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焉
城市是人類自己的成果,城市應該是人類存放的一個“家”,一個好城市能夠成為人類“靈魂的家園”。一個好城市必然也會有一大批相符的作品誕生,反之,一張新氣象的作品必然也是源于自身的居住、自身的生活,因城市誕生,也因生活帶來的感動而誕生。
第二屆“海上風”上海書畫作品展在業(yè)界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各大主要報刊的宣傳,之后研討會的舉辦,可以說展覽的關注度不容忽視。展覽一是“東西南北風”的包容,即城市繪畫多元化的特點;二是學院“新風” 的吹入,即藝術院校作品的納入。因為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其反映海派精髓的文化品牌也有了自覺的創(chuàng)建意識,雖然只是第二屆,但是整體的規(guī)劃已頗為明朗化,往后幾屆的展覽也會在學術更明確、作品更精致、觀念更突出的理想中不斷努力。其作品整體的狀態(tài)和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引起了筆者的格外的興趣。
“藝術描繪生活之后,生活雖然過去了,而藝術的生命還在?!保ǘ四巨迹┻@實際上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一個城市只有一種流派,那么這并不能很全面地展示城市的風貌。我們以包容和寬泛的心態(tài)、繪畫的經(jīng)典性、邏輯思維的包容性、藝術的表達性這幾方面來說,從上海當下的水墨語境中說,所謂的當代水墨是否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當代性?當代水墨的定義到底是什么?在當下的作品中我們是否真的感受到了藝術家的水墨性情?這些是有待商榷的。
水墨在當代領域逐漸轉(zhuǎn)變成了一種材料,有性情但是其本質(zhì)的東方審美性的情感因為過于強調(diào)批判而逐漸丟失?!皣嫛弊兂蔀榱诉吘壔恼湎‘a(chǎn)物;而水墨在傳統(tǒng)語境中慢慢“老去”,有很多藝術家在倡導我們要傳統(tǒng),但什么才是傳統(tǒng)?往往“惰性”的表達恐怕看到更多,傳統(tǒng)與當代間的銜接點是什么?那些在傳統(tǒng)中所謂的當代作品(非時間定義)只不過在延續(xù)著茍延殘喘的生命罷了!傳統(tǒng)強調(diào)筆墨,石濤所說,“筆墨當隨時代”,時代的定義又是什么?時代與筆墨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在充斥著圖像式觀念性味道的當代中國美術的空氣中,書畫家們被迫退守一隅,鋪陳著無力慣有的主旨和定理,關鍵缺失了什么?因為性情的缺失,當下所謂的文人畫,有多少真正做到了文人?因為性情的缺失,當下所謂的學院畫,有多少真正是伏下安靜的心在推敲宋人院體畫的?因為性情的缺失,所謂的試驗作品,有多少是在完全沒有利益干擾下,不是純粹想著如何抓住他人眼球的情況下,默默地在營造屬于自己的烏托邦的?
如今水墨創(chuàng)作的題材,我們是否還需要細分花鳥、山水、人物?身邊的環(huán)境,身邊的物品,身邊一切可以反映自身氣質(zhì)和時尚的都是當下的題材。水墨性情在哪里?在都市中,在生活中,在個人純粹的最本能的感知中。感受都市,記錄都市,解讀都市,創(chuàng)作者們的身份因為時代的發(fā)展,從好玩記錄轉(zhuǎn)為深入思考。其擔當?shù)慕巧矎膭?chuàng)作者轉(zhuǎn)變?yōu)樯顒酉虻牟讹L者。這里需要主義,我們所記錄的都市,不一定局限于城市題材,可以是空間的,可以是城市夢想的,可以是生活感動的。
可能正是因為城市,每一天想要什么樣的烏托邦,就有什么樣的烏托邦招之而來,隔夜揮之即去;每一個黎明,我們所祈愿的理想城市瞬間鑄就,到處都是驚嘆、喜悅和贊頌。每個人的欲望,都馬上得到無條件的滿足;每個人的夢想,都立即變成觸手可及的現(xiàn)實。
在這樣的城市,我們怎能不隨心所欲,怎能不游刃有余?能否想象,我們每一天都有煥然一新的城市風景,每一天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面貌。而這恰恰就是構(gòu)成都市藝術的鮮活細胞。都市藝術也因此在都市社會與文化整體景觀形成的背景下產(chǎn)生。在都市中,藝術家與大眾一樣體會到原來居住環(huán)境的被摧毀和過去的習慣方式被瓦解。電視、電話、電腦帶來了外界的資訊,高架橋提高了交通速度,高檔商品促動了消費浪潮,從霓虹燈的閃爍到濃妝艷抹的女郎等等形形色色的視覺刺激改變了原來城鎮(zhèn)文化中的鄉(xiāng)村情結(jié),使溫情主義退居到“客廳藝術”之中,都市藝術家在新的情景中開始嘗試和認識周圍的生活,實驗表現(xiàn)的可能性。從社會發(fā)展意義上來看,都市藝術的興起,并不是藝術家的選擇,而是都市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