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平
動脈粥樣硬化系全身性病變,頸動脈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fā)部位,因頸動脈位置表淺且運動較少,此處的斑塊比較容易檢測,它可作為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的一個窗口,并可作為預測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證據(jù)之一[1],有許多研究表明高齡、高血壓、高血糖、高脂血癥、纖維蛋白原增高、C反應蛋白增高可能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了重要作用[2]。本文收集在我院查頸動脈彩超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臨床常見危險因素,為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及其危險因素的護理干預提供指導?,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9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檢測過頸動脈彩色超聲的頸動脈斑塊形成患者70例,其中男52例,女18例,年齡47~87歲,平均(68.3±8.8)歲。同時選取同期頸動脈粥樣硬化無斑塊形成組78例(無斑塊組),其中男54例,女24例,平均年齡(67.1±7.8)歲。記錄患者血三酰什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載脂蛋白A(apoA)、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rBC)、纖維蛋白原(FIB)濃度,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病史。正在用藥治療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均未停用降壓和降糖藥物,正在服用降脂藥物的患者依據(jù)最后一次未服降脂藥物時的血脂檢查結果。
1.2 頸動脈斑塊形成的診斷及臨床實驗室檢查 采用飛利浦Lll-3彩色多普勒超聲儀,34 MHz高頻線陣探頭。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IMT≥1.0 mm視為IMT陽性,頸動脈任何一處發(fā)現(xiàn)局限性回聲結構突出管腔(回聲結構可不均勻或伴聲影),厚度≥1.3 mm,為斑塊形成。
患者入院后夜間禁食12 h,次13早晨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美國Beckman-Coulter SYNCHRON LX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常規(guī)檢測TC、LD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FBG)、纖維蛋白原(FIB)濃度、血尿酸(UA),以上指標檢測采用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各項指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檢出率)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篩選出獨立危險因素,余因素分析采用相關性分析,篩選出相關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一般資料比較 臨床資料中的年齡斑塊組(61.8±9.1)歲與無斑塊(67.1±7.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457,P=0.17)。兩高血壓發(fā)病率、糖代謝異常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吸煙史、飲酒史、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血脂中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及血尿酸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高密度脂蛋白、載脂蛋白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s-CRP、FIB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 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比較
2.3 頸動脈斑塊形成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以頸動脈斑塊形成與否作為因變量(Y),以有否高血壓、有無三酰甘油、糖代謝異常、總膽周醇、脂蛋白(a)、低密度脂蛋白、纖維蛋白原濃度水平及hs-CRP為自變量(x)進行多重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低密度脂蛋白、糖代謝異常、脂蛋白(a)、高血壓、纖維蛋白原及hs-CRP濃度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以頸動脈斑塊形成與否作為因變量(Y),以三酰甘油、總膽固醇為自變量(x)進行相關性分析:三酰甘油與頸動脈斑塊之問呈正相關(r=0.118,P=0.045),總膽固醇水平與頸動脈斑塊之間呈正相關(r=0.107,P=0.039),二者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
頸動脈是全身動脈系統(tǒng)的一部分,與全身動脈粥樣硬化一樣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可以作為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窗口。迄今為止,國內外多數(shù)研究都認為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LDL-C、Lp(a)、FIB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三酰甘油、總膽同醇增高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相關因素,和目前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3,4]。因此,應對高血脂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講解高血脂與動脈粥樣硬化及高血脂與心腦血管病之間重要的關系。告之患者除了應積極服用降脂藥物外。飲食治療對降低血清TC、TG濃度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糾正不合理的飲食結構,減少脂肪攝入量,達到降低體重,降低血清TC、TG,提高HDL-CH水平,以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因此,高脂血癥患者應減少肉類攝入以減少脂肪和膽固醇的攝人,脂肪熱比應控制在20% ~25%(不超過30%),增加蔬菜攝人量。且應同時戒煙,增加體力活動,控制體重在理想水平(BMI<24 kg/m2)[5]。
本組資料顯示高血壓及糖代謝異常也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梁超等[6]臨床研究也說明:高血壓患者血壓的波動特別是夜間收縮壓的波動程度與頸動脈粥樣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應加強對高血壓人群的衛(wèi)生宣教,向患者詳細講解有關高血壓的全面知識,使患者充分認識到高血壓引起心腦血管病的危害性。目前,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已達到一個嶄新的水平,國外多中心研究表明,不管使用哪種或哪幾種藥物,只要降壓達標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由高血壓引起的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干預隊列人群腦卒中發(fā)病率可下降約50%,死亡率下降約45%[7]。另外hs-CRP水平的升高也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也一定程度支持目前研究熱門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機制中的“炎癥假說”,因而在預防措施中要充分考慮炎癥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因素。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有血壓、血脂及血糖異常。護士應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的多個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提高患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并對飲食、運動等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整,從而減輕、延緩甚至逆轉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并最終降低心腦血管病的高發(fā)生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
[1]田作軍,劉磊,董亞賢,等.影響頸動脈斑塊形成岡素的臨床分析.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08,7(11);1168-1173.
[2]李抒云.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相關危險因素.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0,13(21):6-8.
[3]金遠志,王邦寧.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的臨床探討.安徽醫(yī)學,2010,31(6):556-559.
[4]袁紅梅,高永英,劉虹.頸動脈斑塊一眭質與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的關系研究.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2(6):700-701.
[5]李金賢,徐新娟.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卒中相關研究進展.心臟雜志,2007,19(3):354-356.
[6]梁超,林文果,劉麗,等.原發(fā)性高血壓動態(tài)血壓衄線平滑指數(shù)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四川醫(yī)學,2009,30(3);359-360.
[7]Pitt B,Mancini GB,Ellis SG,et al.Pravastatin limit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e coronary arteries(PI.AC I):reduction in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 and clinical events.PLAC I inves.tigation.J Am Coil Cardi01,1995,26(5):113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