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輝
鄰居齊舅是位殘疾人,“踮腳”。小時候的我們不懂事,總是在他后面學他走路的樣子,而他總是扮個鬼臉,一笑而過。
為了照顧齊舅,大隊就安排他在鐵匠爐上班,掛馬掌,修農(nóng)具,早八晚五的工作比起起早貪黑的莊稼人倒也清閑。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大隊才有了電,電焊更是個稀罕物,齊舅憑借他的鉆研很快地掌握了這一門技術。然后自己單挑門戶,辦起了修配電焊,成了遠近有名的電焊技術人。農(nóng)機具壞了,點一點,焊一焊,棄舊如新,為大隊省下來購件的錢??粗孑吘驮谑褂玫挠种赜直康哪纠缯?,齊舅動起了腦筋,先畫圖,再下料,點點焊焊,做出了全鐵管,輕便的犁杖,又到田間做實驗。經(jīng)過精心揣摩,又在鐵犁杖上安裝了點種箱,就這樣,一個“現(xiàn)代化”農(nóng)具誕生了。這種農(nóng)具換代之潮很快波及到了臨近的十幾個大隊。木犁杖告老還鄉(xiāng)了,成了朽木,成了火盆里的炭。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生產(chǎn)隊解體了,包產(chǎn)到戶。齊舅分到了五畝無人問津的“二洼地”,又將修配電焊承包下來,開起了農(nóng)機具修配廠,成了又種地又經(jīng)商的個體戶。隨著連年的旱情和普遍的水位下降,齊舅的“二洼地”成了不旱寶地,收成年年好。有寶地又經(jīng)商的齊舅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齊舅時不時炒上倆菜,喝起了小酒,哼起了只有他自己明白的小曲兒。
又是一年春來到。齊舅總是早早地起來,在一片只能放羊的河灘上轉(zhuǎn)轉(zhuǎn)悠悠,真不知為啥這地也能讓他動起腦筋來。沒過幾天答案出來了,齊舅承包了這二十畝河灘地,起早貪黑,帶領兒女栽起了樹,過了兩三年的光景,這里變成了綠色灘涂。再后來,樹又高了,又壯了,就成了齊舅家的綠色銀行。蓋新房,娶兒媳,孫兒上大學,都是在這“銀行”取的錢,綠色此消彼長。因為這樹林離齊舅家只有一百米遠,多年來,每到酷暑時節(jié),這里也就成了左鄰右舍避暑的唯一好去處,打撲克,嘮家常,把更多的笑聲留在了這里。
去年冬季,齊舅走完了他八十一歲的人生旅途。今年夏天,我回了趟老家,看到了齊舅家的樹林依然綠意蔥蔥,老鄰居們依然在這里避暑,談笑中追憶著我們的鄰居——齊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