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偉 張海兵 鄭少俊 紀鵬天 茹利新 俞根華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yī)院介入放療科 湖州 313000
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聯(lián)合放療治療椎體轉移瘤臨床觀察
許建偉 張海兵 鄭少俊 紀鵬天 茹利新 俞根華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yī)院介入放療科 湖州 313000
骨轉移瘤 放射療法 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PVP)
據(jù)統(tǒng)計,全球每年有超過150萬惡性腫瘤患者發(fā)生臨床骨轉移瘤,約占惡性腫瘤的15%,為原發(fā)骨腫瘤的35~40倍[1]。骨轉移癌約80%發(fā)生于脊椎、骨盆等中軸骨,尤以脊柱為最常見受累部位;放療是骨轉移瘤臨床主要的治療手段,但單獨放療作用有限。在影像學技術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向病變椎體內(nèi)注射骨水泥治療脊柱溶骨性破壞或鈣缺失病變的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lrop-lasty,PVP)是一種重要的微創(chuàng)療法,具有快速止痛及穩(wěn)定并維持脊柱功能的作用,在脊柱轉移瘤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2-3]。筆者應用PVP聯(lián)合局部放療治療脊柱骨轉移瘤36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2007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惡性腫瘤骨轉移患者208例(原發(fā)灶均經(jīng)病理證實),經(jīng)X線攝片、ECT、CT、MRI及PET/CT等1~2項影像學檢查確診;影像學檢查均為不同程度的溶骨性破壞;符合入組標準患者(KPS均≥60分、預期壽命≥3個月、椎體轉移數(shù)目<5個、內(nèi)臟器官轉移但無明顯功能異常、無影響治療完成的嚴重內(nèi)科疾?。┕?2例,前瞻性隨機分為放療組36例,男17例,女19例,中位年齡59歲;非小細胞肺癌12例,乳腺腺癌11例,前列腺腺癌4例,肝細胞癌4例,鼻咽非角化型癌1例,食管鱗癌1例,直腸腺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甲狀腺乳頭狀癌1例;單發(fā)椎體轉移11例,多發(fā)椎體轉移25例;臨床表現(xiàn):骨疼痛23例,肢體活動障礙13例,脊髓壓迫4例,病理性骨折4例,神經(jīng)壓迫4例;2種及以上癥狀患者16例;病理性壓縮性骨折6例,有不同程度活動受限或行走困難7例,其中有不完全性截癱2例,有雙下肢麻木伴排便不暢2例。聯(lián)合組36例,男16例,女20例,中位年齡60歲;非小細胞肺癌13例,乳腺腺癌9例,前列腺腺癌5例,肝細胞癌4例,鼻咽非角化型癌2例,食管鱗癌1例,乙狀結腸腺癌1例,胰腺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癌1例;單發(fā)椎體轉移13例,多發(fā)椎體轉移23例;臨床表現(xiàn):骨疼痛20例,肢體活動障礙17例,脊髓壓迫6例,病理性骨折4例,神經(jīng)壓迫3例;2種及以上癥狀患者14例;病理性壓縮性骨折8例,有不同程度活動受限或行走困難7例,其中有不完全性截癱2例,有雙下肢麻木伴排便不暢3例。放療組高鈣血癥1例,聯(lián)合組中度貧血2例。既往原發(fā)腫瘤均已接收手術、化療、放療或介入(TACE)等1種以上抗腫瘤治療;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NRS)分別為(6.59±0.21)分、(6.36±0.25)分,WHO-QOL評分分別為(26.50±2.13)分、(25.59±2.26)分,活動功能狀態(tài)分級ECOG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3。治療前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檢查無明顯異常。
2.1 PVP治療 應用PVP專用針及骨水泥注射器;骨水泥(甲基丙烯酸樹脂)為粉狀的聚甲基丙烯酸(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與液態(tài)甲基丙烯酸樹脂單體(methylmethacrylate monmmer,MMA)按一定比例混合能自行固化堅硬成為高分子聚合物。取俯臥位,C臂透視下,經(jīng)椎弓根眼外上方外傾10°~15°,經(jīng)椎弓根穿刺至椎體中前1/3,針尖位于椎體的上半部或下半部。按粉(g)/液(mL)比例2∶1調(diào)配骨水泥,牙膏期注入,每次0.5~1.0mL,骨水泥達到椎體邊緣為止。胸椎注入2~3.4mL,腰椎3~5.2mL。注射時觀察患者下肢的感覺和運動變化。其中4例伴脊髓壓迫,行椎體兩側兩針法注射骨水泥,量較少,但偏黏稠。
2.2 放射治療 聯(lián)合組患者于PVP治療后1周內(nèi)接受體外照射治療,在模擬機下定位設局部野照射,采用6MV或10MV-X直線加速器體外照射,椎體轉移者左右旁開椎體外緣2cm,上下各包括半個未見轉移的椎體,其余骨轉移者均包括可見病灶外3cm,大分割:1次3Gy,1周治療5天,總量30Gy/2周或常規(guī)分割2Gy/次1周治療5天,總量40Gy/4周。單純放療組符合入組條件患者接受局部放療。
2.3 近期療效、毒副反應及生活質量評價 ①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按WHO疼痛程度數(shù)字評分分級法(NRS)分為0~10級。②功能狀態(tài):按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分級系統(tǒng)0~4級。③生活質量改善評價:按WHO生活質量評定量表評價,滿分為60分,<20分為極差,21~30分為差,31~40分為一般,41~50分為較好,51~60分為良好。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用(±s) 表示,組間比較及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兩組疼痛緩解比較 聯(lián)合組治療3天后疼痛評分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明顯優(yōu)于放療組(P<0.01),差異持續(xù)至治療4周后;放療組治療第14天疼痛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治療結束聯(lián)合組及放療組疼痛完全緩解率分別為86.1%(31/36)、66.7%(24/36);疼痛緩解有效率分別為94.4%(34/36)、77.8%(28/ 36),聯(lián)合組均優(yōu)于放療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放療組比較,△P<0.05,△△P<0.01
組別放療組聯(lián)合組n 36 36治療前6.59±0.21 6.36±0.25第3天6.01±0.31 3.12±0.19*△△第7天5.32±0.27 2.31±0.18*△第14天4.16±0.21* 2.18±0.20**△第21天3.21±0.22** 1.56±0.17**△第28天2.28±0.17** 1.15±0.10**△
3.2 兩組活動功能改善比較 兩組治療前2級及以上均有29例,治療后聯(lián)合組2級及以上僅為4例,放療組2級以上15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 ECOG功能狀態(tài)分級比較 例(%)
3.3 兩組生存質量改善比較 聯(lián)合組自PVP術后3天生存質量明顯改善,且持續(xù)至治療結束后,改善程度亦優(yōu)于放療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WHO-QOL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WHO-QOL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放療組比較,△P<0.05
組別放療組聯(lián)合組治療前26.50±2.13 25.95±2.76第3天28.47±1.41 41.23±2.17*△第7天34.76±2.14* 43.31±2.28*△第14天40.79±2.26* 46.35±2.11*△第21天42.79±2.13* 49.51±2.43*△第28天47.27±3.29* 52.26±2.32**△
3.4 并發(fā)癥 聯(lián)合組患者PVP治療過程中無肺栓塞、截癱或圍手術期死亡,無氣胸、穿刺部位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共10個椎體術中出現(xiàn)骨水泥滲漏,5個位于椎間隙,3個位于椎旁或椎旁靜脈,2個為椎管內(nèi)滲漏,但均無臨床癥狀發(fā)生。其中4例壓縮性骨折的患者術后隨訪過程中,椎體形態(tài)保持良好,無進一步進展。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放射治療。放療近期不良反應,部分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白細胞下降、消化道反應等,經(jīng)積極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不影響放療進程。在隨訪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有放射性骨壞死、放射性脊髓炎、關節(jié)僵硬等遠期放療反應發(fā)生。
骨是機體第3個最易發(fā)生腫瘤轉移的部位。骨轉移瘤多為溶骨性破壞,而脊柱是承重骨,一旦發(fā)生骨轉移,除局部劇烈持續(xù)的骨痛,還因脊柱變形引起活動受限、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癥狀甚至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期。骨轉移如尚未發(fā)生內(nèi)臟器官轉移的患者,生存時間可能相對較長;乳腺癌骨轉移的中位生存時間超過20個月,如無內(nèi)臟轉移的中位生存時間超過20~35個月,其中25%超過5年;前列腺癌骨轉移5年生存率約43%。因此,對脊柱轉移瘤進行準確診斷和積極有效的治療是十分必要的[4]。
放療是治療骨轉移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疼痛緩解率為91.2%,但一般需在10~20天起效,且無強化椎體的功效,還會削弱骨的重建能力;放療期間病變椎體有發(fā)生病理性骨折的潛在危險。此外,已出現(xiàn)椎體壓縮性骨折或截癱先兆的患者,常因限制性體位要求而喪失了放療機會;單純放療對于腫瘤已侵犯、壓迫脊髓或椎體外軟組織包括壓迫神經(jīng)根者所致的疼痛等癥狀緩解不明顯。因此,還需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以進一步提高療效。
新近發(fā)展的微創(chuàng)療法PVP具有穩(wěn)定并維持脊柱功能的臨床作用。PVP聯(lián)合放射治療治療椎體轉移瘤,既具有了骨水泥成形治療直接、起效快速且療效持久的特點,又發(fā)揮放射治療局部控制療效顯著的優(yōu)點,尤其是骨水泥成形對骨組織的穩(wěn)定作用特別適用于脊椎等承重骨的治療[5],有效彌補了單純放療的缺陷,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強患者的行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黃引芳等[6]報道PVP后行局部放療可以相互補充、增加療效,起到較好的姑息治療作用。王正明等[7]報道PVP應用于椎體轉移瘤的治療,80%~90%的患者72h內(nèi)能達到疼痛顯著緩解,止痛療效可達70%以上。本研究結果表明,PVP術后72h,13例患者疼痛得到完全緩解,其中2例伴壓縮性骨折患者;11例得到部分緩解,緩解率為66.7%(24/36),與之相近;且PVP聯(lián)合放療對于癌痛有效率達94.4%(34/36),兩組治療3天后疼痛緩解程度聯(lián)合組明顯優(yōu)于放療組(P<0.01);兩組疼痛完全緩解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作用機制[8]:PMMA聚合時釋放熱能,滅活痛覺神經(jīng)末稍及腫瘤細胞,減少炎性介質和疼痛介質;PMMA毒性致神經(jīng)末梢和腫瘤細胞壞死;骨水泥填充到病變的癌細胞周圍后,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癌細胞從周圍環(huán)境中獲取營養(yǎng)而發(fā)生增殖;PMMA注入病椎后凝固成團塊,加強椎體支撐,固定椎體內(nèi)微骨折。此外,在經(jīng)皮穿刺手術之后,病灶內(nèi)壓力的降低也可起到止痛的作用。
Appel等[9]對有脊髓壓迫的21例椎體轉移瘤行PVP治療,結果表明疼痛緩解率為87%。本研究結果還表明,伴脊髓壓迫4例,行椎體兩側兩針法注射骨水泥,量較少,但偏黏稠,PVP術后2~3天活動功能即明顯改善;表明伴脊髓壓迫不是椎體成形術的絕對禁忌證,PVP恢復椎體正常形態(tài),改善或解除因病理性骨折、壓縮等所致的脊髓、神經(jīng)壓迫等所致的臨床癥狀,達到減輕疼痛,避免長期臥床,提高生存質量的作用,但手術操作的難度和危險性較大。進一步分析表明,生活質量改善主要與患者活動功能改善及止痛藥物的應用減少有關,聯(lián)合治療組改善時間提前,自PVP治療后即明顯改善,持續(xù)時間長,改善程度亦優(yōu)于單純放療組。文獻[10]報道,骨水泥注射量與療效無明顯相關性,骨水泥注射量達椎體的15%即可穩(wěn)定及維持脊柱功能,且并發(fā)癥減少。因椎體轉移瘤多為腫瘤晚期,治愈機會極少,且PVP注射骨水泥多由病灶內(nèi)部注射,無法完全覆蓋包繞所有腫瘤轉移灶,因此,無法通過PVP殺滅所有腫瘤細胞。對殘留病灶可通過局部放療控制。本研究結果亦表明,雖然骨水泥注射量適中,但療效滿意。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考慮可能與骨水泥注射劑量適中有關。
總之,經(jīng)皮穿刺椎體成形術(PVP)聯(lián)合放療治療椎體轉移瘤,較單純放療對疼痛的緩解更為快速、明顯、持久,且能增強脊柱穩(wěn)定性,改善患者活動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尤其對伴病理性骨折、壓縮等所致的脊髓、神經(jīng)壓迫等所致的癥狀改善更為明顯,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1]Denk AE,Bettstetter M,Wild PJ,et al.Loss of maspin expression contributes to a more invasive potential in malignant melanoma[J].Pigment Cell Res,2007,20(2):112-119.
[2]Ofluoglu O.Minimally invasive management of spinal metastases[J].Orthop Clin North Am,2009,40(1):155-168.
[3]Chew C,Craiq L,Edwards R,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malignancy:a systematic review[J].Clin Radiol,2011,66(1):63-72.
[4]于世英,江澤飛,周清華,等.惡性腫瘤骨轉移的診斷與治療[M].第2版.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12:1-4.
[5]邢文閣,郭志,王軍,等.椎體轉移瘤椎體成形術與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0,90(11):743-747.
[6]黃引芳,傅深,吳春根.骨水泥成形輔以放射治療應用于惡性腫瘤骨轉移癌:可為臨床首選方案[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8):1483-1487.
[7]王正明,張根富,鮑豐,等.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胸腰椎椎體轉移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17(11):846-848.
[8]Gangi A,Guth S,Imbert JP,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indications,technique,and results[J].Radiographics,2003,23(2):e10.
[9]Appel NB,Gilula LA.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anal compromise[J].AJR,2004,182(4):947-951.
[10]肖越勇.脊柱介入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145-171.
2013-04-10
修回日期:2013-07-13
張海兵,Tel:13665753145;E-mail:ZJHZZHB1344@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