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凡夫唐先生說:“把‘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改成‘民不患寡而患不公,也許更合適。”
言之有理。不過,我想,改為“民患寡亦患不公”,可能會更好。因為,人們向往的是:既富且公。
董橋說:“人對書真的會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關系有點像。字典之類的參考書是妻子,常在身邊為宜,但是翻了一輩子未必可以爛熟。詩詞小說只當是可以迷死人的艷遇,事后追憶起來總是甜甜的。至于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都是現買現賣,不外是青樓里的姑娘,親熱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p>
總體感覺良好。但對時事雜文集的比喻,似有不妥。其實,時事雜文集倒像是紅顏知己,既令人亢奮,又可在心靈上深度交流。
近期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成年人人均每年讀書不到五本,而韓國是十一本,法國是二十本,日本是四十本,以色列是六十四本。
以色列為最。以色列是猶太人,而猶太人歷來愛讀書。正因如此,才涌現出不少影響世界、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大師巨匠,例如馬克思、愛因斯坦、海涅、畢加索……
有人說,“莫言小學沒畢業(yè),還不是照拿諾獎?”這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成名之前,雖學歷不高,但還是讀了大量文學作品。何況后來,他在職讀了大本和碩士研究生呢。
周濂說:“在這個時代,也許最重要的不是忙著去叫醒別人,而是時刻捫心自問為何要裝睡。”
也對。可是,深想想,裝睡雖無益卻無大害,而有害的是,對未醒的人再灌迷魂湯——有意誤導。
朵拉(馬來西亞)說過:一心多用,“要求太多,最后人生的路走到盡頭,才發(fā)現自己沒有真正享受過收獲的感覺和味道?!?/p>
誠然。人的一生,精力、時間有限。所謂“全才”,那是神話。有道是,少則得,多則惑。執(zhí)著做好一兩件感興趣的事,為上策。
達爾文說:“不信神的立場只適合于有教養(yǎng)的人,讓普通大眾接受無神論的時機還不成熟?!?/p>
雖然這是他一百多年前說的話,但至今想來,仍未過時。“有教養(yǎng)的人”,無疑是指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的人。卻不知,“普通大眾”的這種“時機”,何時才能“成熟”?消極等待,怕是枉然。
梁曉聲說:“現在中國最愛國的,就是國家最底層的草根們。他們除了盼著這個國家好,他們自己的生活也能跟著好之外,斷然沒有了其他的希望。”
那么,誰是最不愛國的呢?他沒明說。我想,可以肯定的是,有一種人最不愛國,那就是各級裸官。因為,他們“身在曹營心在漢”,隨時準備出國,另尋有奶之娘。
【原載2013年3月28日《北京日報·雜文》】
插圖 / 移民 / 盧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