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鐘凱 郭強
【摘要】 通過問卷調查得出了大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銜接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分析了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新生思想動態(tài)的特殊性,提出了建立中外合作辦學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銜接工作的適應性機制。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大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1.研究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銜接工作的必要性
大學教育和高中教育是人才培養(yǎng)和人才成長的兩個重要階段,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才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高中教育關心的是升學率,大學教育更加關心的是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造成大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出現問題,具體體現在一些中學生進入大學后存在種種的不適應,導致心理危機,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嚴重的甚至被勸退、休學。因此,研究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銜接工作是必要的,緊迫的。
1.1現狀調查。為了清楚地了解目前大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銜接的基本狀況,筆者對331名大一新生就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做了綜合問卷調查。在入黨積極性方面,51.8%的學生選擇了“愿意入黨”,354%的學生選擇“暫時沒考慮過”,明確表達“不愿意入黨”的學生在10%左右,由此可知,作為黨的后備力量的團員,在政治方向的堅定性上還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誠信考試方面,調查顯示有23.6%的學生認為大學考試可以作弊,27.8%的學生認為大學考試可以應付對待,這說明新生的誠信做人,認真做事的態(tài)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方面,入校后有比較嚴重心理不適應癥狀的新生達到29.2%,其中半數以上表現出抑郁、封閉的一些早期癥狀,4.1%的學生提出需要接受心理咨詢,這一結果顯示大學新生整體心理狀況比較脆弱。適應性方面,有82.1%以上的學生都是由家長陪同來學校報道,有68.6%的學生是第一次獨自在外生活,總體上看,大部分學生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適應大學的生活,來自農村的學生明顯比城市學生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此外,適應能力弱的同學有一部分也表現出有心理障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學新生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還有待提高。
1.2原因分析。導致目前大學和高中之間思想政治教育銜接狀態(tài)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體制上講,大學與高中缺乏教育聯系與銜接,在教材編寫、教育實踐活動以及專業(yè)科研等方面很多都沒有聯系合作;從社會環(huán)境看,家長和學生不夠重視,認為人格的健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崇高人生理想的形成等品質可以步入社會以后再培養(yǎng);高校擴招導致教育資源緊張,人均得到的教育服務數量下降;“應試教育”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嚴重干擾,高中整體目標是“唯分數論”,沒有很好地遵循“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
1.3解決措施。首先,淡化“唯分數”觀念,實行教育目標的銜接,學校要營造一種“成才”教育與“成人”教育的氛圍。在高中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學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上大學后,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同時能掌握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習和生活能力。其次,實現大學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的銜接,目前政治課教材本身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應刪除高中教材中的空洞”、“陳舊”部分,調整和充實教材內容,努力做到“求實”、“求新”,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再次,發(fā)揮大學人才資源的優(yōu)勢,召開學術研討會、科研報告會和組織相關活動時可以邀請高中政治教師和學生參加。最后,充分發(fā)揮大學輔導員的重要性,他們專職從事學生思想教育和行為管理工作,能第一時間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給予指導和幫助。
2.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新生思想動態(tài)的特殊性
2.1優(yōu)勢表現。筆者對150名中外合作辦學和150名普通本科招收的大一新生做了問卷調查。對比發(fā)現,合作辦學學生在以下幾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勢。第一,思維活躍,知識面廣,視野開闊,創(chuàng)新意識強,接受新事物的主動性也比較高;第二,綜合素質突出,學生家庭比較富裕,從小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環(huán)境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在應用互聯網的能力、文體特長和熱情方面比一般的學生要高得多;第三,個人表現欲望強,從小鍛煉的機會比較多、經歷的場合也多,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強,很容易在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中嶄露頭角。
2.2存在的問題。第一,學習動力不足,有的學生因家族企業(yè)或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心理上幾乎沒有就業(yè)壓力,學校的獎勵制度和激勵政策對他們沒有吸引力,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所以有時候沉溺于網絡游戲,文體和社會活動,忽視了個人學業(yè);第二,精神風貌令人擔憂,多數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優(yōu)越,成長過程中備受家人的呵護和寵愛,一些學生入學后表現出人生目標缺乏,自理能力差,自我約束能力差,組織紀律性差,個性特點鮮明,普遍存在自由散漫,集體意識淡薄,管理難度大。第三,意識形態(tài)容易西化,部分外教利用授課機會進行文化輸出,創(chuàng)建文化交流中心、演播室、英語角等各種帶有鮮明西方特色的場所,吸引學生接納不同的教育理念乃至文化觀念,容易滋長學生“親洋憤社”的意識形態(tài)。
3.建立中外合作辦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銜接適應性機制
結合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大學新生思想狀況分析,以及大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問題,為切實引導好這部分新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適時建立可行的機制。
首先,以高等教育方針為指導,加強對學生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教育,培養(yǎng)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堅定學生弘揚民族精神,重視人生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良好的個人素質與修養(yǎng)。其次,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建立社會、學校和家庭“三點一線”的聯合培養(yǎng)體系,社會要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成熟人格的氛圍,學校要對學生做好心理普測工作,家長要時常關注、關心、關愛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并及時與學校交流溝通。再次,充分發(fā)揮合作辦學學生的比較優(yōu)勢——外語能力,尤其在培養(yǎng)新生對語言的興趣方面要下工夫,通過專家報告會等學術活動以及第二課堂,開展外語演講比賽,寫作大賽、影視鑒賞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最后,新生入學后接觸最多的、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人是輔導員,因此要重視大學輔導員這一戰(zhàn)斗堡壘。輔導員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他們的素質直接影響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銜接的效果,尤其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輔導員需要有一定的外語水平,靠知識和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與認同。因此,要加強對輔導員職業(yè)能力的提升,為中外合作辦學視閾下的大學與高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銜接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森. 目前中國高中與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銜接問題的研究[D]. 四川大學, 2007.
[2]劉裕宏. 大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問題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06.
[3]王鵬, 原廣華.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工作的思考[J].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10, 2(5):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