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韻
這是一個“蟻族”的奮斗故事,不,只能說是“掙扎”的故事。當我快要讀完方方的小說《涂自強的個人悲傷》的時候,淚水終于忍不住嘩嘩流淌,悲從中來,一股強烈的絕望幾乎使自己窒息。
涂自強是從窮困的農(nóng)村走出來的大學生,他幾乎具備傳統(tǒng)道德里所有的好品質(zhì):本分、善良、樂觀、勤奮、堅強,但是這些好品質(zhì)沒能助他走向人生的成功。他在半饑餓的狀態(tài)下考上大學,在村人羨慕的目光中走向省城。大學4年他靠在學校食堂幫廚和帶家教,艱難地完成了學業(yè)。畢業(yè)后四處找工作,租住在逼仄的出租房里,艱難地掙扎著。他也有夢想,也有多次上升的機會,但家庭的拖累使他喪失了幸運女神的眷顧,他依然只能掙扎著生存。一天,醫(yī)生告訴他:他已經(jīng)是肺癌晚期。他安頓好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平靜地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一貫關(guān)注社會底層的作家方方,這次把目光投向了貧困大學生群體。一說到社會底層,我們常常會想到進城的農(nóng)民工,但是近些年,那些出身于貧困農(nóng)村或城鎮(zhèn)窮困家庭的大學生,他們的生存困境也漸漸引起了人們的關(guān)注。他們面臨多重重壓: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貸款、學業(yè),尤其是就業(yè),在不公平的游戲和殘酷的競爭中,他們是弱者,始終處于不平等的位置上。他們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血淚,盡管如此,他們淪為失敗者的概率還是很大。
涂自強善良而知足,他總是和過去的生活比,總是覺得現(xiàn)在已經(jīng)比過去好很多了。當他的同學驚訝于他對自己的苛刻時,他的反應是:“我覺得還好呀!”他把自己放得很低,為換得一臺電腦,他為同學洗了幾年衣服。為了省錢,他長期不洗澡,去同學住的賓館“蹭澡”,對同學的嘲笑不以為意。他太窮了,消費不起“自尊”。哪怕是別人對他居高臨下的幫助,他都能坦然地笑著去接受。按理說,他的隱忍、他的吃苦耐勞、他的腳踏實地,都應該是他成功的踏腳石,可是現(xiàn)實中他不但沒有成功,反而一直掙扎在生存的邊緣,沒有希望。時下流行一種精英主義思維方式: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你的不成功一定緣于你自身,要么是不努力,要么是笨,怨不得社會和他人。這種精英主義思維必然導致整個社會叢林法則的盛行,這是對涂自強們的冷血和對他們努力的褻瀆。
同樣是農(nóng)村青年,30年前的高加林可以有個人奮斗的意氣風發(fā),30年后的涂自強為什么卻失去了自己多彩的青春夢想,以至于追夢成了一種奢侈。30年前寒門學子靠自己的能力和奮斗,還能夠?qū)崿F(xiàn)夢想,為什么30年后,奮斗的路卻越走越窄,越走越漫長?正如微博評論中說的那樣:“一個時代,如果不能給涂自強這樣的青年以希望,或者說他們左沖右突還是找不到生路,那它的前景是令人擔憂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