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歧
柳河村不大,卻有名。
因為村里有個棗糕張,做的棗糕別具風(fēng)味,許多人慕名來嘗,嘗過便成為棗糕張的老主顧
主顧越來越多,棗糕張只有一個,吃的人多,做棗糕的就他獨一份,便出現(xiàn)了供不應(yīng)求的局面??墒?,許多年來,沒有哪家敢做棗糕。
棗糕張的手藝是從他爸爸那里學(xué)來的,他爸爸是從他爺爺那里學(xué)來的。
反正,到棗糕張這里已經(jīng)是五代單傳了。
棗糕,也有人叫切糕。棗糕張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忘了,只知道他姓張,會做棗糕,天長日久,便喚作棗糕張。
又因,棗糕和糟糕諧音,有人故意就叫他糟糕張。
大家跟他開玩笑說:“成天叫你糟糕張,可怎么就見不到你糟糕呢?不但不糟糕,生意還不錯??!”
棗糕張聽后也不生氣,嘿嘿笑:“一咒十年旺??!越咒越旺啊?!?/p>
棗糕張的棗糕為啥這樣有名?
先說柳河。
柳河可是一條好河,兩岸肥田沃野,盛產(chǎn)稻米。別人種水稻,棗糕張就種粘水稻,別人家一畝地收500斤,他家一畝地只收200斤。雖說產(chǎn)量低,但他把粘稻米做成棗糕,結(jié)果比別人掙的錢還多。后來,在他的帶動下,有些鄉(xiāng)親也種粘水稻,秋后把粘水稻賣給棗糕張,棗糕張收購的價格比別處的貴,種粘水稻的人比種水稻劃算。種粘水稻的人越來越多。
棗糕張只用柳河沿岸的粘水稻,別處的一概不用。
再說紅棗。做棗糕離不開紅棗。
棗糕張的紅棗很講究,只用滄州的金絲小棗。每年秋天他都去滄州買棗,他買棗要求極嚴(yán)格,一個蟲棗也不要。
有棗農(nóng)向他賣棗,他問:“有蟲棗嗎?”
棗農(nóng)答:“沒有。”
棗糕張便把手伸進(jìn)麻袋里,隨便捧出兩大捧,不挑不選,挨個兒扒開看,扒開一百個,如果有兩個有蟲的,他便說:“百里挑二,不行,非得百里挑一!”
棗糕張不管買與不買,他最后都把那扒開的棗用稱一約,給錢便走。即使不買棗農(nóng)也沒意見。
最后說蜂蜜。
蜂蜜是蒸棗糕必不可少的原料。有了粘稻米,也有了金絲棗,還不行,還需要蜂蜜來當(dāng)佐料,而且必須是荊芥的花蜜最好。因為荊芥蜜有一股清香的味道。
棗糕張每年要買上百斤好荊芥蜜,他把金絲棗用清水洗好,把棗放進(jìn)荊芥蜜桶里。每天蒸棗糕時,撒一層粘稻米,撒一層蜜棗,一共要撒三層米兩層棗。
還有,那粘稻米必須用清水浸泡10天,才可用。
這樣,蒸出來的棗糕用刀一切,三層雪白如玉,兩層淡黃如金,吃起來又粘又甜又香,讓人吃了還想吃。
有一年,棗糕張病了,沒人做棗糕。就有鄰居學(xué)著棗糕張的做法,做了棗糕出去買,第一天賣光了。
第二天一點沒賣。家里親朋好友人足足吃了兩天才吃完。
買過的人說:“雖說也有棗糕的味兒,可跟棗糕張的比,差遠(yuǎn)啦。”
柳河村只有二百多戶人家,喜歡吃棗糕的人也不過幾十家。
棗糕張每日也僅僅做30斤粘稻米的棗糕,多了不做,賣完為止。春夏秋三季做,冬天冷,就不做了。
棗糕張配料非常嚴(yán)格,30斤粘稻米,要放上3斤蜜棗,一點都不能少。
棗糕張每日四五點鐘起來,八點多鐘棗糕就蒸好了。
棗糕張的媳婦幫他把棗糕放在手推車上,用三層潔白的細(xì)紗布罩好,要講究干凈。再把一個半尺長的小鐵罐掛上,里面裝上半罐清水,一把锃亮的小刀放進(jìn)鐵罐里,把蓋擰緊。
棗糕張就推著手推車,吱吱呀呀出了家門。而后,村中便想起了他那渾厚的嗓音:“棗──糕!”
棗字音拉得極長,糕字極短。
有人來買,講好價錢,棗糕張先把買者的碗盤用稱約一約,記好斤兩,便從推車的把上擰開鐵罐,掀開三層紗布,露出小小的一塊來,把刀沾上水,上下左右迅速一切,用碗或盤一接,放在秤盤上一約,保準(zhǔn)只多不少,從不再割第二刀。
柳河村的趙根,從8歲就吃棗糕張的棗糕,吃了30多年,吃上了癮。雖說棗糕張的口碑好,從不折斤短兩,但對他的一刀切,心存疑慮。
有一回,他買了一塊錢的棗糕,應(yīng)該買一斤,他悄悄回家用天平一稱,510克,多出了10克。
第二天,他又買了一塊錢的棗糕,回家用天平一稱,511克,多了11克。
第三天他依舊買一塊錢的棗糕,回家再一稱,510克。
趙根算是服了棗糕張。
為了能吃上棗糕張的棗糕,許多老主顧一大早就等候在棗糕張家。有些人想吃卻沒買到,就勸棗糕張說:“你多放點米,不就多蒸了嗎?我們有吃的,你又多了收入,豈不兩全其美?”
棗糕笑笑:“鍋就那么大,米就那么多,多了,保證不了味道?!?/p>
有人說:“你應(yīng)該申請專利了?!?/p>
棗糕張依舊笑笑:“申那玩意兒干啥?這東西誰都能做。沒啥可保密的。”
可是,有很多人學(xué)他的做法,卻沒有一個學(xué)成的。做出來的棗糕味道總是差那么一大截。
棗糕張憑著賣棗糕,蓋了房子,買了電視,還買了一輛三輪車,專門用來賣棗糕用。
村里人背后議論:“棗糕張思想一點也不開放,如果每天多做一個棗糕,興許早就發(fā)啦!”
棗糕張聽后依舊笑笑:“知足者常樂。比我爸爸,我可強多啦!”
至今,柳河村也只有棗糕張賣棗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