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橋,蘇 洋
(重慶大學 藝術學院,重慶 401331)
古典園林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它不僅客觀地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經濟發(fā)展,社會興衰,而且體現出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美學思想以及人生哲學。中國古典園林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由于其受到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的長期影響而形成了具有鮮明東方色彩的園林體系。江南古典園林更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精品和代表,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文人情結以及隱逸思想的籠罩,在詩畫情趣及意境上較皇家園林更具代表性,詩情畫意滲透在江南園林的角角落落。
園林是將大自然的風景素材,通過概括和提煉,創(chuàng)造各種理想意境,從而再現自然景觀的藝術建筑[1]。園林是經濟、文化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之后,人們?yōu)榱藦浹a與大自然環(huán)境相對隔離而人為創(chuàng)造的第二自然。
我國古代造園,即從單純仿寫自然山水景色,創(chuàng)造第二自然開始。早在夏商西周時期,“圃”——最早的園林雛形即已出現?!墩f文》云:“種菜曰圃”。魏晉南北朝思想活躍,諸家爭鳴,詠自然的詩文、山水畫開始出現,思想的解放促進了藝術領域的開拓,也給予園林以很大影響,魏晉南北朝也成為了中國古典園林走向全盛的一個轉折期。此后,唐朝盛世,江南園林開始摻入詩文和繪畫藝術,清幽入畫,詩情畫意,江南寫意山水園林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成型。江南是宋代經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又為南宋政治中心,此時江南園林興盛自不待言。周密在《吳興園林記》中記述了吳興園林三十六處的美景。蘇州城內滄浪亭等名宅園建于此時。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園林經唐、宋詩畫流風所披,演變?yōu)槭看蠓蚣耐星閼阎娗楫嬕獾囊饩硠?chuàng)造受到重視。周維權[2]在 《江南園林志》中寫道: “其佳者善于因制宜,師法自然,并吸取傳統(tǒng)繪畫與園林手法之優(yōu)點,自出機杼、創(chuàng)造各種新意境,使游者如觀黃公望富陽江畫卷。佳山妙水,層出不窮,為之悠然神往。”這個時期,中國古典園林由許多文人和畫家參與,并主持建造和設計,受文人審美觀及諸如小中見大、壺中天地之類的美學觀念的影響,園林中融入了詩情畫意。揚州八大名園、蘇州拙政園、寄暢園等,足以體現園林的文人意趣。
意境在傳統(tǒng)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境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融匯后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重要范疇。意即主觀精神的表現,境即客觀事物的再現,兩者有機的聯系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意境美。
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境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東晉到唐宋年間,出現了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游記等崇尚自然的文藝思潮。詩畫意境也以園林為空間載體,衍伸至園林創(chuàng)作中。此時,開始出現以自然山水為主體,以文化素養(yǎng)的自然流露為指導思想的園林意境。如東晉簡文帝入華林園,對隨行的人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間想。”可說已領略到園林意境了。
中國古典園林自此開始脫離單純的仿寫自然山水,開始追求意境營造,與詩畫結下了不解之緣。詩畫藝術崇尚的文化內涵與意境表達,便成為中國古典園林最大的特點。江南古典園林中“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正是在借助自然山水美的方式同時,升華到了詩情畫意的意境美。
意境在詩詞中作為論語,始于唐代。盛唐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指自然物態(tài)的描繪;二曰情境,指親身體驗的真實感情;三曰意境,指表現的內心感受、體會。由此可見,詩詞是古代文人墨客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描繪,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繼而表達自己內心理想的一種方式。佚名[3]也認為“是景語皆情語也”。我國的詩詞講究抒情表意,借景抒情,情景融合。
江南古典園林意境的創(chuàng)造通過詩詞意境進行點景,渲染環(huán)境氛圍和主題,賦予文化內涵,借詩詞孕育園林意境。如蘇州網師園,寓“漁隱”之意。園中“月到風來亭”,取自唐代詩人韓愈“晚年將秋至,長風送月來”。亭宜于秋季賞月,暗含“月到天心,風來水面”的意境。
江南古典園林通過詩詞蘊含出造園立意,營造出濃厚的意境。如履道里宅園中“一片瑟瑟石,數竿青青竹。問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白居易用作詩的手法,勾勒出園林情趣,入境的詩情畫意。
中國的繪畫重寫意,貴神似,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繪表達畫家的主觀情思,借助對事物的抽象而賦予理念的聯想。而江南古典園林注重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正是借助自然山水的方式美的同時,升華到了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在江南園林的造景中,源自繪畫意境的造景比比皆是,江南古代園林無疑是一幅山水畫。
2.2.1 動靜烘托
江南園林總給人以幽靜的感慨,園林中建筑、假山等往往與“落霞孤鶩齊飛” “小橋流水人家”的動景相互襯托,靜中求動,勾畫出一副安靜致遠的畫面,表達創(chuàng)造者明凈的心靈,彰顯江南園林的典雅意境。如以水見長的網師園,用流動的水來烘托建筑、植物,宛如山水格局的生動再現 (圖1)。
2.2.2 虛實相生
山水畫講究虛實相生,無畫處均成妙境,園林布置也十分注重空間的處理,達到虛中見實,實中帶虛。主張用虛實共鑄出一種山水畫的靈秀,力求回歸自然之美。
圖1 動靜烘托 (網師園)
2.2.3 不曲不深
“文似高山不喜平”,作畫有起伏曲折,造園同樣如此?!耙饲碎L則勝”,采取曲折分割和節(jié)奏變化的方法,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
2.2.4 層障景深
山水畫畫面層次豐富,常有平遠、深遠、高遠之分。其中,深遠法在園林中運用最為廣泛,它用障景來加強景深感,用借景、框景和空間滲透來擴大空間產生小中見大的效果,這在通常面積較小的江南園林中效果頗佳。山外有山,雖隔而不斷;樹外有樹,似連而非連 (圖2)。
圖2 層障景深 (留園)
2.2.5 一隱一顯
山水畫常用一隱一顯的手法表現固定形體的景物及其連續(xù)線條,把有限變?yōu)闊o限。園林造景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如揚州個園冬秀假山,白色的宣石象征著積雪,聯想到積雪不易溶化。并在院墻上開了一個窗口,引入口處春景,可謂“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圖3)。
圖3 隱顯 (網師園)
2.2.6 疏密有度
山水畫忌平、忌均,常用疏密的不同來營造景致的主次。園林造景中非常注意疏密變化。疏密處理得好,可形成生動活潑,豐富的空間[4]。
文學是時間的藝術,繪畫是空間的藝術。園林的景物既需靜觀,也需動觀。園林是以天然的地貌、土壤、氣候、山水等因素和人為的植物配置、道路、建筑物等,通過構思和組織,按照一定體量、比例、尺度關系所構成,表達主題思想和感情,訴諸視覺與觸覺的可感性審美實體和游憩空間[5-8]。
中國園林是以山水畫構圖為藍本,以山水詩的意境為內涵,融合美學、哲學、詩詞、書法、繪畫、雕塑等,富于詩情畫意的綜合藝術。詩情畫意是園林形象的塑造所要表現出來的意境和情調,是中國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
宋代畫家郭熙說:“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庇辛酥参飯@林才顯出華滋之美。植物具有色彩美、香味美、姿態(tài)美和風韻美,可觀花、觀葉、觀果、觀枝干。
園林是以空間塑造為基本表現手段的,植物山水等要素都要以一定的空間形態(tài)、關系而存在。園林空間體現在景物限定的環(huán)境中,景物虛實結合。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江南園林的因借理論,就是基于空間的引伸與擴展的。借景中遠借、鄰借、仰借、俯借、鏡借等因時因地攫取外在自然的一切美的信息,使空間不受界面的限定。
人類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永遠不能脫離自然環(huán)境而生存。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現今自然環(huán)境與景觀資源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城市中很少再能因地制宜地造就詩情畫意的園林。其次,近現代以來,我國文化受西方影響沖擊較大,在城市建設、園林設計上盲目全盤西洋化,使得中國古典園林在現代城市中顯得格格不入,創(chuàng)造出新的詩意園林更是難上加難。通過對中國古典園林詩畫意境的解析,古典園林在意境營造上給予了許多對現代城市,園林設計的啟迪。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的特定產物。中國園林的空間、意境等深受古代詩詞,繪畫等文化藝術的影響,江南園林的典雅又深受江南地域文化的塑造,它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精華的濃縮。惟有在設計中傳承地域文化,營造本土的景觀和園林,反映本地居民生活習慣和精神需求,才能使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在現代園林中得以延續(xù)發(fā)展。
中國古典園林追求天人合一,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所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中國古典園林在本質上都是以自然作為園林創(chuàng)作的對象和素材,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融。在自然環(huán)境日益惡劣的當今,人們逐步開始追求回歸自然,在設計中營造自然景象。遵循“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學內涵,師法自然、順應自然,是古典園林對我們的重要啟迪。
中國古典園林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園林史上的瑰寶。以江南園林為代表的古典園林意境美的審美標準,雖經歷千余年,但對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意境美的追求從未停止過。在現代設計中,對園林意境內涵的傳承,輔以現代手法和材料的顯現表達,為地域特色的營造和文脈傳承提供了新的啟示。
[1]丁守和.中華文化辭典 [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
[3]佚名.詩情畫意:中國古典園林 [EB/OL].http://blog.sina.com.cn/.
[4]蔡燕歆,路秉杰.中國建筑藝術 [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5]張家驥.中國造園史 [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6]劉永.江南文化的詩性精神研究 [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7]彭瑩,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詩情畫意 [J].園林與綠化,2009(12):355-356.
[8]郁健.宛若天成的詩意景觀:江南園林的造園手法及意義[J].美術教育研究,2012(19):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