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向廣東省財政廳推薦了《大數據》一書,并指出,大數據是未來政府的重要決策之一。這也是本期專題的開端。
因此本期專題成稿之前,我們一直在向各個地市的財政人詢問一個問題:
你們怎么理解財政的“大數據”?
讓我們始料未及的是,這個問題從一開始的“怎么理解”,逐漸發(fā)展到“理不理解”,又發(fā)展到“知不知道”??雌饋恚鞯刎斦τ凇按髷祿边@一概念,多數還僅停留在新鮮的層面上。
究其原因,財政的“大數據”工作基于一個歷史沿革。不管是1999年開始的金財工程建設,還是2007年開始的財政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財政工作正在越來越依靠數據。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財政的信息化建設需要提速的地方還有很多。在本刊曾經做過的《云財政夢》專題中,我們也提到了,到現在云財政依然是一個定義而已。而財政的大數據時代,更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遠方。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這也反映了現在地方財政的現狀:數據不足,所以說話無底氣。那我們說話的根據來源于哪里?許多財政人表示,來源于經過各個部門層層“處理”的“偽數據”,而非實時監(jiān)控得來的“真數據”。如果數據的真實性都值得懷疑,它的適用性就更難以談起了。
政府理財者有一個很尷尬的“心結”,公司理財由于財務靈活度自主度高,工具先進,因此一直走在政府理財的前面。在大數據方面,公司理財也是先行一步。本期我們也選擇了幾個國際頂尖的大數據公司,以他們的視角,來探討如何解開財政大數據之“結”。
從一個角度看,財政在數據方面總是處于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政府理財起步雖晚,但正在以一個驚人的速度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