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有位朋友,初中畢業(yè)后在家務農。后來省道拓寬,家里的田地被征用了,他成了失地農民,萬不得已到鎮(zhèn)上的紡織廠打工,一天要工作10個小時。
他沒有技術,沒有文化,沒有長遠的眼光,也不可能遇上什么大機會。紡織廠里需要一種鐵片,鐵片中間還需鉆一個洞。原先供應鐵片的是一位五金店老板,他覺得利潤太薄不愿做了。車間主任非常著急,差我那朋友到倉庫里清點剩余的鐵片還能維持多久。朋友去了,發(fā)現要趕制這種鐵片挺簡單。清點完后,他向車間主任作了匯報。當他走到辦公樓下面時,車間主任叫住了他。
車間主任十分為難地對他說:“你想不想賺點外快?如果你能制作這樣的鐵片,每個兩分錢,一晚上可以賺二三十元。”
朋友覺得這活很累,賺錢也太少,再說也沒有鉆機。車間主任說,車間里有一臺舊鉆機,讓人修一修,算是借給他了。
礙于情面。朋友把這活接下來了。此后,他讓老婆在家鉆鐵片,他傍晚下班回家接著干,這樣一個月下來,能賺上一千多元錢──這是辛苦錢。
沒有人認為在家鉆鐵片是一個大機會,朋友自己也從來沒有這樣認為過。
過了一年多,紡織廠設備更新, 不需要這種鐵片了。他準備歸還那臺舊鉆機,但車間主任說,舊鉆機送給他了,另外車間主任還申請了一千元錢,算是他為工廠救急的獎勵。
這臺鉆機就閑置在朋友家里,朋友的老父親嫌這鐵家伙占地方,好幾次想把它當廢鐵賣了。一次,他到一家空調廠找一位舊相識。在空調廠的辦公室里,他聽到兩個人在討論一個鐵質拉伸件的鉆孔加工。他干過一年多的鉆孔業(yè)務,這樣的討論把他吸引住了。他拿起桌上的一個拉伸件,看了看上面的幾個孔,準確地報出了口徑。
那兩個人一愣,問:“看來你也是行家,師傅你是做五金的嗎?”
人總有一點虛榮心,朋友撒了一個小謊:“我家里有個小五金工廠,這種鉆孔不是很復雜。我肯定可以鉆出來。”
兩人一聽,笑了,說:“那好,我們給你材料,你明天就制作一些樣品過來。如果通得過,我們可以委托你加工?!?/p>
朋友就十分偶然地得到了一批空調廠拉伸件鉆孔業(yè)務,他每月又可以賺一千多元了。
他也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大機會。但后來發(fā)生的“故事”就精彩了,也簡單了。他經常往空調廠送貨,一來二去,就認識了空調廠里的不少人。后來空調廠與大廠合資,廠里的人幫他爭取到了三分之一的鉆孔業(yè)務。繼而又爭取到了其他三個小五金簡單加工業(yè)務。他先是購置了三臺鉆機、兩臺機床,后來接的單子太大,他買下了村里的一塊閑置地,再一次擴大了規(guī)模,真的辦起了五金工廠。
他就這樣成了當地的一個大老板,有人說他年收入四五百萬,有人認為遠遠不止。但他開上了奔馳,住上了城里的別墅,沒有一點財力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講這個故事,是覺得它非常有意思。很多人認為一個成功者肯定與別人有不一樣的經歷。要么有過硬的后臺,要么天上掉餡餅被他撿到了。事實上,他們的成功路上根本沒有遇上人們想象中的“機會”,只有當成功后再回頭去看時,才發(fā)現那些微不足道的一份工作,一份外快、一個人,原來都可以成為機會,可以叫它們“微機會”吧。
遺憾的是,我們通常都對這樣的“微機會”太不在乎了,就讓它們輕易從身邊溜走。我們一直相信,肯定會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機會在前面,等啊等,有的人等了一輩子,也沒有等到。
其實,每個人都要相信,成功還有一種更為務實的模式:它可以由一個又一個的“微機會”串聯而成,當一個人抓住了一個又一個的“微機會”,他同樣可以牽上成功的手。
選自《文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