏的圖騰。中華民族的總圖騰“龍”,正是以蛇為基礎(chǔ),匯合了多民族圖騰而成的。聞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落的兼并面產(chǎn)生的混合的圖騰”。龍圖騰的形成,象征了中華民族主體血脈的匯聚和文化的奠基。從此,普天下的中國人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龍的傳人”,共同尊奉同一個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幟下,多民族團結(jié)和合,統(tǒng)一為中華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廣泛代表。
民族文明
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明,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明精典。中華文化其根是伏羲文化,博大包容,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因此,伏羲文化可謂中華文化的精典,可謂中華文明的精典。
如果說歷史的前進與發(fā)展的動力是人類文化,那么,人類文明則是文化的精典?!拔幕闭撸拔摹倍盎?,只用“文”才能推動歷史的進程,才能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利用武力,不論其多么強大,都不能創(chuàng)造世界文明,只能破壞世界文明。中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石,是中華各民族大一統(tǒng)的基石。
伏羲文化不僅構(gòu)筑了中華文化的主要框架,是中華文化的脊梁。同時,伏羲文化也是遠古文明的一個縮影。
馬克思認為文化的概念,分為廣義的文化與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zhì)與精神兩個方面。而狹義的文化只包括精神一個方面。而伏羲的王業(yè)包括物質(zhì)與精神兩個方面。如創(chuàng)網(wǎng)罟、始六畜等,其精神方面的如始建都、龍圖騰、畫八封、制嫁娶、正姓氏、創(chuàng)書契、始熟食、創(chuàng)音樂、創(chuàng)炙針等。在我們看來,上所列述十一條,不論表面是屬于物質(zhì)的創(chuàng)造,還是屬于精神方面的創(chuàng)造,都是屬于大文化,屬于廣義的文化。伏羲的發(fā)明,在人類的野蠻時代,上述不論哪一項都是了不起的人類社會生活的大事件,都牽涉到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特別是伏羲畫八卦,揭示了天道“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科學(xué)觀。
伏羲畫八卦
在六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始祖太昊伏羲畫出了八卦,八卦揭示了自然大道,揭示了宇宙大道,結(jié)束了千古結(jié)繩記事,使人類開始了“以卦治天下”,也就是以數(shù)治天下,也就是以“中和理論”治天下。自伏羲第一代起,歷十五代而至炎帝神農(nóng)氏,牛羊等享、工具公有,人人平等,人人相愛,千余年沒有戰(zhàn)爭,這是一個“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的遠古太平畜牧世界。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歷史傳說時代了不起的大事件,它使人類古文明爆發(fā)了一次大的“革命”。作為人類的古文明,太昊伏羲始“正姓氏”,是人類古文明的一個重大方面?!罢帐稀钡摹皠e血緣”,其實質(zhì)提示人類要返本報祖,正本正祖,遵循天道,即遵循宇宙規(guī)律。人們天天呼喚你,警示你的姓氏,呼喚你的姓氏,要你不忘八卦的最高境界中與和,不忘生生不息,要相安和平,保持一個康寧的世界。
天、祖、人三者合一,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伏羲首先是人,又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人類把宇宙視為上帝,認為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同時,把祖先視為人世間的上帝。把天俗稱呼為“天爺”,把伏羲稱為“人祖爺”。
人文始祖
追尋我們民族的根,有幾個偉大的名字是無法回避的,他們就是“三皇”——伏羲、神農(nóng)、黃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華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畫八卦、結(jié)網(wǎng)罟、興嫁娶、創(chuàng)樂器等都附著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來被尊稱為“人文始祖”,民間稱“人宗爺”或“人祖爺”。當然,現(xiàn)代意義上伏羲文化內(nèi)涵更加廣泛,凡和伏羲事跡相關(guān)的事或物,諸如祠廟遺跡、民情風(fēng)俗、軼聞傳說、史籍記錄等都屬于伏羲文化范疇。
關(guān)于伏羲的傳說至遲在春秋戰(zhàn)國之時即口傳心授,長久流傳于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漢以降,伏羲開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確立,其事跡及相應(yīng)的文化通過三個層面?zhèn)鞑ィ浩湟?,典籍傳承層面,?jīng)、史、子、集各類典籍代不絕書;其二,圖像傳承層面,伏羲女媧交尾像被廣泛采用,頻頻出現(xiàn)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繪、工藝品加工等各種藝術(shù)形式中;其三,祭祀傳承層面,從官方到民間都是設(shè)祠祭祀,綿延不絕。由此,形成了內(nèi)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對伏羲的欽崇自然而然成了幾千年來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盡管伏羲的形象或事跡被傳說和神話纏繞,盡管學(xué)術(shù)界對伏羲是人、是神以及功業(yè)等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有共識的,那就是伏羲的身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基因,具有獨特的精神文化價值。
王劍先生在《論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確認》一文中指出:“因此,對中華民族先祖的認識,也應(yīng)該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他在歷史上未必確有其人,可能是一個神話人物,甚至可能是來源于一個觀念,但他的身上卻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和文化基因。他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選擇和確立起來的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他身上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血緣和民族文化觀念的形成過程?!币虼?,伏羲正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選擇和確立的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文明戰(zhàn)勝愚昧的標志,其人文初祖的地位不容置疑,正《漢書·古今人表》所謂“上上圣人”,李燕杰先生《伏羲人祖禮贊》言:“伏羲氏作為人祖,是神話?是傳說?還是歷史?如果是神話,這種神話,顯示了中華民族卓越的智慧。如果是傳說,這種傳說,留下口頭相傳中最美好的篇章。如果是歷史,這段歷史,更記錄了我們先祖的光輝業(yè)績。從神話、傳說、歷史中,我們深深感到伏羲氏是人文之祖,智慧之靈,教化之圣,鑄魂之師?!?/p>
民族象征
伏羲是人祖,伏羲形象始終和龍緊密相關(guān)。如戰(zhàn)國楚帛書就有“故有龍雹戲(即伏羲),出自雷澤……”的說法,再加《太平御覽》引《帝系譜》說:“伏羲人頭蛇身(即龍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時生?!贝祟愑浭霭粭l遠古文化信息——即伏羲部族是以龍為圖騰的。三皇五帝之中,也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龍)身的,其實質(zhì)便是伏羲就是中華祖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黃河流域、遼河流域等許多地方原始文化遺址都發(fā)現(xiàn)了龍文物,如河南濮陽的蚌塑龍、紅山文化遺址的碧玉龍和黃玉龍,這些文物可將崇拜龍的歷史推進到6000年以前。更有學(xué)者聲稱,民間藏有8000年前的龍文物。從而可印證,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圖騰,華夏先民在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進程中,龍圖騰始終是最顯亮的旗幟。伏羲而下,炎帝神農(nóng)、勾芒、共工、祝融、軒轅黃帝等遠古文化英雄都繼承了龍圖騰。三皇五帝一脈相承,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與龍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從而龍也就成為中華文化內(nèi)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正如聞一多先生《伏羲考》所言:“龍族的諸夏文化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數(shù)千年來我們自稱‘華夏,歷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而以龍為其符應(yīng),他們的旗章、宮室、輿服、器用,一切都刻著龍文??傊埵俏覀兘南笳??!逼鋵?,從更大的范圍而言,從物質(zhì)世界到精神天地,從上層文化到民間習(xí)尚,龍無所不在,中華大地幾乎是龍的世界。隨著封建制度的消亡,龍完完全全走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其形象威武雄壯,團結(jié)強大,成為中華文化最偉大的標識。在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龍有著不可替代的牢固地位。無論何時何地,“龍的傳人”這一口號始終是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團結(jié)奮進的“粘合劑”。有一句歌詞唱得好:“黑頭發(fā)黑眼睛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文化靈魂
在贊頌伏羲的匾聯(lián)上,“一畫開天”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匾聯(lián)之一,所謂“一畫開天”就其實質(zhì),即伏羲在質(zhì)樸、簡易、無框框條條局限的原始思維狀態(tài)下不斷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個思維的制高點,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深層次考察,從而感悟到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最基本規(guī)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陰”和“陽”兩個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八卦這種特殊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打開人們認識世界的閘門。以八卦為基礎(chǔ),另一圣人周文王將其兩兩相疊推演成六十四卦,又得三百八十四爻,卦卦相通,爻爻相應(yīng),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涵容了宇宙萬物的真理,奠定了天、地、人三才大道的完整系統(tǒng),從而構(gòu)筑了博大精深的《周易》?!吨芤住窔v來被奉為六經(jīng)之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支柱,眾多哲人學(xué)者推演說解就形成了易學(xué)。易學(xué)作為中國人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靈魂。
以上三個方面是從大處著眼的,如果細化論述,則伏羲文化的精神實質(zhì)還可表述為:①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造精神;②兼容并包的協(xié)作精神;③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伏羲和伏羲時代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動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歷朝歷代對伏羲的崇拜,其實就是對文明和進步的禮贊,對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肯定,對無私奉獻者的感恩,這與我們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設(shè)富強和諧國家的時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無疑會對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起到積極的作用。
龍圖騰
相傳太昊伏羲氏建都于宛丘,統(tǒng)領(lǐng)著九大部落。這九大部落在結(jié)盟之前,都有著自己的圖騰,如蟒蛇、雄鹿、老虎鱷魚、巨蜥、紅鯉蒼鷹、白鯊、長須鯨等等。華夏九州第一次大結(jié)盟之后,太昊伏羲氏集中九大部落圖騰的特色,以蟒蛇圖騰為基礎(chǔ),選用鱷魚圖騰的頭,雄鹿圖騰的角,老虎圖騰的眼,巨蜥圖騰的腿,蒼鷹圖騰的爪,紅鯉圖騰的鱗,白鯊圖騰的尾,長須鯨圖騰的須,組成了一個新的圖騰。新圖騰的形成,標志著“伏羲始定四海之廣、作八卦、分九州”(見《竹書紀年》)。這個新圖騰乃天下之物也。代表著眾多部落第一次大結(jié)盟的新圖騰是如何確定為“龍”這個稱謂的?我們可以從典籍記載中,從出土的古鼎銘文、甲骨文、古籀文及傳統(tǒng)的小篆中,從天空閃電的圖像里,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云:“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亦云:“雷澤有神,龍身人頭”。多種典籍均載雷神為龍身人頭,說明遠古時期龍曾被奉為雷神?!短接[》卷13引《尚書·洪范》說:“雷于天地為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fù)入,入則萬物入。入地而百八十三復(fù)出,出則萬物亦出?!?古人認為萬物生長與雷電有密切聯(lián)系,以為是雷電送來了雨水,主宰萬物生長。
古籀體的“龍”,甲骨文的“龍”,展現(xiàn)的既是龍圖騰的形象,同時也是雷電出現(xiàn)時的閃電圖像。而周代“古缽”銘文的“龍”其右部分仍然是閃電的圖像,其左部分已經(jīng)有了雷鳴之“音”的成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漢印、漢代《張遷碑》的“龍”已定型,“龍”字的左邊是一個“音”字的夸張,為雷鳴之音,蘊含著一種“隆隆”聲;“龍”字的右邊那彎彎叉叉的字形,為閃電之相,顯現(xiàn)著新圖騰的圖像?!墩f文解字》論述漢字形成的途徑為“指事、象形、象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 六個方面,而這個繁寫的“龍”字左邊象聲,右邊象形,左右合之為“龍”,完全符合中國字形成和發(fā)展象聲、象形、會意的基本規(guī)律。從古籀體到現(xiàn)代繁寫體“龍”的演變,給我們傳遞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龍”的命名與電閃雷鳴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在太昊伏羲氏時代,先民們發(fā)現(xiàn),每逢雨水降臨時,烏云洶涌,當雷鳴電閃之時,那耀眼的閃光圖像蜿蜒奔馳,一伸一曲,極像他們新制作的圖騰。而緊緊相伴隨的,是“隆隆隆”的雷聲;“隆隆”聲涵蓋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人的感覺自然是雄壯、崇高和神秘。于是,太昊伏羲氏和先民們?nèi)∑洹奥÷ 甭暎瑢⒋碇姸嗖柯涞谝淮未蠼Y(jié)盟的新圖騰,以“隆”這個音而呼之。當然,在太昊伏羲氏時代,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字,“隆”和“龍”還不可能有什么區(qū)分,它只是一個稱謂的符號?!褒垺弊质呛髞砣藗冎鸩桨l(fā)展演化而成的。
其實,“隆”也好,“龍”也好,它代表的只是閃電的圖像和雷鳴的聲音,或者是閃電所帶來的聲音。
新圖騰被太昊伏羲氏和先民們定名為“龍”之后。華夏民族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開始有了龍圖騰的稱謂,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一個體型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明能暗、能起能臥、擅爬會游、彎轉(zhuǎn)曲折、快速行進、善于變化、能量巨大、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龍的概念。太昊伏羲氏把龍圖騰作為族徽,龍圖騰從此成為華夏帝業(yè)的象征,龍圖騰宣示著華夏九州的大團結(jié)和大融合。在遠古的原始社會狀態(tài)下,雖然還沒有階級,還沒有剝削,但是,人們只要看到龍圖騰,就會立即簇擁到龍圖騰之下。
隨著歷史的積淀和蘊蓄,龍成為溝通天地的吉祥瑞獸。在人們的心目中,龍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文化標志,是吉祥嘉瑞的象征,龍圖騰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有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龍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成為民族傳統(tǒng)、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編輯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