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 然
沏上一碗蓋碗茶,說起開國十大元勛,其中四位就來自于四川。哎呀,只說那大帥們炮打雷轟之氣勢,驍勇善戰(zhàn)皆來自于巴人之地。“巴人之地”形成于何時何處?“巴人尚武”,又是什么樣的脾氣秉性,生得如此多將相英雄?
三兩下挽起袖子,啪!啪!拍案道來。
武陵山脈位于川東,湘西,鄂西交集之處,據(jù)考證乃是巴人生息繁衍的母地。傳,被尊為“武神”的上古蚩尤葬于此山,此地民眾仍然保留尚武的祭祀禮節(jié)。一方精魂一方人,可見,“巴人尚武”的傳統(tǒng)可點撥追溯至此。
呵,先來說說這位蚩尤大神。 據(jù)《龍魚圖》記載,炎帝孫子蚩尤,率領旗下八十一兄弟,與黃帝大戰(zhàn)七十多個回合。這八十一個兄弟,個個志怪,皆是能說人話之野獸,銅頭鐵額,以石頭鐵塊為食。蚩尤取廬山之銅制造刀戟利器,氣勢洶洶,橫行剛猛。蚩尤善戰(zhàn),“制五兵之器,變化云霧”,“作大霧,彌三日”,極具傳奇色彩。黃帝“九戰(zhàn)九不勝”、“三年城不下”。敗多勝少,后得天賜神符,將蚩尤殺死,不料天下復又大亂,何如怎辦?“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黃帝于是又畫下蚩尤的樣子來威懾天下,天下人誠惶誠恐。
咦!天下人竟皆咳嘆戰(zhàn)栗,臣服于蚩尤威武!區(qū)區(qū)畫像都能使得眾亂平息。噫,稱蚩尤為驍勇剛烈之“武神”“戰(zhàn)神”,其聲名足已!武陵,即“武神之陵”,這位上古武蠻子便被葬于此山之中。而從現(xiàn)在武陵山一帶的遺存民俗之中,亦能窺見尚武精魂。湘西等地苗族祭祀時,須殺豬供奉“剖尤”,并傳說“剖尤”是遠古時代一位勇敢善戰(zhàn)的領袖?!捌省?,按湘西苗語意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
上古志異傳奇怪誕,而巴人尚武傳統(tǒng),卻大可考據(jù)史說。巴人原有五支部落,一日,五族集結,欲推選出一位統(tǒng)領各族的大首領。部族崇尚力道技能,誰要在擲劍和劃船兩大比賽中拔得頭籌,誰才有稱王的資格!巴相務,巴氏部落年輕后生,力道健美之勢,展現(xiàn)出雄姿英發(fā)的領袖風采,被眾人奉為廩君。廩君時代開啟,遂率巴人逐鹽而居。
尚武,一部分的精神鏈接來自于巴人之地的上古遺風。而巴人之地的地形特色也賦予了其不同于其他種族的斗戰(zhàn)優(yōu)勢。為了適應山勢險峻連綿,山崖高聳陡峭的生存環(huán)境,巴人要學會在各種險要環(huán)境下攀爬穿行。順應這一需要,巴人多身材矮小,這便利于其身體重心快速改變,這不僅沒有使他們落于被踐踏劣勢,在搏斗之中,反而令其反應敏捷,出擊迅馳。故巴人善于近身肉搏。敏捷特色也表現(xiàn)在其斗戰(zhàn)習慣之中,自廩君率部落在峽幽谷深,土壤貧瘠的三峽地區(qū)逐鹽而居時,憑借豐富鹽泉資源,巴人“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積蓄起了強大的經(jīng)濟和軍事力量。適逢其擴張之時,中原周武王伐紂的戰(zhàn)爭,征巴人作前鋒部隊。于是,身手敏捷,長年生活在幽深山谷中的巴人軍隊猶如天外異族,戴著奇異面具,跳著巴氏戰(zhàn)舞沖鋒陷陣?!度A陽國志》巧妙一記:“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城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庇纱艘惨?,巴人在戰(zhàn)事之中是很懂得心理作用的,勇中施智,智勇兼?zhèn)洹0蛶熡落J,即以獠牙亂舞,敏銳之動靜,造勢凌敵。所以曾說巴人脾性,火氣一來,必定是拳頭如雨點,劈啪啪不由分說地落下來。
巴人之地,還有一樣物什,使得其尚武魂魄更見傳奇——巴國戰(zhàn)劍,巴蠻之人的精良裝備。時地所產(chǎn),青銅甚多,巴人取其鍛造為利器。據(jù)說,商代晚期或更早,巴人便已經(jīng)開始使用青銅劍。其中最典型的要數(shù)“柳葉劍”,其劍身多呈柳葉形,長度多在30—45厘米左右,柳葉劍劍身比較窄細,不裝劍格,便于攜帶、擲擊。配合巴人敏捷的近身搏擊技能,巴國戰(zhàn)劍力量實在驚艷于古兵器之中。牧野之戰(zhàn),巴人高舉白虎戰(zhàn)旗,身披虎皮,戴著虎式面具,先歌而舞。習慣于中原車站的殷軍,猛然之間看到一支猶如天降而來的虎狼之師,虎嘯長歌,列陣而來,一手持盾,一手持劍,愕然之下,竟受到威懾,潰敗而退。一面是手握長達數(shù)米長戈的殷士,一面是歌舞喧天,威猛前行,卻手持短劍的巴人。喧囂之間,巴人迅疾將短劍擲出,挫敗了從沒有見識過如此陣仗的中原軍士。精巧短劍,配上精巧的搏擊技能,成就了巴人精巧的尚武怪談。
左圖/巴渝舞右圖/武陵山區(qū)地形圖(制圖/王靜)巴渝舞,素有“劍駑齊飛戈矛為之始、進退疾鷹鷂、龍戰(zhàn)而弱地”美譽。
廩君逐鹽而居,在巴人之國創(chuàng)建繁盛景象之后,為鹽而戰(zhàn)不斷擴張。豐盈鹽利引起了秦巴垂涎。戰(zhàn)國中期的巴、蜀、秦、楚之間,展開了一場長達三百多年的合縱連橫,彼此結盟、背棄、爭戰(zhàn)的歷史。有人說,一部沒有形成完整體系的巴國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巴人的戰(zhàn)爭史,巴人也許是世界上唯一用戰(zhàn)爭書寫歷史的民族。然而,面對逐步吞并周邊小邦并逐步控制瞿塘峽以東的三峽地區(qū)而逐漸強大起來的楚國,巴國步步后退,鹽泉資源紛紛落入楚人手中。經(jīng)濟基礎的潰崩,使得巴國再也無力與楚抗衡。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敗于鄾(今襄陽城東北)”。自此,巴國為避楚國鋒芒,紛紛西遷。
秦軍連弩陣,是一種類似三角錐的銳器。青銅打制,機械發(fā)燒,射程可達300米,萬弩連發(fā),威力十足,步兵毫無抵抗之力。這樣一種頗具劃時代意義的冷兵器的出現(xiàn),使得秦軍成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軍隊。秦逐楚,秦滅巴,部分早已楚化的巴人隨楚遷徙入鄂西,部分南下至湘西,還有一部分即是史載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支巴人,他們沿嘉陵江沿線回溯西遷。
如果這單純是為了鹽泉而爭產(chǎn)生的征伐史詩,也未必有種將歷史一刀剖開的敷衍。歷史是部辯證詩,征伐和融合,此消與彼長都往往可能出現(xiàn)在同一時期。在鹽泉之爭的長久年代里,巴人和楚人的界限必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消融。某一時刻,血脈的鎖鏈扣接在一起,族群個性也會隨之交融在血脈之中。楚勢力增長之時,其實已經(jīng)吸納了眾多巴人血脈,今時今日,可見在楚地出土了大量巴人墓葬。
人們都稱湖北人作“九頭鳥”,湖北人擅長于審時度勢,除此之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服輸?!安环堋笔呛比说囊粋€俗語表達,“周”表示朝廷,據(jù)史說,周昭王后,周封申、鄧、息三國專事抗楚。后周朝東遷,國勢衰敗,楚國并吞申鄧息三國,公然將戰(zhàn)火燒到鄭國邊境,并自稱為王,公然的不服周,欲取而代之,做中原諸國的領袖。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更是在秦逐楚國之后,楚人雖屈敗,卻懷恨在心,絕不言敗,后有楚懷王號令諸侯反抗暴秦、楚霸王項羽和劉邦的中原逐鹿,楚國人從來是不肯服輸?shù)?,就是不服周。楚人和巴人的血脈早已在歷史里交融,這樣倔強、勇達的氣魄即留痕于此。
再說武陵山以南的湘西,湖湘文化在衍化過程中更顯豪邁。且看活躍在近代的一位奇特政治人物——楊度,呼號出“若道中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這樣舍我其誰的豪言壯語。連其師王闿運也曾說他“憨直”,不圓通。有人曾將他與蔡鍔比較,認為楊度才高氣傲,以澄清天下自許,往往是考慮不周,急于求成。只道是雖有過激之嫌,但豪邁向前的氣勢,實在像極了文化秘史之中巴人勇猛無畏的遺風。
戰(zhàn)秦不果,節(jié)節(jié)退敗。巴人一支遂沿嘉陵江西遷。巴人的退卻之路卻在時空聚散間鋪開了開國元勛的興起之路。
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巴國曾數(shù)遷其都,最終遷到離原來都城夷城(今巫山)以上700多公里的涪陵一帶,重建都城“枳”。后來還在酆都(今豐都)、江州(今重慶)建過都。前三都均位于長江邊,巴先王陵所在地枳(今涪陵)也在長江邊,而最后一個都城卻在川東北的閬中,是秦滅巴時巴國都城所在。
在這條遷徙之道上,尚武精魂也養(yǎng)育出了一條新中國革命壯麗的紅色血脈。圍繞華鎣山,英雄人物輩出。南充順慶儀隴,資陽樂至,廣安,都位于華鎣山以西,這里分別走出了朱德、羅瑞卿、陳毅、鄧小平;華鎣山東北的重慶開縣,走出了劉伯承,以南的江津,走出了聶榮臻。他們是拉朽摧枯之勢,戰(zhàn)火煙云殘卷之時,涌現(xiàn)出的一心報國、投奔武門的戎馬英雄;談笑間運籌帷幄,風范傲然的儒將奇士;求強求勇求前進的前瞻英杰。
朱德元帥,適時20出頭,逢時局動蕩,社會黑暗,“志士恨無窮,孤身走西東。投筆從戎去,刷新舊國風”,立志報國的他徒步跋涉三個月,直奔昆明講武堂。講武堂,何地耶?黃埔軍校盡人皆知,要是追問“黃埔軍校的搖籃”,還就是云南的這所講武堂!時由帥才蔡鍔主持,將其易名為云南陸軍講武學校,盛名遠播。講武!講武!朱德在那個紛繁混戰(zhàn),理不清救國求存之途的年代,興沖沖追尋的就是以武平亂的理想。畢業(yè)后,朱德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zhàn)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錚錚鐵骨好英武,行伍人家,戎馬一生,就這樣,朱德先后經(jīng)歷20世紀中國革命的全過程。尚武豪情嚦嚦然然,被外媒稱作“紅軍之父”的朱德元帥即以“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wèi)吾華”“平生是戎馬生涯,戰(zhàn)斗乃心安樂處”的豪情勵己,真真武威昭日月,尚武精魂不滅!
同樣是行伍人家出身的劉伯承元帥,被鄧小平贊為大軍事家!朱德亦盛贊其“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zhì),有古名將風,為國家不可多得的將才”??箲?zhàn)時期,劉伯承把游擊戰(zhàn)的指揮藝術發(fā)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說:“游擊戰(zhàn)爭的‘游’就是機動,‘擊’就是殲滅敵人;‘游’以掩護自己的弱點,尋找敵人的弱點,‘擊’以發(fā)揚自己的特長,撇開敵人的特長”。他為游擊戰(zhàn)總結出一系列簡練有效的戰(zhàn)術方法,諸如“攻擊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等等。啊呀呀,勇武之士氣,善戰(zhàn)之實力,在崢嶸歲月里,鏘鏘鏘,成就了一番吞吐風云的將帥傳奇!
英武善戰(zhàn),概是尚武巴人的作戰(zhàn)美名,而“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儒將”高明風范也不僅僅只是三國江東豪情。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鄧小平任政委,重視軍隊紀律,曾說:“部隊紀律壞,這是我軍政治危機的開始,政治危機必然帶來軍事危機。” 1947年10月某日,部隊行至黃岡附近宿營地,一名副連長強取商販的粉條和布匹,鄧政委當即下令槍斃該副連長。下午,被搶商鋪老板出面求情, “早知道大軍的紀律這么嚴,說什么我也不跑上山。如果家里有人,也不會發(fā)生這件事呀!請刀下留情!”一位老媽媽也囁囁說, “拿了幾把粉條和幾丈花布算不了什么,你們千萬莫槍斃了他啦!”鄧小平當即定定說道:“老媽媽的話,我們是理解的。事情雖小,影響極壞,軍紀如山嘛!沒有紀律的軍隊,打不了勝仗。我軍鐵的紀律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拿商民的一針一線也不行!保護工商業(yè)者的政策,我們要堅決執(zhí)行!”紅軍長征,前有圍追,后有堵截,靠那般?正是鄧小平這般嚴肅軍紀的高瞻遠矚,才爭取到了沿途民眾的擁護。
八年之久的抗日戰(zhàn)爭,可謂近代浴血之歌。屠火沉浮,持久的抗爭,捍衛(wèi)堅毅的精神意志,絕是養(yǎng)護軍魂的關鍵!羅瑞卿,巴人之地走出的大將,在擔任抗日紅軍大學教育長等職,主持抗大工作期間,堅決貫徹毛澤東制定的辦學方針,發(fā)揚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為各抗日根據(jù)地培養(yǎng)、輸送了大批軍政干部。不僅在毛澤東指導下寫出《抗日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一書,系統(tǒng)總結了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經(jīng)驗,深入影響全軍。更在1939年7月率抗大總校和延安其他學校的數(shù)千名教學員工越過日偽軍封鎖線,行程1500公里,進入華北敵后抗日根據(jù)地辦學。軍紀如山,軍政亦重。羅瑞卿的筆端之下,抗戰(zhàn)精神威武之勢如槍炮。
圖一/以“平生是戎馬生涯,戰(zhàn)斗乃心安樂處”自勵的朱德元帥,出身行伍,驍勇善戰(zhàn)。
圖二/被稱為大軍事家的劉伯承元帥,足智多謀,精心于戰(zhàn)術研習。
圖三/提出“兩彈為主,導彈第一”,專注軍事裝備的聶榮臻元帥。
圖四/高瞻遠矚,講究軍隊作風,嚴肅軍紀的鄧政委。
圖五/羅瑞卿的筆端之下,抗戰(zhàn)精神威武之勢如槍炮。
圖六/慷慨無畏,壯志凌云的陳毅元帥。
樂至,有座“將軍橋”,在陳毅元帥故居附近,后陳毅定名又作“勞動橋”。陳毅尚小便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自勵宏志,亦是征戰(zhàn)浴血,豪情萬丈。1936年冬天,陳毅在梅山被圍二十余日,生命安危,系于一發(fā)。他寫下“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豪邁詩句,表達了他在險惡環(huán)境中革命到底的堅定決心。正如此慷慨詩篇,陳毅所作“十年”詩篇乃為新四軍軍歌鏗鏘雄壯之潤稿。
一如吸取了秦滅巴時,弓箭對峙短劍,決對制勝的教訓,巴人尚武精神的后續(xù)之中,也大概綿延有對新型兵器的崇尚。而從巴人之地走來的一位元帥即對于國防力量,武器的更新有著格外的關切,他便是聶榮臻。
新中國成立之初,聶榮臻一心專注到國家科學技術領域的主持工作當中,1959年7月,中央決定用八年的時間制造出原子彈,接著又提出國防工業(yè)應以抓尖端為主,“兩彈為主,導彈第一”。毛澤東當時戲稱,造原子彈是造一個“大炮仗”。在蘇聯(lián)撤走專家,國內(nèi)又遇經(jīng)濟上的天災人禍時,原子彈研制工作是“上馬”還是“下馬”也出現(xiàn)了爭執(zhí)。聶榮臻堅決主張“兩彈”也繼續(xù)搞下去。他操勞過度住院,陳毅來看望他時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現(xiàn)在腰桿子還不硬,你們把導彈、原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桿子就硬了?!?/p>
光榮的北伐行列中,
曾記著我們的威名。
我們繼承著革命者受難的精神,
在南國的羅霄山,鍛煉成為鋼鐵的孤軍。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聲爛漫,
飄揚海外,散播農(nóng)村。
我們送出了抗日先遣的萬里長征,
我們留下來堅持斗爭,招引那民族再團結,雄雞破曉,偉大的抗日這聲。
風雪饑寒,窮山野營,
磨練我們艱苦奮斗的精神;
三年隔絕,四圍孤立,
增添我們獨立堅持的勇氣。
長年累月的埋伏與周旋,
把游擊戰(zhàn)爭與秘密工作結合在一起,我們就是這個母親的兒子,
我們鐵的紀律就來源于此。
??!這光榮的傳統(tǒng)準備了十年,今朝抗日,敵寇膽寒!
我們在大江南北,向敵后進軍,南京城外遍布抗戰(zhàn)的旗旌。
我們有共生死的政治團結,
鼓舞敵后人民的勝利信心。
—— 陳 毅 《十年》
不論是動蕩亂世,揭竿而起,英勇殺敵的悍將;還是嚴整軍紀,鼓舞士氣的儒將;還是求強制勝,與時俱進的明帥。尚武精魂本為“止戈”。那年歲,亦有大批文人,虔信于修佛避世,而這些巴人之地孕育出的忠勇奮起之士,甘愿以己之血性,求天下太平安定。巴人尚武情懷之蕩氣回腸,壯哉:“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