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俊 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杭州 310003
手法結合牽引治療頸型頸椎病生理曲度變化80例
汪芳俊 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杭州 310003
頸型頸椎病 生理曲度異常 牽引 手法
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發(fā)病的早期階段,以頸、肩、臂疼痛及壓痛和反復落枕為主要癥狀,發(fā)病人群以年輕人為主,又稱為青年型頸椎病。此型頸椎病在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變直甚至反弓以及椎體間不穩(wěn)定、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由于處于頸椎病發(fā)展過程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最為有利的時機。筆者以頸椎生理曲度指標弦弓值作為評價指標之一,觀察牽引配合手法治療對頸型頸椎病生理曲度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0月—2011年6月本院推拿科門診就診的頸型頸椎病患者80例,男33例,女47例,年齡20~45歲,病程3個月~24個月。所有病例經X線檢查,顯示頸椎曲度有不同程度的變直、反向,部分合并有椎體序列差、側彎、旋轉、間隙窄、錯位或骨質增生等。根據X線測量的頸椎曲度將80例分成頸椎曲度變直組40例(頸椎曲度變淺或變直,0mm<弓深<7mm)和反弓組40例(頸椎曲度后凸,弓深為負值)。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1994年青島舉行的“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所確立的“頸型頸椎病診斷依據”[1]:①頸部癥狀有僵硬感,易于疲勞;②頸部前屈、旋轉幅度明顯減小,頸夾肌、半棘肌、斜方肌等出現肌緊張性疼痛,伴有壓痛;③肩胛區(qū)有酸痛感和沉重感;④椎旁有不同程度的壓痛;⑤X線有頸椎曲度改變、不穩(wěn)定等表現;⑥除外頸部其他疾病。
1.3 病例選擇 ①符合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②年齡18~40歲。排除:①妊娠期婦女。②不能耐受頸椎牽引和手法治療者。③有心腦血管等器質性改變者。
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牽引配合手法治療。①牽引:頸椎牽引儀做頜吊帶牽引,頸椎前屈15度,重量5~7kg,每次牽引20min,隔日1次。②手法治療:采用仰臥位拔伸整復手法進行治療,每次約20min,隔日1次。以上治療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2.2 觀察指標 ①所有患者治療前和療程結束后均用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進行評分;②弦弓值:拍攝頸椎正側位X線片,用Borden法測量弦弓值,即沿齒狀突后上緣開始向下,連每一椎體后緣成一弧線,再由齒狀突后上緣至第7頸椎椎體后下緣作一直線,弧線的最高點至直線的最大距離為頸椎生理曲度的數值,即弦弓值。正常范圍約(12±5)mm。頸椎曲度消失變直為零,生理曲度反向稱后凸為負值。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經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型頸椎病的療效標準評定[2]。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陽性體征明顯改善;治療前后評分改善≥10%;好轉:癥狀及陽性體征減輕;治療前后評分改善5%~10%(含);無效:癥狀及陽性體征無明顯改善,治療前后評分改善≤5%。
3.2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后有效率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3.3 兩組治療后臨床評價量表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臨床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組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評分結果比較(±s) 分
表2 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評分結果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n/例 治療前 治療后變直組反弓組40 40 84.00±6.38 79.43±4.99 92.83±2.59△91.57±3.74△
3.4 兩組治療前后弦弓值比較 變直組治療前后弦弓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反弓組治療后弦弓值明顯增加,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弦弓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弦弓值比較(±s) 度
表3 治療前后弦弓值比較(±s) 度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變直組比較,*P<0.05
組別n/例 治療前 治療后變直組反弓組40 40 0.66±0.30 -0.14±0.26 0.68±0.28 0.31±0.32△*
頸型頸椎病一般屬于頸椎病發(fā)病的早期。該病大多由于風寒、潮濕、枕頭不適或臥姿不當、頸肌勞損、姿勢不良或過度疲勞等造成頸椎間盤、突間關節(jié)及肌肉、韌帶等勞損所致。在以上各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導致頸肌的痙攣或肌力不平衡而出現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造成頸椎關節(jié)囊及韌帶松弛,頸椎小關節(jié)失穩(wěn),此類改變使脊神經及血管受到牽拉、擠壓從而發(fā)病。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是主要的X線征象,除此之外,還可見相鄰鉤椎關節(jié)間隙不等寬,椎體序列差,旋轉、錯位或骨質增生和項韌帶鈣化等表現,部分患者X線征象不典型。該病多發(fā)生于年輕患者,常和生活方式不健康有關。中醫(yī)認為寒凝和氣滯是其主要病機所在?!鹅`樞·周痹》曰:“瘀去則通達利效”。適當的頸椎牽引能夠增寬椎間隙和椎小關節(jié)間隙,調整椎體及椎間關節(jié)位置,改善頸椎曲度,同時配合推拿治療能改善其血液循環(huán),消除組織腫脹,緩解肌肉痙攣和疼痛,防止或松解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減輕癥狀[3]。
本組結果顯示,變直組和反弓組包括疼痛和肌肉僵硬在內的兩大主要癥狀治療后明顯改善,兩組有效率都大于90%,說明手法和牽引治療對頸型頸椎病治療效果較好,能明顯改善癥狀;對比治療前后的影像學資料,反弓組的弦弓值改善明顯優(yōu)于變直組(P<0.05),說明從反弓曲度糾正到較直相對比較容易,曲度從變直到完全恢復正常是有難度的,而且曲度較直的患者病情容易反復,這也可能是頸椎病遷延不愈的原因之一。
[1]李增春,陳德玉,趙定麟,等.第三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