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明
動物的睡姿遠(yuǎn)比人優(yōu)雅。讀過一篇文章,幾位攝影客,到熱帶雨林里拍攝,恰巧見證了野生動物美妙的睡姿。
棕背樹蜥,像純凈的小嬰孩,趴在樹枝上,兩眼緊閉,紋絲不動,一條大尾巴掛在空中,與樹干融為一體;長嘴捕蛛鳥和藍(lán)枕八色鶇,絨毛豎立,睡成球狀,頭和喙深埋進(jìn)絨毛,那單角停歇在樹枝上,蠻可愛;麗棘蜥,將蕨類植物的寬葉作為睡床,草綠的背,與綠葉一色,仿佛寬葉的一部分。長頸鹿入睡前,必將兩條前腿跪下,兩條后腿向前一蹦,屁股順勢往地上一坐,開始酣睡。而它那長長的脖頸,則高高地直指天空,睡姿極為雅觀。
馬,一直站著睡覺,不像人瞌睡時沒個依靠肯定摔倒。站著睡的還有企鵝。若倒下睡,胸腹部長時間接觸冰面,會導(dǎo)致熱量大量散失。蝙蝠是白天睡覺,一大群,倒掛在巖洞或枝條或屋檐上。水鳥大多漂浮在水面睡覺,某些蜜蜂,喜歡用大顎咬住草木,懸掛在空中睡覺。蜘蛛猴則把尾巴鉤在樹上睡。蛇和蟒這類“長蟲”,信奉低調(diào)有理。它們睡前將自己繞幾個圈,盤成一坨,這樣既能在叢林或洞穴內(nèi)隱蔽、保溫,也能節(jié)省空間。海豚始終一半清醒一半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左右半腦輪流睡,別看它在犯迷糊,其實(shí)警醒著呢。懶得出奇的樹懶,一生與樹不離不棄,每每在美餐了一頓嫩芽、果實(shí)之后,不抱著樹枝睡不好。有一種魚,甚至?xí)陆z結(jié)網(wǎng),將自己放進(jìn)絲質(zhì)包裹里,避免寄生蟲的糾纏。
河馬常抱團(tuán)睡覺,一組成員最多能達(dá)到30頭。盡管河馬是陸地哺乳動物,但夜晚它們大多在水下度過。成年河馬一次在水下能屏住呼吸停留5分鐘。它們間歇性地浮出水面深呼吸,再潛入水中,令人驚奇的是,一切都在睡眠中完成。當(dāng)然,為防止進(jìn)水,河馬會閉塞鼻孔、折下耳朵。
遠(yuǎn)離天敵,善于偽裝,遇到危險可以迅速撒開腳丫或翅膀戰(zhàn)斗、奔逃,這是動物選擇睡姿的第一要素。刺猬睡覺,嘴和鼻露在外面,身體蜷成球形,棘刺直立,全副武裝。貓側(cè)著頭,一只耳朵緊貼前肢睡覺。它的耳朵特靈,周圍稍有動靜,就會引起警覺。狗在睡前總是東聞聞、西嗅嗅,有時要繞上幾圈才躺下來,為了保護(hù)鼻子,狗常用前肢捧著鼻子睡。牦牛睡覺圍成一圈,老弱病殘者在中間,年富力強(qiáng)的在外圍警戒。海象睡覺,幾百只擠在一起,只有一只醒著站崗。如果它疲倦了,就推醒旁邊的同伙換崗,輪流放哨。
在西雙版納,我看見過猴子睡覺。小猴子天性愛耍鬧,老猴子生怕它跑遠(yuǎn)了,坐著睡覺時,一定會用前肢把小猴的尾巴緊緊捏住,左肢捏累了再換右肢,有時干脆把小猴抱在懷里,一刻也不肯放松,舐犢之情讓人莞爾。
恩愛的鴛鴦夫妻,白天形影不離,晚上睡覺,雄鳥用右翼向左遮掩著雌鳥,雌鳥以左翼向右遮掩雄鳥,雙雙交頸,“同眠共枕”。
靈長類的人,多貪嘴,心黑,噩夢時不時侵襲。《山海經(jīng)》告訴我們,你可以用冉遺和醫(yī)治。冉遺,魚身、蛇頭、六腳,眼睛細(xì)長如馬耳。,像烏鴉,三腦袋,六尾巴,喜歡嬉笑。它們都是異獸,能避兇邪。異獸的妙處在于,你吃了它,睡覺時不再噩夢連連。問題是,誰敢吃這服恐怖的活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