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靜
在有火洲之稱的新疆吐魯番,有一座造型別致、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極高的塔——蘇公塔,是吐魯番的一座因人而建的紀念性的塔。它是為紀念因幫助清王朝政府,為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做出過貢獻,得到清王朝及乾隆皇帝的特殊恩寵,被冊封為鎮(zhèn)國公、吐魯番郡王的額敏和卓而修建的塔。這座塔高高地矗立在吐魯番市郊,鑲嵌于吐魯番市的史冊,成為吐魯番市著名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額敏和卓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他的一生是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一生。在他的影響下,他的七個兒子在平定準噶爾部分裂以及大小和卓叛亂活動中,屢立戰(zhàn)功,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獎和表彰。三子茂薩、四子鄂羅木札布先后任伊犁阿奇木伯克;六子伊斯堪達爾任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1793年任協(xié)辦大臣,加恩賞戴三眼花翎,先后三次去北京朝覲,乾隆、嘉慶皇帝賜宴款待,賞賜黃韁,獲得皇恩殊榮。為了表達對乾隆皇帝的忠誠和感激之情,額敏和卓在晚年時,自費白銀7000兩,命子蘇來曼修建額敏塔。額敏和卓病故后,次子蘇來曼子承父業(yè),承襲了吐魯番郡王爵,成為第二代吐魯番郡王。因而,額敏塔被稱為蘇公塔。蘇公塔是新疆境內(nèi)現(xiàn)存的、具有伊斯蘭教風格建筑中最典型的一座。
蘇公塔門入口處,有兩塊陰刻石碑,一塊是維吾爾文,一塊是漢文。其漢文碑曰:“大清乾隆皇帝舊仆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領(lǐng)扎薩克□蘇來滿等。念額敏和卓自受命以來,壽享八旬蘇公塔清真寺三歲?!酢跎咸旄1?,并無纖息災難,保佑群生,因此報答開恩,虔修塔一座,費銀七千兩整。爰立碑記,以垂永遠,可為名教,恭報天恩于萬一矣。乾隆四十□年端月吉日立?!边@碑文說明,修建額敏塔,是為了恭報清王朝對額敏和卓一家的恩賜,并使額敏和卓一生的功業(yè)能流芳千古?!耙源褂肋h,可為名教”而建造的。
上世紀下半葉,我初訪吐魯番。未進城,卻先見塔。當時,蘇公塔是吐魯番市最高的建筑物。工作之余,為避酷熱,于傍晚與吐魯番地區(qū)宣傳部的同志來到蘇公塔下,但見蘇公塔高40余米,塔基直徑10米左右,塔身上小下大,呈圓錐形。塔的表面是青灰色的磚分層砌出的三角紋、四瓣花紋、水波紋、菱格紋等10多種幾何圖案,其伊斯蘭建筑藝術(shù)風格十分濃厚。塔內(nèi)有螺旋形臺階直通頂部,塔身周圍設有造型別致的十幾個窗口。拾級而上,才攀登一半,已是汗?jié)褚律馈5桥R頂層,憑窗而望,古樸的吐魯番市如一幅古樸的風景畫展現(xiàn)在眼前:落日余暉,紅霞染紅了大地、房屋,其情其景,印象分外深刻。
斗轉(zhuǎn)星移,不覺已過去十余年。如今的吐魯番已今非昔比,現(xiàn)代化高樓鱗次櫛比,綠蔭擁路,葡萄長廊隨處可見,文化氛圍濃厚。傍晚,舊地重游,再次來到蘇公塔。這里環(huán)境大為改觀,曾經(jīng)赤裸的土地已硬化,還有了專門的管理人員。顯然,這里已是一個成熟的旅游景點了。登臨塔頂望遠,景象萬千,公路上車流人流相交,絡繹不絕。瞬間,沉寂的時間之門被打開,記憶激蕩著過去的歲月,恍然間,一個頭戴小花帽的維吾爾族小女孩與我擦肩而過,她的兩只小手,提著一筐沉甸甸的葡萄,緩慢地行走著,她彎彎的黛眉下,一對靈動的大眼閃爍出喜悅的光彩;蘇公塔下的道路兩旁,綠草如茵,野花爛漫。在夕陽下,少女、綠草、野花相輝映,與高聳的蘇公塔相輔相成,竟是一幅絕佳的油畫。依然是盛夏,依然是如血的夕陽,那動人的景象永久地凝固在腦海,依然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
臨窗遠眺,俯瞰全城,吐魯番市古樸的風貌已是一派新機。忽然,想起了劉禹錫《同樂天登棲靈塔》詩:“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云外倚闌干。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游人舉目看?!笨词裁??看塔的高聳之偉岸,看登高望遠之無窮樂趣的人,看塔下街道、民居的變遷,看遠天彩云變化萬千……
這種登高望遠的文化意蘊和樂趣,實在是無以言表,豈能寥寥數(shù)語概括!
登高,就其本質(zhì)來說,是人類的一種固有的沖動?!妒ソ?jīng)》里的巴別塔,就是這種沖動的典型代表,那些教堂上哥特式尖頂,就是這種沖動的外化形象?,F(xiàn)在,世界上一些發(fā)達國家都修建有很多摩天大樓,以示其人類對高的期盼。這雖然是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標志,但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人類不斷進取,不斷追求,與天競高的一種精神象征。唐朝詩人李賀在《天夢》一詩中說:“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在詩里,九州只是九點煙塵,大海只是一杯水,小得不能再小了。正是這種以大喻小的藝術(shù)手法,才反襯出人心之無比寬廣,追求之無比高遠。這種近乎夢一樣的感覺,只有登高、登臨絕頂時才能感覺得到?;蛘撸覀兛梢园堰@種居高臨下的感覺,稱之為遙感。
在歷史上,吐魯番是中國與中亞、西亞、地中海沿岸各地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必經(jīng)之地。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的古代文化,希臘、羅馬文化以及波斯和印度文化,均在此交流薈萃,古代世界的幾大宗教都曾在這里傳播,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在這里碰撞。這種東西方文化的撞擊所產(chǎn)生的合力,描繪出了震撼世界的絲綢之路史詩般的歷史畫卷。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西方的建筑文化也相互借鑒、吸收,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建筑文化,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蘇公塔的建筑風格很特別,整座塔除了頂部窗欞外,基本不用什么木料。塔身渾圓,自下而上,逐漸收縮。塔身中心是用灰磚砌起的粗實的圓形柱。圓柱蜿蜒向上,同樣使用磚塊砌起的階梯,呈螺旋形鋪展。憑階拾級而上,可一直登臨塔頂。塔身內(nèi)相隔較長距離之后才開一小孔,透射進一束弱小的光線,塔內(nèi)顯得格外幽暗。這種幽暗的氛圍,使人產(chǎn)生一絲敬畏感,也由此產(chǎn)生了一種神秘的感覺。塔下的清真寺是一個目前仍在使用的大型清真寺,大廳十分寬敞,屋頂呈穹形狀,墻上有眾多的壁龕,幽暗的布道小室,無不顯示出伊斯蘭教建筑風格的濃烈氣息。
塔這種建筑物,由于其獨特的富于美感的型式,很容易成為人們心靈中的一種文化寄托和符號。隨著歷史的進展,塔這種建筑形式,以其造型精美、意蘊豐富而成為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中一朵瑰麗的奇葩,并成為人們所推崇、效仿、參照的對象。這就是我國的許多城鎮(zhèn)或風景勝地,都是以塔這種獨特的藝術(shù)形象和特殊的意蘊,作為其紀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地方風物名勝的重要標志的原因。
其實,塔這種建筑物,不是發(fā)端于我國的建筑形式,而是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發(fā)展成為的一種文化符號的建筑。據(jù)記載,東漢初年,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塔這種建筑形式也隨之傳入我國。由于它獨特的型式,立即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歷代的建筑風尚、審美心理等多種因素影響,其本身也因此具有了豐富的超越宗教象征的文化意蘊,最終被我國古代建筑文化所認可、接受并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從文化傳播的方式來看,宗教傳播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教義經(jīng)典進行精神灌輸;二是用形象化的實物進行宣傳。如佛教中形式多樣的塔;基督教教堂上的高聳入云的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教色彩獨特的高塔等等,都是在彼此相互影響、借鑒中而發(fā)展的十分突出的、各具特色的建筑藝術(shù)形象。
塔因人因事而建,人因文因事跡而傳。我國的許多風景名勝之地,幾乎都是以塔作為重要標志。由于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心理的影響,塔這種建筑形式雖然是伴隨佛教而傳入我國,但在其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伴隨著時代和人們審美心理的影響,它原有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甚至超越宗教象征的文化意蘊,而成為風景名勝園林中不可或缺的、建筑藝術(shù)的一座標致性建筑。
蘇州古城有很多塔,據(jù)說有三十余座。這些塔很多都是供觀賞和登臨的。隋朝仁壽元年修建的虎丘塔,數(shù)毀幾建,百煉千錘,于南宋建炎至清咸豐時確立了虎丘塔神奇的風姿。直到現(xiàn)在,虎丘塔不僅是蘇州的標志,而且也成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蘇州還有一座很有名的塔叫瑞光塔,是三國時期孫權(quán)為迎接西域居國僧人性康而建的,是一座因人而建的紀念性的塔。杭州西湖有一座頗具盛名的雷峰塔,與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直接相關(guān)。凡讀過或看《白蛇傳》的人,無不為白娘子追求愛情、歷經(jīng)苦難而扼腕嘆息。為此,魯迅先生撰文論雷峰塔倒,生發(fā)出另一番深意,以啟迪國人。由是,雷峰塔更加聞名遐邇,西湖美景也因此濃濃地更添了一筆厚厚的人文色彩。
蘇公塔也是因人而名,因事而傳的。蘇公塔是一座紀念塔,是紀念額敏和卓幫助清王朝為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修建的。因此,蘇公塔的魅力,不僅是它獨特的建筑藝術(shù),而是它所承載的精神文化。它是一座看得見的精神豐碑,是構(gòu)成吐魯番文化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吐魯番宣傳部曾經(jīng)精心組織,編寫了一部電視劇本《吐魯番郡王》,寫的就是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為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反對分裂而進行英勇不屈斗爭的故事。這部電視劇拍攝后,在中央臺播出后反響不錯?!锻卖敺ね酢冯娨晞≈黝}嚴肅,歷史事件真實、清晰。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額敏和卓為了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分裂,率領(lǐng)自己家族中能上戰(zhàn)場的親人和軍隊,與分裂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不少親人不幸喋血沙場,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凱歌。
歷史上的這一事實充分說明,在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各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都有著共同的愛國主義情懷,都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觀和共同的道德價值觀,都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發(fā)展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歷史的長度看,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一以貫之,從未中斷;從歷史的寬度上看,中華民族都在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發(fā)展、壯大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彼此思想文化相同相通相互促進,相互依靠,誰也離不開誰。我們偉大的中國是由眾多的民族共同組成,各個民族都在為共同建設發(fā)展、壯大偉大的祖國,實現(xiàn)共同的偉大理想而奮斗,目標高度一致,思想高度統(tǒng)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我們這個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偉大國家里,因為各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各個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有著共同的文化觀。正如《吐魯番郡王》所表現(xiàn)的思想主題一樣,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分裂,反對外來入侵者,是各個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可以說,《吐魯番郡王》是一部很好的民族團結(ji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是吐魯番精神文化的寶貴財富,是激勵人們在新時期不斷進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精神力量。
登蘇公塔遠眺,撫今追昔,懷古思之幽情,不禁油然而生。一種文化、一種思想的傳承,除了史料及文獻外,一種思想文化外化的物質(zhì)形式更具有直觀性、更具有震撼力。因此,蘇公塔所承載的深刻文化意蘊,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都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
圖片:段新忠 編輯:馬庭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