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好臺燈須符合九大標準
羽毛球運動老少皆宜,它對選手的體格要求并不高,卻比較講究耐力和靈巧性,適合東方人練習。而羽毛球雖起源于東方興盛于東方,但現(xiàn)代羽毛球運動卻誕生于西方。
羽毛球最早出現(xiàn)于14至15世紀時的日本,當時的球拍為木制,球用櫻桃核插上羽毛制成。由于充當球托的是很重的櫻桃核,球的飛行速度太快,使得球的羽毛極易損壞,加之球的造價太高,所以該項運動興起不久便消失了。大約18世紀時,印度的浦那城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游戲,他們以絨線編織成球形,插上羽毛,手持木拍,隔網(wǎng)將球在空中來回對擊。
之后,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浦那城的這種游戲也傳到了英國。19世紀中葉,英國倫敦西部有一個名為伯明頓的小城鎮(zhèn),該鎮(zhèn)為包菲特公爵個人所有。包菲特公爵對浦那城的這種游戲很感興趣,于是對它做了進一步改造。他用香檳酒瓶的軟蓋木塞插上羽毛做成球,并模仿網(wǎng)球拍的式樣,用牛筋編織成拍面當拍子。
1870年的一天,包菲特公爵在莊園里舉行游園會,正在興頭上,不巧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包菲特公爵擔心客人們掃興,便提議在中間細兩頭粗的葫蘆形室內(nèi)玩這種游戲??腿藗兒芸炀褪煜ち擞螒蛞?guī)則,再加上輕而小的球拍,引起了客人們的極大興趣。這便是現(xiàn)代羽毛球運動的雛形,因為這種游戲誕生于伯明頓,人們便把這種運動稱為“Badminton”,也就是現(xiàn)在詞典里羽毛球的正式英文名稱。
起初,羽毛球比賽是在大房子或樓房的大廳里進行,比賽僅限于貴族和上流人士參加。后來,隨著“用運動培育紳士風度”思想的盛行,羽毛球運動開始得以普及和發(fā)展。在這種新思潮影響下,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以尊重對方、光明磊落的姿態(tài)進行比賽。
羽毛球運動剛興起時,并沒有人數(shù)、分數(shù)和場地的限制,參與者只需要互相對擊。直到1875年,第一本關于羽毛球規(guī)則的教授書籍在英國問世,當時的規(guī)則很簡單,僅規(guī)定了場地為長方形,中間掛網(wǎng)的高度以及雙方對擊的要求。1893年,英國14個羽毛球俱樂部組成了羽毛球協(xié)會,并于1899年舉辦了第一屆“全英羽毛球錦標賽”,這項競賽每年一次,并沿襲至今。
20世紀30年代,羽毛球運動在歐、美、亞、澳等洲的很多國家流行,特別是在地處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中尤為盛行。1934年國際羽毛球協(xié)會在倫敦成立,開始組織國際性比賽。(據(jù)騰訊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