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懷
在宋朝,許多想謀一官半職的人,一般不直接送錢,而往往通過獻詩,來表達政見、展露才學,博得上司的青睞。
宋仁宗時期的夏竦,因為父親死于戰(zhàn)場,被朝廷以撫恤之名,安排出任“三班差使”,一個小武官。夏竦從小博覽群書,還寫得一手好詩,舞文弄墨才是他的夢想,讓他當個小武官,內(nèi)心別提有多憋屈,他希望朝廷能改授文職。為此,他天天守候在宰相李沆下朝必經(jīng)之地,某天終于等到李沆路過時,他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獻于馬前。當晚,李沆讀了夏竦的詩作,一句“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讓李沆拍案叫絕。第二天,李沆便向宋真宗推薦,安排夏竦出任丹陽縣(今江蘇丹陽市)主簿。在宰相和皇帝的關(guān)注下,夏竦步步高升,最后官至樞密使,位極人臣。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年過六十的范仲淹調(diào)任杭州知州。范仲淹是北宋第一次改革“慶歷新政”的領(lǐng)導者,在抵抗西夏入侵中又有勇有謀,功勞卓著,他因此而躋身北宋名臣行列,許多人希望得到他的推薦。杭州任職期間,身邊許多部下都被他推薦到朝廷,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唯獨對于巡檢蘇麟,不知是忘卻了還是其他什么原因,未予推薦。蘇麟干了多年的巡檢,老得不到提拔,內(nèi)心不免焦急,非常希望得到范知州的推薦。然而,宋朝士大夫不興送錢送禮和跑官賣官,那會被恥笑,甚至被彈劾。于是,蘇麟獻了一首詩給范知州,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其中“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一聯(lián),堪稱千古名句,范仲淹眼睛為之一亮,隨即向朝廷鄭重推薦了蘇麟,蘇麟從此仕途通達。
而北宋詞人周邦彥,他的“敲門磚”卻更是直接拋向了位居九五至尊的皇帝。年輕的時候,周邦彥學業(yè)優(yōu)異,被安排到太學深造,成為了一名太學生。為了得到皇帝的賞識,周邦彥寫了一篇《汴京賦》,獻給皇帝宋神宗。《汴京賦》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歌頌了京城開封的繁華富庶,寫得熱情奔放、大氣磅礴。宋神宗閱后大為感動,驚異于這位年輕太學生的淵博知識和卓越才華,立馬授予周邦彥太學正的官職。太學是北宋神宗改制后的最高學府,其官員包括太學博士、學正、學錄等。周邦彥由太學生到太學正,如同一個北京大學的學生出任北京大學的中層領(lǐng)導,在體制中,前者無品秩,后者有品秩,無異于連升數(shù)級。
在宋朝,除了科舉這一通天之途外,通過獻詩改變命運者,并不在少數(shù)。比如王禹偁之于畢士安,楊億之于宋太宗,曾鞏之于歐陽修,黃庭堅之于蘇東坡,均是在獻詩博得對方賞識之后而聞名天下、步步高升的?;仡^再看從劉卓志處謀取升遷機會的那些人,無非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授官),既沒有技術(shù)含量,也背離了道德法律,手段實在拙劣得很。而最關(guān)鍵的是,前者是權(quán)錢交易,后者有真才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