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英
摘 要:群眾文化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所產生的作用稱做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其最主要的就是精神調劑
關鍵詞:群眾文化;精神調劑;文化普及
群眾文化的精神調劑作用,指的是群眾文化在調控參與者的意識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方面所產生的效能。
群眾在自發(fā)自覺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會對自身的價值、才能、修養(yǎng)、財富、感知能力和情感傾向等狀況進行自我關照、自我表現和自我評價,并由此帶來自身情感、想象、意志和愿望的穩(wěn)定或變化,從而發(fā)揮精神上的調控和互補作用。這種精神調劑作用主要表現在娛樂休息、宣泄情感和審美三個效能上。
(一)娛樂休息效能
人們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能在娛樂中得到一種積極性的休息,這往往也是人們自發(fā)自覺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第一需要。
人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須由自身的勞動生產來保證,而要保證勞動者精力旺盛地投入生產就必須保證勞動者得到必要的休息。從生理意義上說,人必須勞逸結合,否則會破壞人的肌體機能;從心理意義上說,人必須有張有弛,否則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tǒng)。
群眾文化活動的娛樂休息效能為勞動力的再生產做好準備。休息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積極性休息,一種是消極性休息。積極性休息能使人的外周感官感覺沖動,并在下丘腦整合擴散,激活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又產生新的興奮灶,使工作和勞動對大腦產生的興奮灶受到壓抑和休息,分泌出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從而有利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保證精力充沛地再投入工作和勞動。
當今時代,勞動節(jié)奏更緊張,強度更大,勞動者更需要通過如群眾文化活動的娛樂得到積極的休息,以養(yǎng)精蓄銳來繼續(xù)投入再生產、再工作。娛樂休息原本就是伴隨勞動而產生,并一直伴隨勞動貫穿人類生活的全過程,并且以各種群眾文化的娛樂方式表現出來,即使有些活動帶有宗教的色彩,為祈求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愉悅“神靈”的同時,其實也在愉悅著自己。群眾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地推陳出新,而它的娛樂休息的效能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穩(wěn)定性。
(二)宣泄情感效能
群眾文化的宣泄情感效能,是指群眾文化能在調節(jié)參與者和情感方面產生影響。人類的情感十分豐富,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心理體驗,都是情感的基本表現,而且起伏變化。如果某種情感量積聚超過一定的度,就會使心理失態(tài),精神紊亂,甚至崩潰。人的情感受社會生活方式、社會內容和文化教育的影響和制約,可以通過一定的意志力控制;但過人的壓抑會造成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為了有利于情緒的穩(wěn)定,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予以釋放,即宣泄。
“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興奮起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等,說明群眾文化一直就具有宣泄情感,穩(wěn)定情緒的功能。而且由于群眾文化是同社會性的需要,與人的意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通過它來宣泄情感,會使宣泄者道德感、理智感及美感等交織在一起,并且又置身于社會、群眾監(jiān)督、注視的特定的環(huán)境中,心理活動的調控無疑獲得了非常良好的表現方式和途徑。
人類心理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自身的存在能得到社會的認同與尊重。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需要,如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憂郁、痛苦、羞愧、煩躁,其行為就會消極懈怠、自暴自棄,甚至采取與社會沖突對抗的行為,這就需要讓人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方式和機會,以防微杜漸。群眾文化能為參與者提供盡情展示自己才華、技巧、風采、能力和自身價值的舞臺,既檢驗了自我,又獲得了愉悅,也會被社會所發(fā)現和認同。
總之,群眾文化的宣泄效能能夠使群眾文化的參與者的情感情緒由消極變?yōu)榉e極,由躁動變?yōu)槠椒€(wěn),使生理心理保持健康的狀態(tài)。
(三)審美效能
群眾文化的審美效能,指的是通過群眾文化的具有審美意義的形式和內容,激發(fā)人們認識美、熱愛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并予以人情緒上的激動、感覺上的快感以及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群眾文化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理上的愉快和滿足,使人產生美感。這種美感是生理快感和理性快感的有機統(tǒng)一,是內在美和外在美和諧統(tǒng)一的心理體驗。群眾文化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豐富人的審美經驗,端正人的審美態(tài)度,從而大大地健全了人的審美心理,而這種審美心理的變化又必然地影響到人的整個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
由于群眾文化的審美活動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又是一種社會心理過程。無論審美心理因浸淫于美的享受,美的聯想而如何恣肆,社會心理的理性思維總會“冷靜”地將群眾文化的參與者“勸”回到現實中來,規(guī)正著人們的情感、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群眾文化的娛樂休息效能、宣泄情感效能和審美效能,能幫助群眾文化的參與者使情緒、意識、心理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具有顯著的精神調劑作用。
群眾文化在內容上具有綜合性的特色,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種知識包容其間;群眾文化在參與對象上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層次多、數量多。因此群眾文化具有普及知識的作用。它為人類知識的積累提供了另類的載體,它為知識的傳承提供了特殊的媒介和途徑,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
(一)傳授交流和社會教育效能
群眾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知識經驗承載體。它蘊含著一代代人積累的大量的社會生活知識、經驗、技能,通過參與者的感受、吸收、發(fā)展,又通過活動的方式再傳給下一代,于是就代代傳遞形成了一個容量十分豐富的知識經驗承載。古人積累的大量天文、歷史、地理和生產、生活的知識和經驗,就往往通過民歌、民謠、民諺、民間故事等形式和花樣翻新的活動方式流傳下來,它既包含了許多文字記載的知識,也包含了許多沒有文字記載的經驗。許多還沒有載入書本的知識和經驗,往往可以在群眾文化的積存中找到,許多書本知識也都是直接從群眾文化中截??;而書本知識最初的形成,也主要是從群眾文化的儲存中進行加工和提煉。
群眾文化的社會教育效能具有廣泛、業(yè)余、靈活、方便、通俗等特點,從而使人類知識信息的保存、傳遞、積累更具有實用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
(二)樂中求智效能
群眾文化能通過各種引起人們興趣的娛樂方式,來激勵參與者智力的開發(fā),啟迪智慧,增強智能。
智力是一種綜合的認識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感知記憶能力(特別是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人類具有巨大的潛能,開發(fā)智力有各種不同的途徑。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哲理,如集郵、集幣等收藏活動能幫助人們擴大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各種棋類能提高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各種神話、科幻小說,能激發(fā)人們的想象能力等等,人們在群眾文化中滿足了求智需求,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啟迪,而這都是在娛樂的過程中獲得的。這種娛樂中求智、智中求樂的特殊效能,已成為促進群眾文化更加壯大,不斷發(fā)展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內驅力。
參考文獻
[1] 鄭巖. 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 華章. 2009(16)
[2] 邱麗敏,孫成武. 試論和諧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