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摘要】大學功能與職能的關系一直為人所關注,當下大學功能的弱化與職能的泛化所導致的結果是:大學被許多外在的不斷增加的職能所負累,而內在的本質的功能卻被遮蔽與迷失。大學應以知識的保存與發(fā)展作為其功能的核心,這不僅從大學產生與發(fā)展的角度來考察是正確的,而且邏輯上也符合了大學的本質特征。
【關鍵詞】大學功能;大學職能;知識觀
現(xiàn)代社會對大學功能的說法多種多樣,比較普遍的有:從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家克拉克·克爾的《大學的功用》一書中所提煉出來的教學、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功能;中國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學教科書中常見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等;還有各種諸如大學的批判性功能、創(chuàng)新性功能、素質性功能、文明交往功能等提法。先不論這些提法內容本身有何問題,即使從最粗略的角度考察,我們也一定會被我國大學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劃分標準的混亂所震驚!難道大學的功能是可以隨意賦予的嗎,亦或是由某種本質的內涵所決定?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大學功能的本質含義有深入的理解。
一、大學功能的知識觀及其職能
我們先來看看《辭?!穼Α肮δ堋钡慕忉專?、事功和能力;2、功效;作用。對于這個解釋,筆者認為第一種解釋更靠近功能的本質含義,而第二種解釋則是指事物功能與他物發(fā)生關系所起的作用。在哲學上,“功能”與“結構”構成一對范疇。在這對范疇中,“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統(tǒng)作用于環(huán)境的能力。功能與作用從不同角度表述同一個過程,就事物本身而言,是指它具有什么能力;就一事物與他事物的關系而言,是指它具有什么作用。作用正是功能在事物相互影響中的表現(xiàn)出來的?!笨梢姽δ苁侵肝矬w本身所具有的內在的一種能力。
按照同樣的邏輯,我們是否可以得出大學的功能是指大學組織自然而然具有的,大學必然會具有的能力?進一步追問,就到了“大學的功能究竟是什么?”的問題。我們知道,在最初的大學中,知識的真理性問題是唯一需要關注的問題。所關注的是知識的獲得與知識的可靠性,知識量的增加,或者就是對知識高深與否的論辯。但是,對知識形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與轉變以及這種發(fā)展與轉變對知識持有人的性質影響卻不予以考慮。“知識發(fā)現(xiàn)是現(xiàn)代大學存在的最根本理由,如果失去了知識發(fā)現(xiàn)的能力,那么大學很快就會被歷史拋棄?!笨梢姡髮W的功能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大學組織是圍繞知識建立起來的。具體一點說,筆者認為可以把大學的功能定位于傳承知識、發(fā)展知識。傳承知識更多體現(xiàn)了知識的學習、積累、保存、傳播等范疇,而發(fā)展知識則涵蓋了知識的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
我們可以從中世紀大學產生的分析中找到許多關于大學本質功能的靈感。大家都知道,中世紀行會組織為大學自治提供了模板,作為行會性質的中世紀大學最初產生是為了保障某些人的自由和權利,這和別的行業(yè)的行會是一樣的。這些人就是指當時致力于知識的那些人,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生和教師。他們組建大學這樣一種組織,就是為了保護他們學習知識、交流知識、發(fā)展知識的自由和權利。事實上也證明,正是大學這樣一種機構最好的保護了師生追求知識、發(fā)展知識的自由和權力,從而使大學與其它組織機構區(qū)別開來。
這種以知識為中心的大學功能觀,是最古老的大學功能觀,它被許多著名教育家所提倡和發(fā)展,并一直傳承了下來。英國古典主義教育家紐曼對大學教育的論述:“大學教育有非常實際、真實、充分的目的,不過,這一目的不能與知識本身相分離。知識本身即為目的?!边@就是他著名的“知識無目的論”,在這里,他并沒有否定大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可能會其它目的的存在,但大學的其它任何目的都不能離開知識這一中心。其他的外部作用都可以是社會賦予的,只有知識的功能是大學內在的、本質的,而外部的其他作用都必須依賴于大學知識功能的充分發(fā)展。
大學的職能、功用、作用,筆者認為是一類性質的相似的概念,一般說來,職能是外部賦予的,即由外部社會機構賦予的,或者說是大學作用于外部而產生的結果,并不是大學組織內生的。進一步考察,我們可以把大學職能定義為:建立在大學自身功能基礎上基于社會要求的一種自由選擇。這包括三層意思:首先,大學職能是建立在大學功能的基礎之上的,不能脫離大學的功能來談職能,也沒有脫離大學知識功能的職能;其次,大學職能是基于外在社會要求的結果,是外部力量作用的結果;最后,職能是大學自由選擇的結果,外部社會對于大學的要求是多樣的,而且很多是過分的,大學不可能全部接受,而是要根據自身的主體性和發(fā)展的需要作出自由的選擇,這個選擇的最終的標準就是關于大學本質功能的認識。
二、現(xiàn)代大學功能知識觀的弱化與職能的泛化
現(xiàn)代大學職能在不斷擴展中,除了克爾所提出的三大職能外,還有所謂的第四職能之說,這種狀況一方面與大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心,從而被社會賦予了更多的要求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人們對大學功能與職能的關系缺乏正確認識密不可分,這就導致了現(xiàn)代大學功能的弱化和職能的泛化,大有“把他鄉(xiāng)當做故鄉(xiāng)”的之嫌:大學的真正功能被遮蔽,而各種職能也必然與大學的功能漸行漸遠。
教學職能是知識保存、傳播和發(fā)展的先決條件,是大學最早具有的一種職能。中世紀大學的教學以講授和辯論為主,以經典文本為材料,先進行詮釋、評注,然后對產生的疑難問題師生之間進行辯論,這種辯論是嚴肅而熱烈的。在師生身份還處于模糊狀態(tài)下的中世紀大學中,這種“教授與班上學生之間曠日持久的智力上的較量有著獨特的中世紀特征”。這與我們當下所理解的教學有很大的差別,師生之間是一種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平等關系,教師和學生在一起學習中,共同進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師和學生的身份、職能不斷分化,教學成了教師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兩個不同的過程,教學從與知識的最為緊密的聯(lián)系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職能,教學成為師生之間的一種責任,而非建立在對知識的熱烈渴求基礎上的自發(fā)行為。
我們認真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大學的各種職能仍然沒有脫離以知識為核心的大學功能,大學功能,即大學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它是大學職能擴展的基礎。但現(xiàn)代大學職能的隨意擴充,社會對大學要求的永無止境,特別是國內政治、經濟對大學的侵蝕,使大學的功能深陷各種外界利益的重重包圍之中,越裹越厚,以至于大部分人,包括許多從事大學研究的學者都無法看清楚了,這對大學是有害的。
三、結語:卸掉大學的包袱
對于大學功能的研究,許多學者一直堅持客觀性立場,認為不能讓價值研究進入大學功能的研究中,要在一種“懸置”了價值判斷的“無我”狀態(tài)下把大學功能展現(xiàn)出來。但事實上人們總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當人們要研究它,認識它的時候,其客觀性往往要受到人的主觀性影響。一事物的功能總是在于環(huán)境的作用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對大學功能的研究要持一種完全客觀的分析態(tài)度,是相當困難的。試圖對教育功能進行全面研究的學者,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教育功能,給人以一種“教育萬能”之感。我認為,雖然這種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對于我們逼近大學教育之本體或大學的本真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這并不是說大學功能的分析視點是完全隨意的。在眾多的分析視點中,應該有一種相對客觀與科學的分析視點,因而,大學的功能也不是隨意賦予的,而應該有一種核心的、起支配作用的原生功能。原生功能對各級衍生職能具有某種主導或約束作用,各級衍生職能隨著與原生功能距離的遠近,并且經過多層“介質”的折射,往往表現(xiàn)出“游離”原生功能的傾向,甚至可能產生沖突。筆者認為大學知識功能觀的視角比較符合大學產生和發(fā)展的真實目的,是相對客觀和科學的視點。對大學功能與職能、作用進行區(qū)別,可以防止許多隨意把大學的外部職能看做是大學的內在功能的錯誤觀念,防止功利性對現(xiàn)代大學知識功能的過度遮蔽和負累,有助于認清大學的功能與職能之間的正確關系,進而讓大學輕松上陣,去完成其應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