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今日面孔》欄目以“遲來的榮光”為題,播出6分多鐘,講述武漢人方俊明令人感佩和心酸的經(jīng)歷。1985年8月,28歲的方俊明為救一個假裝落水的頑童,躍入河中,撞上水下的石頭,頸椎骨折,高位截癱。妻子在醫(yī)院照顧他5個月后,離他而去。28年來,是母親姜春梅日夜照顧癱瘓在床的他,還將當(dāng)時未滿周歲的孫女拉扯大。
當(dāng)年,武漢市尚無見義勇為方面的獎勵條例,方俊明的兩個同伴出具了證明,而被“救”男孩的家庭僅口頭承認(rèn)過失,始終不愿出具書面證明,致使他見義勇為的行為一直未得到確認(rèn)。對于這樣一位“英雄”,其所在單位只好比照工傷來處理。當(dāng)年,很多媒體報道了方俊明的事跡,張海迪、英達等人為他鳴不平,呼吁全社會在制度上給予方俊明這樣的英雄以保障。然而直到1993年武漢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才成立,且獎勵對象為“與犯罪分子作斗爭人員”。方俊明依然不在其獎勵范疇內(nèi)。
2013年6月14日,陜西劇作家霍秉全以方俊明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話劇《明天》在武漢上演,方俊明的遭遇再次勾起人們回憶。武漢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副會長鄧斌看到新聞報道后,上門看望方俊明。方俊明提出,希望政府認(rèn)定自己的見義勇為行為。終于,在28年之后,方俊明榮獲了“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
【素材分析】相比于身體的殘疾和生活的困窘,見義勇為的不被認(rèn)可與社會的淡忘,給英雄心頭帶來的傷痛更為嚴(yán)重。唯有制度的完善,方能讓見義勇為者不再流血又流淚。但愿這份遲來的榮譽能夠彌補英雄方俊明心頭的疼痛與委屈。
【速用名言】
1.見義不為,無勇也。
——春秋時期教育家 孔子
2.見義勇發(fā),不計禍福。
——北宋文學(xué)家 蘇軾
【適用話題】1.見義勇為;2.英雄;3.完善制度;4.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