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
1月11日在天津南開大學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傳媒年會上,中國記協(xié)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翟惠生的發(fā)言有些與眾不同,沒有發(fā)言稿,全是即興大白話,“(媒體)創(chuàng)新就創(chuàng)在說人話上,你要能說出富有人性的話,就說明你的創(chuàng)新符合這個時代要求了”,臺下一片掌聲。
4天后,1月15日上午十點在北京珠市口東大街7號中國記協(xié)新聞大廈辦公室里,這位曾在一線做采編工作長達20年的資深媒體人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中國新聞周刊:11日,你在傳媒年會上發(fā)言提到了范敬宜,說很贊同他的“辦報要有政治家的頭腦,藝術家的手法”,在你看來,一個新聞工作者要怎樣才能做到這兩點呢?
翟惠生:我跟范老交往不少,我理解他說的“辦報要有政治家頭腦”是對傳媒人最高的要求,因為無論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等無一不是與政治相通的。比如經濟問題,無論在哪個國家,政策決定經濟走向。而政策是由政治層面制定的。很多問題都是政治的反映,是政治在某一領域的折射和反映。
作為辦報的人,作為從事新聞的人,腦子就要復雜一點。這個復雜指的是會立體地看問題,不能平面地看。如同三維圖一樣,有正視、側視和俯視。當你俯視的時候可能看得會更清楚,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養(yǎng)成這樣一種立體思維和俯視思維,對于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新聞工作者是記錄人和事的人。那要怎樣記錄人和事?記錄講究新聞的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但是這里的真實又不同于一位家庭婦女向別人傳話。記者應該是觀察了解了人和事之后,將之提升到一個理性思維的高度,只有完成了這個過程你才是一個合格的記者。
但是要成為一個大記者還要完成第二個過程,那就是從理性思維到平實描述的復歸。因為不完成第二個過程,那些理性的東西用很書面很沉重的方式表達出來,也許很深刻,但是不能為廣大的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如果說理性思考需要一個政治家頭腦的話,那么還原成最樸實的描述,娓娓道來就是藝術家的手法。因為只有最接近、吸引你的讀者,你的報道才能引領人。
中國新聞周刊:你這里說的“引領”是指什么?
翟惠生:我多次提到,新聞界對社會有“引領”作用,因為新聞界不是發(fā)號施令,那是不可能的。引和領,首先一定要有旗幟,舉著旗子才能“引”。而“領”是什么?就是走哪條路的問題。目前我們已經很明確了,旗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新聞周刊:但是目前一些媒體,他們的報道在你所說的“引領”方面,讀者反應和客觀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翟惠生:這就是問題、差距所在呀,如何提高我們的傳播引導能力。十八大報告提出,黨存在四大危險,排在第二位的危險就是“能力不足的危險”。隨著互聯(lián)網等新媒體的出現(xiàn),人的個性多元化越來越凸顯。面對這種釋放,應該如何執(zhí)政?有的主流媒體話講不到位,做不到娓娓道來,這正是中央所判斷的“能力不足的危險”。我多次說所謂媒體轉型主要的就是要學會說有人性的話,這就是“政治家頭腦,藝術家手法”在文字和版面上的具體體現(xiàn)。
中國新聞周刊:的確如此,長久以來一些媒體講得大多是空話套話,傳播效果很不好。當然,他們現(xiàn)在嘗試做出改變。
翟惠生:因為新聞工作者不是秘書。秘書從事的工作是傳達,領導怎么說就怎么做,一字不落。而新聞工作者負責的是傳播,傳播就要有一個轉化的過程。要把中央領導的意圖轉化為一種老百姓愛聽、聽得懂的、愿意聽下去的語言。
鄧小平曾說“寫文章要有自己的話”,講自己的話不是說非要打擦邊球,犯規(guī)。我不這么認為,關鍵是你能否理解了中央的意圖,把黨和政府的聲音變成老百姓愛聽的話來說。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是傳播,是橋梁和紐帶,要學會搭橋。
中國新聞周刊:對記者來說,這個難度比較大。
翟惠生:所以做記者并不容易,記者必須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這需要政治素養(yǎng)和閱歷的積累,還需要知識和為人處世的積累。記者首先要熱愛生活,這樣才會了解生活的真相,學會換位思考。
中國新聞周刊:越是了解生活,深入群眾,就越能了解群眾的呼聲和問題。在報道的過程中很可能就遭遇鄭州市規(guī)劃局副局長逯軍所說的:“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
翟惠生:講出這樣的話本身就說明他政治頭腦不清楚、能力不足,他把黨和人民對立起來了。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統(tǒng)一的。
中國新聞周刊:不過,媒體作為執(zhí)政黨和人民的喉舌,有時候在兩者之間也不容易平衡。
翟惠生:常說“屁股決定腦袋”,任何人都逃不出這個怪圈,就像擠公車,沒上車之前想上車,上車之后就希望把別人擠下去。這是人的本性。作為執(zhí)政黨,自己監(jiān)督自己,自己不斷改正自己,這是最難的。所以記者要學會換位思考,面對一項政策,假如我是官員或者假如我是群眾應該要怎么理解?這是有區(qū)別的,明白要倡導什么,引導什么,曝光什么。這里面的分寸一定要把握好,就像古人說的,要想當先生先要當學生。凡是世界有名的大記者無一不具備政治頭腦和眼光。比如斯諾采訪毛澤東,還有華萊士采訪鄧小平,記者最后都必須要介入政治這個層面。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面對社會基層不和諧的聲音,在一些官員看來可能會影響政治大局,媒體該不該報道呢?
翟惠生:首先你要明白曝光不和諧因素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要消除這種不和諧,然后努力把這種不和諧轉化為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