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選取了近年建設的中國國家大劇院和上世紀末完成法國盧浮宮擴建項目為研究對象,因二者具有較高的時代文化特性,從其紛繁復雜的現象因素中,尋找更深層的文化因素,以一種建筑現象、建筑過程展開對比研究。從設計師的需求及出發(fā)點角度分析思考,結合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比對,對中國當代社會的建筑文化展開反思和討論,尋找符合時代特征、時代需要的建筑落腳點及前進動力。
關鍵詞: 時代特征 設計出發(fā)點 國家大劇院 盧浮宮
在項目建造和設計過程中,設計目的是項目的出發(fā)點,是推進項目實施的源動力。許多項目在設計實施過程中出現偏差或不盡人意等現象,究其根源就是業(yè)主或設計師對該項目的設計目的認識不夠清晰,挖掘不夠,導致最終結果差強人意。為避免這種情況就應該在起始階段針對設計目的,即項目內在需求進行深入分析、思考。建筑設計目的有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兩種性質。物質層面比較基礎直接,與日常工作生活聯系緊密,甚至是由日常生活決定影響的。分析該層面設計目的重點要觀察具體的日常生活,認識生活中各個部分的相互關系和影響,找到合理的設計出發(fā)點來滿足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精神層面則與文化歷史、思想觀念、宗教信仰等上層因素有關,不易被識別或清晰描述。由于在多數情況下業(yè)主甲方可以清楚的告訴設計師他的物質層面需求,但是不能準確描述其精神層面設計需求,任務書中也多以大氣、莊重、美觀等詞語模糊定義,很難摸清其真正的設計精神層面需求。要做到能夠把握精神層面設計需求,我想應該加強思想文化學習,對其歷史文化有足夠認識理解才有可能找到其合理的精神層面需求。
根據市場特點,與建筑活動相關的有三方,即建造商、設計師、使用者,最終項目的落腳點是在使用者上。三方有著各自的出發(fā)點,作為設計師,就要兼顧設計師本身、開發(fā)商角度以及最終的使用者,其中是以使用者做為根本落腳點考慮,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成為了開發(fā)商與使用者的橋梁,要充分發(fā)揮自身條件,處理協(xié)調好三者的需求關系,貝聿銘曾指出處理好三者的關系,是建筑師成功的關鍵。
現以中國國家大劇院及法國盧浮宮擴建項目對比研究,從設計師角度分析設計師的出發(fā)點。國家大劇院給了全球優(yōu)秀的建筑師在中國心臟發(fā)言的機會,國內外設計師給出了各自的答案,通過這些答案我們去發(fā)掘、思考設計師的立場和出發(fā)點是什么?是否與我們自身文化歷史相適應?這里重點分析兩個方面,一是中標的安德魯,另一方面是國內的設計師。安德魯是法國設計師,勇于突破創(chuàng)新,迎接挑戰(zhàn),強調個性。在其參與大劇院過程中曾發(fā)表過“我就是要隔斷歷史。”“我認為保護一種文化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置于危險境地。”“不能說北京就是故宮。故宮的形式今天已經停止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建筑,如果一個城市,永遠按過去樣子固步自封,就看不到前途了?!薄敖ㄖ?chuàng)作就是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不是去追求本源,而是永遠探索未知領域。”等觀點。安德魯對于大劇院的理解更多考慮的是未來,是創(chuàng)新,包括其最后提出的方案也是對項目周邊歷史環(huán)境的極大挑戰(zhàn),反而對古老的中國文明給予回避,完全從相反、對立的方向尋找答案。然而其提出的“城市中的劇院,劇院中的城市”主題帶有不少中國文化色彩,我們發(fā)現為何從形式上技術上前衛(wèi)創(chuàng)新,然而設計理念上卻顯得傳統(tǒng)保守,城中之城是中國歷代延續(xù)的建城模式,而其手法則是用殼體將內部空間與外界完全隔離,而與中國院落的天人合一理念大相徑庭。難道說建筑設計的突破僅僅在于外形或技術等視覺方面突破而不在于設計理念及本質探尋的內在層面上?再看中國設計師在本次競賽中主要從中國的內向院落式圍和模式、中國建筑傳統(tǒng)符號、傳統(tǒng)建筑色彩等方面入手。其中院落式圍和模式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思路,根據院落空間組織劇院不同功能區(qū),形體上以較小建筑體塊圍和以削弱其大體量感,形成整體的建筑群體關系,同時中國人對院落空間的認同及情感上都比較合適,由于種種原因此方向方案未被選中,十分遺憾。
至今我們仍然在思考的問題是,什么才是中國的建筑?什么才是我們當今時代中國建筑所特有的?是風靡城市的新古典住宅、或是挑戰(zhàn)重力的央視大樓?我們不能依靠外國人去詮釋和書寫自己的建筑文化。作為中國建筑師想要尋找本國的建筑風格必須做到三點,第一要充分學習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感受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特質,要有人文情懷;第二要深刻理解當今人們的生活及需求,在社會中的關系,不斷探索可行的合理的生活理念及模式,堅持站在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第三要充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及理念,要注意去糟粕留精華,吸取有益自身發(fā)展的養(yǎng)分。只有這樣不斷努力我們才有可能發(fā)展出屬于自己的建筑文化,而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由文化到物質的發(fā)展過程,需要所有中國人的努力,絕不是僅僅從形式及符號的擺弄上所能實現的。
我們再看看盧浮宮擴建項目,貝聿銘作為盧浮宮擴建項目設計師從開始的備受爭議到后來贊賞肯定,經歷了從魔鬼到英雄的巨大轉變,貝聿銘自始至終都抱著對法國歷史文化尊重謹慎的態(tài)度工作。在剛開始接受設計任務時貝聿銘就要求充裕的時間研究法國的歷史、人民的性格、愛好,以及盧浮宮的歷史背景。貝聿銘強調在設計中有三個方面應給與足夠重視:一建筑與環(huán)境相結合;二空間與形式的處理;三為使用者著想,解決好功能問題。他說:“我是一位現代派建筑師,建筑是一件極具嚴肅的事情,它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樣,是個人的私事或樣式上的翻新,它是為滿足社會要求并為人們的需要而營造的。”我們試著去分析貝聿銘設計的出發(fā)點,他以一名華裔設計師身份來設計位于法國心臟區(qū)域的盧浮宮工程,設計的前提是他對法國的歷史文化要有足夠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了解法國人民的想法及生活方式,去讓法國盧浮宮建筑群在新時代生氣勃勃。保持歷史建筑的活力就必然要讓其與生活聯系更加緊密,強調場所的進入感、停留感、親切感,是新盧浮宮成為巴黎人乃至世界游客休閑、游憩的重要文化交流場所,使盧浮宮不僅僅是古時的珍寶同時在新的時代依然能夠發(fā)出絢爛光彩。貝聿銘為法國這條核心的城市空間軸線的起點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體驗。
中國國家大劇院和上世紀末完成法國盧浮宮擴建項目都是高度代表各自時代特征的里程碑式建筑,通過兩個項目設計出發(fā)點的比較我們有幾點體會:
1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更是一個時代建筑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建筑文化水平的提高不能僅僅依靠建筑師、規(guī)劃師而應該靠廣大的人民群眾即使用者,只有人民的文化素質提高,鑒賞力提高,才能促使設計師、建設者產生高水平的城市建筑環(huán)境。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卻需要教育和啟蒙,我們希望對于青少年進行人文藝術的熏陶,讓他們對我們自身的歷史文化藝術有了解、有感情,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成文我們自身文化的保護著和傳播者,否則我們在受到西方外來文化沖擊時會顯得無力迷茫,更不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展開對話。
2必須要有完善的嚴格的歷史建筑環(huán)境保護法規(guī),和透明的監(jiān)督體制。法國在1913年就出臺了《歷史建筑保護法》,而至今整整一百年我們仍沒有將相關法律給予重視,破壞和強拆隨處可見,或是肆意建造假古董、洋垃圾。城市建設仍是長官意志為主,造成了整個城市形象往往是少數當權者決定,沒有形成以專業(yè)人員意見為主,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并作為重要判斷依據的城市建設體制,這樣的建設方式注定要落后于我們當今的時代發(fā)展步伐,只有在全民的監(jiān)督和參與下才能逐漸形成代表整個民族、整個時代的優(yōu)秀建筑。
3當設計師、開發(fā)者、使用者三者的需求趨近一致和諧統(tǒng)一時,才能產生讓人們滿意的城市建筑環(huán)境,豐富人們的生活。這種需求是建筑生長的內在動力,設計師和開發(fā)者必須要回歸到使用者日常生活的本源上來,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造怡人的城市環(huán)境和鮮活的建筑文化。
參考文獻:
1 王天賜編.《貝聿銘 國外著名建筑師叢書》【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2 勉成.《巴黎大盧浮宮》【J】《世界建筑》1/1996
3 [美] 賴·貝克.《從魔鬼到英雄 貝聿銘歷險盧浮宮》【J】《世界建筑》1/1997
4 周慶琳.《從國家大劇院建筑方案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J】《建筑學報》1/2000
5 汪之力.《試析安式國家大劇院方案的不同評價》【J】《建筑學報》11/2000
6 [法]安德魯.《國家大劇院》【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7 劉敦楨編.《中國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