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露薇
把女性物化,其實就是針對女性的暴力的開始。
在曼谷參加聯(lián)合國婦女署組織的媒體培訓,老師給我們播放了一部紀錄片“Kill Us Softly”(溫柔的殺害)。
這部紀錄片其實有四部。從1979年開始,美國學者基爾孟差不多每隔十年制作一次,來跟蹤分析女性在美國的廣告中的形象,研究廣告是如何物化女性,以及對社會產(chǎn)生影響的。
有些畫面,我們已經(jīng)司空見慣了,比如完美無缺的妝容,雖然我們心里面都明白沒有一款化妝品可以讓任何女性抵擋歲月,抵擋一個人的新陳代謝。即便是明星,是超級模特,也不可能像廣告特寫所展現(xiàn)的那樣,沒有一絲皺紋,沒有一個斑點,皮膚充滿了光澤。這是化妝品商展現(xiàn)的一種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但是為何直到現(xiàn)在,這樣的推銷手段,依然屢試不爽?
在有的廣告中,女性變成了一件物品,可能是一瓶啤酒的外形,可能是一瓶香水的曲線?;蛘吲L財[出古怪的造型,甚至是死亡的狀態(tài),不知道觀眾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把女性物化,其實就是針對女性的暴力的開始?
我不知道,當電玩商家用女性扮演游戲角色,再配上旁白,強調男性的“征服感”的時候,有多少人會覺得這樣很有問題。不過 2010年,超模 Lara Stone 為 Calvin Klein 拍攝了一輯牛仔褲廣告,結果在澳大利亞被禁止。當局禁止的理由是,“海報畫面整體效果令人聯(lián)想到暴力和強奸場面”,也“充斥性意味,顯然是要令人聯(lián)想到性行為”。而且,海報“暗示女性是玩物”,侮辱了女性,而“暗示男性對女性施暴”,也同樣侮辱了男性。
當時就有心理學家指出,這樣的廣告宣揚性暴力,向下一代男性灌輸這種富有侵略性和暴力的影像,只會增加女性和兒童成為性暴力受害者的比率?;鶢柮贤ㄟ^她的研究,也提醒大眾:雖然大家都覺得,無處不在的廣告,自己不會留意或者專門去看,但是事實卻是,我們所有人都被廣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而自己卻渾然不知。
2012 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與林書豪、貝克漢姆等人一起拍攝了一部公益廣告,一起呼吁終結對女性的暴力。根據(jù)白宮公布的數(shù)字,在2011 年進行的調查中,十分之一的青少年報告稱自己遭到男朋友或女朋友故意的身體傷害;五分之一的年輕女性在大學時已遭到性侵犯;九分之一的少女被迫發(fā)生性行為。年輕男性之所以這樣對待女性,很大原因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和女性相處的方式時,受到了來自媒介尤其是廣告的影響。
如果看聯(lián)合國婦女署的數(shù)字,你會發(fā)現(xiàn)全球遭受過各種暴力對待的女性的數(shù)字是驚人的。廣告的作用,如果從全球來看,自然不像在美國那樣明顯,更多還是文化習俗的原因。我請教婦女署的官員中國的情況如何,對方表示,到目前為止只有來自婦聯(lián)的數(shù)據(jù),大約四成女性表示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暴力對待。當然,這個數(shù)據(jù)并不準確,因為更多受到暴力對待的女性是不會告訴外人的。到現(xiàn)在為止,也沒有機構有能力或者愿意去做這樣的調查,這需要走進一個個家庭,敲開門去詢問。
那次上課,老師還播放了很多她搜集的東南亞國家的各種廣告,最好笑的一個,是一個泰國的減肥茶廣告:胖女生看著身邊肚腩肥大的女生正得意洋洋,結果女生一用力,肚子上的肉全部到了胸上,留下目瞪口呆的胖女生,飄然而去。就在大家笑得東倒西歪的時候,老師問我們,難道沒有覺得有問題嗎?
當然有問題??戳艘欢褟V告,從漢堡包到速溶咖啡,這些廣告中的女性都在傳遞這樣一個信息:要美麗,要性感,要靜默,要控制好體重,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男性的青睞。難道女性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取悅男性?對于不這樣想的女性們來說,這些廣告自然顯得很是老套,但是對于那些心智不成熟的女性來說,或多或少會產(chǎn)生作用,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
印度的同行抱怨說,電視廣告中的女性,總是在不停地洗衣服,因為基本都是洗衣粉廣告。
倒是最近印度一名著名女影星,拍了一部電話廣告,在過去,這類廣告都是男人的天下。不過廣告講述的是她結婚辭職做全職太太的角色,傳遞的信息還是一樣:不做賢妻良母,女性就不可能收獲“幸福”,就沒有“幸福的家庭”。
我想了想,好像中國的廣告,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