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
2013年全國兩會正在進行,這是中共十八大后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兩會,十八大對未來五年的規(guī)劃和設想能否變成現(xiàn)實,需要通過兩會的法定程序予以確認和推動,此乃本次兩會受到世人高度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屆兩會一共選出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和2200多名全國政協(xié)委員,代表全國13億多人行使國家政治權利,共商國是。
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新任代表占代表總數的65.62%,是首次實行城鄉(xiāng)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之后選出的代表。這不僅使得來自一線的工人代表比例上升,也使得來農民、尤其是來自農民工的代表人數大幅增加,對于一個農業(yè)人口占多的國家來說,這樣的代表比例是更加合理的。
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再次強調,堅持民主監(jiān)督、法律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兩會是彰顯中國民主法治的一個平臺,為了保證代表更好地履行職責,全國人大常委會分別于2009年8月27日和2010年10月28日對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做了兩次修改。修改后的法律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為代表執(zhí)行代表職務提供保障,也進一步明確了對代表的監(jiān)督,規(guī)定代表不得利用執(zhí)行代表職務牟取個人利益。
根據憲法規(guī)定,人大代表擁有對于包括憲法在內的所有重大法律和全國性的重大事項進行審議和表決的權利,政協(xié)委員可以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jiān)督。因此,這5000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能否積極參政,其議政能力和履職水平如何,將直接決定兩會的質量。
相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屆兩會,今次兩會代表和委員的代表性、廣泛性和民主性有所提高。但要開好兩會,代表委員結構的優(yōu)化只是最基礎的一步,如果代表委員不能有效履職和議政,要形成有質量的兩會也很難。
從選民來說,自然期待每個代表委員——至少是其中的大多數——能夠做到基本稱職,而代表委員稱職與否,可以有基本的觀察指標,如準時參會、不缺席;能就公共話題和重大問題發(fā)言,提出較好的議案和提案;在討論中說真話,有辯論。
按時出席會議是對代表委員的基本要求。一個代表委員不能準時參會,后續(xù)需要他(她)履行的職責就無法完成。但在近年的兩會上,總有少部分代表委員請假缺席,引起公眾不滿。這在一些明星代表和委員中尤為明顯。對于此類代表委員,應視輕重而給予警告或勸退。
從公民的角度看,我們認為以下問題既關乎社會長遠發(fā)展,又和公民基本權益切實相關,并在當下具有緊迫性,需要代表委員予以高度重視并建言獻策。
一是反腐問題。中國目前的腐敗,已到標本兼治、懲防并舉之時,必須探索一些治本辦法,社會對此已有高度共識,現(xiàn)在缺的是決心和智慧,這就需要代表和委員利用兩會平臺,促使政府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二是依憲治國問題。新領導執(zhí)政后,多次指出要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要保證憲法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使國家權力受到制約、公民權利得到保障,就必須建立起違憲審查和違憲責任制度,推進司法獨立運行。其實,正如一些憲法學家所言,違憲審查有利于促進執(zhí)政模式法治化,維護執(zhí)政黨和政府形象,維護中央權威,提高全民憲法意識,一句話,有利于中共的長期執(zhí)政。
三是勞教制度的改革乃至廢除問題,兩會代表委員也應在這一問題上有所推進。如果說,違憲審查和司法獨立關乎依憲治國的實現(xiàn)和公民權利的保障,那么,勞教制度則直接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故而,勞教制度的長期存在,與中國正在建設法治國家、追求公平正義、提倡文明和諧的理念背道而馳,亟須改革或廢除。
四是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尤其與底層弱勢群體的生活和利益切實相關。問題食品的泛濫和長期存在,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對本國產品的信心,也有損中國國家形象。代表委員必須加大對政府的監(jiān)督力度,促使政府重構和完善食品監(jiān)管體制。
冀望兩會代表委員,對公共議題積極建言和議政。
希望每一個代表和委員,提交出負責任的議案或提案,為提高會議質量和效率最大化有所作為,切實代言民眾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