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蜜
1982年出生的韓寒,正值而立之年。過去一年,韓寒做了不少事情。在話劇《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引發(fā)不小爭議之后,根據韓寒首部魔幻現實主義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光榮日》一路巡演一路風塵,被主流語境評為“中國版的《人間喜劇》,或許是一部現實版的《世說新語》”。
而韓寒自己,跨界也很成功,策劃主編的科學文藝畫冊《它們》熱銷之外,還令他因此獲得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的熱門候選人。
關于韓寒,常有一個爭論——韓寒的經歷,究竟有沒有普遍意義?
反對者有反對者的道理。韓寒高中肄業(yè),是暢銷書作者、賽車手、前雜志主編、中國個人博客點擊量最大者,他還出過一張專輯,代言的服飾品牌廣告在各個地鐵公交車站里輪番轟炸著大家的眼球。他在多個身份間游刃有余,像玩票一樣輕松自如,卻都“玩”成了個中翹楚。2010年4月,他還入選了美國《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榜單。
與此同時,他的同齡人在做些什么?
在21世紀的頭幾年,令韓寒嶄露頭角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仍然紅火,當時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喜歡訓斥學生的一句話是“韓寒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但這也阻止不了雪片般的稿件飛向“新概念”主辦方,參賽人數由最早的4000遞增至如今的每年7萬,人人都懷著成為下一個韓寒的夢。
如果,當年的韓寒也在2000年,自己的18歲選擇上大學,和這10年一個多億的中國年輕人作出相同的選擇,他的人生軌跡會發(fā)生多大的變化,沒有人知道。
1998年,憑借一篇《杯中窺人》,書讀得不好,文章卻寫得很好的韓寒引發(fā)了教育界與文化界的大討論。2005年起發(fā)酵的博客熱,再造了我們這個時代所要求的韓寒。
起初,韓寒更傾向于在熟知的領域發(fā)表見解。2006年3月以《文壇是個屁,誰都別裝逼》一文,批評白燁?!绊n白之爭”讓白燁、陸天明、陸川與高曉松等名人和他就文壇門第觀念爭論不休。接下來,戰(zhàn)火燒到了詩歌、選修乃至近現代文學“大師”身上。他像童話里的小孩,拿起把劍就敢于挑戰(zhàn)所有道貌岸然的國王,再掀掉他們身上最后一塊遮羞布。奧運火炬?zhèn)鬟f期間,直指國人“非理性愛國”;汶川地震后,他冷靜分析莎朗·斯通的“報應”言論,對被罵漢奸一笑了之;“周老虎”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上海大火事件……韓寒和這個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
他并不是個多么深刻的學者,唯一堅守的或許是普世價值,就像他回答記者提問時所說的一樣,沒有什么“邏輯和中國邏輯之分”,也沒有“東方與西方價值之別”,只有最根本的自由和公平令他信服。也許,韓寒的見解也并不周密、獨到,但他的對手卻幾乎清一色地更加孱弱無能。
新世紀的這十幾年,我們在韓寒身上,看到了一種可能性。所以,艾未未的評價是:“韓寒是什么呢?我覺得,他什么都不是。他只是我們經過異常泥濘的、曲折的、陰郁和黑暗的跋涉之后所看到的那一片平原?!?/p>
在新書《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破天荒地收錄了韓寒于2011年12月發(fā)表的《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三篇引發(fā)巨大爭議的博文。
“韓三篇”中,韓寒花了很多的篇幅來表達他對國民素質的悲觀,諸如“最關鍵是就大部分中國人一副別人死絕不吭聲,只有吃虧到自己頭上才會嗷嗷叫的習性,一輩子都團結不起來”、“對物質和權力的崇拜,嚴重危害了民族的機體,扼殺了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
韓寒顯然選擇了做那個發(fā)聲的人。
2012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圓了中國作家百年諾獎夢,全國迅速掀起一股“莫言熱”。與此同時,和諾獎一樣挑動國人神經的“文藝復興”這個話題,也再次進入公眾熱議范疇。
中國的“文藝復興”真的從莫言開始了?
韓寒說得很決絕?!皼]有什么文藝復興了。這個時代東西太多了,就算文藝復興到來,新的工業(yè)革命再來,我們也不會在這個時代的當時就覺察到?!痹陧n寒的語氣中,有著一貫的批判和不羈的味道。
不過,他態(tài)度一轉,又補充道:過去的就過去了,總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
這一次,韓寒恰好在做一個有關“文藝復興”的事情。在莫言獲獎前12天,即9月29日,由黃耀明、韓寒、彭浩翔牽頭發(fā)起的“文藝復興基金會”在香港正式成立,致力于獨立音樂、文學、影像三個領域的推廣和發(fā)展。每年,除了三個領域的資助計劃外,基金會還舉辦“文藝復興”音樂節(jié),“文藝復興”電影節(jié)……“期望發(fā)掘優(yōu)秀創(chuàng)作人才,復興華人創(chuàng)作者的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
韓寒對支持資助獨立創(chuàng)作一事的想法由來已久,他的《獨唱團》曾命名為《文藝復興》,但因種種原因作罷。但是,為獨立創(chuàng)作爭取空間的念頭并未因此打消。
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理應由更多『韓寒』組成。不一定像他一樣有名、富有又擁有極高的影響力,但卻活得和諧、從容和驕傲。不一定要用眼淚和暴力來對抗威權,也可以用風趣和迂回,來消解壓迫。
而他們三人能夠走到一起,是有原因的。
黃耀明、韓寒、彭浩翔三人有共同點,他們的氣質、經歷與基金會的理念最相契合?!皼]有讀大學,沒有特別的家庭環(huán)境、驕傲的背景,最終也能抵抗住社會壓力,在主流社會站住腳,在這些行為背后,正是文藝復興最需要的精神:獨立自主?!?/p>
彭浩翔、黃耀明無不如此。他們的故事所告訴人們的就是:在獨立和主流之間有一條河,他們三人都是順利渡過了這條河的人。
基金會的成員,除了秘書處的幾個人,所有人都是義務性質的,誰有時間誰就多做一點。
在宣布《獨唱團》死亡的那篇文章里,韓寒最后寫道:“希望朋友們新年快樂,因為此事既無關死亡,也無關永別,而冬至花敗,春暖花開,都是生活常態(tài)?!边@好像是他對自己過去生命的一次小結。
李承鵬最近也出了本新書,叫作《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有人在微博上調侃:“看了一半,隨時受不了了。需要看兩天《新聞聯播》才可以再平靜地繼續(xù)看這本書?!?/p>
經歷成都的“禁言風波”后,李大眼這次享受到了小布什的待遇——在北京簽售現場,一名讀者對李大眼“掌摑、扔菜刀” 之后“邊跑邊罵漢奸”,原因則是所謂“反感作者所著新書內容”。之后在深圳中心書城簽售場外,又有意見相左的人辯論后發(fā)生打斗。
面對炒作的質疑,李承鵬無奈地搖搖頭,抬起手又放下,苦笑著調侃道:“好吧,我是在炒作,全國人民配合我炒作?!贝丝?,坐在他一旁的朋友哈哈地笑了起來,直言李承鵬“毛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謠以外,去造其他一切東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你創(chuàng)造了多少文化?!毕鄬n寒在新書中花了很多的篇幅來表達對國民素質的悲觀,李承鵬似乎更喜歡在公共語境中不厭其煩地表達“對于國家與民族的熱愛”。
“經受得起多大的贊美,就經受得起多深的詆毀?!?009年,李承鵬《中國足球內幕》一推出就遭到眾多圍攻,說他造謠、誹謗、吸毒,甚至是被富婆包養(yǎng)。一家中超俱樂部的老板還聲稱要起訴他。
離開足球的李承鵬選擇了一條和韓寒類似的道路:成為一個自由人,寫小說,并發(fā)現寫小說能夠養(yǎng)活自己。這似乎是一條反方向的路——文學應該是年輕人和理想主義者才干的事情。對于寫作,李承鵬說這是一場艱難的攀登,處處是雷區(qū),處處是禁區(qū),好不容易蹚過,還有無法掌控的審查,“《李可樂抗拆記》都刪遍了”。
事實上,從記者、球評人到作家、“自薦參選人”,李承鵬如孫悟空般頻繁地轉換角色,每一次都會掀起些風浪。他害怕看到40歲的男人,腦袋謝頂,肚腩突出,身材發(fā)福,“低眉順眼像是認識了世界卻是早早向人生俯首稱臣”。他想要達到的40歲男人的狀態(tài)是犀利依舊,憤怒依然,卻有了迂回的方式。
有人說,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理應由更多“韓寒”組成。不一定像他一樣有名、富有又擁有極高的影響力,但卻活得和諧、從容和驕傲。不一定要用眼淚和暴力來對抗威權,也可以用風趣和迂回,來消解壓迫。
老師是對的,韓寒只有一個?;蛟S有人同樣取得了商業(yè)價值上的成功,如郭敬明,但對社會各個層面產生的復雜影響力,再也沒有人能超越這些在“公民”領域內“三十而立”的人們。
無論情愿與否,他們都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一個象征性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