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媽媽具有傳承性,繼承了東方女性水一般的柔性性格,她們重視家庭,尤其子女的成長,以犧牲自己的需求營造幾代人的和睦相處。但新一代的媽媽又具有了時代性,她們隨著男女平等、女權(quán)思想的發(fā)展成長起來,比傳統(tǒng)母親多出了男人才有的成功欲望。
這是最張揚和思想西化的一代母親,看得更遠,想得到更多,但她們終究又受到傳統(tǒng)的限制,這種矛盾的先天條件終于締造出中國式媽媽的自我對立:她們勤勞,過于勤勞卻不被肯定;她們無私,卻被認為是“有目的”的無私;她們溫柔善良,但為達成目的隨時能變得鐵石心腸;而現(xiàn)代中國式媽媽看似強勢,強勢之下,卻缺乏牢固根基。
大多數(shù)人議論的中國式媽媽,其實更多指向中國教育,認為其本質(zhì)是對孩子的不尊重、管制過嚴、期望過高、急功近利。但幾乎所有媽媽又都認可這么一個觀念:只要能把高期望值與愛、理解和家長參與相結(jié)合,在嚴厲母親的影響下長大的孩子,一樣能有幸??鞓返娜松?。
中國式媽媽,就是希圖用實踐證明觀點正確的群體,即便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并沒有達到理想彼岸。有人指責她們,說:這是一群活得沒有自我的母親,喪失了女性本能的需求,也丟棄了女性在家庭中應該扮演的其他角色。
但該承擔什么責任,并非母親們獨自的意愿。離開社會和歷史大背景,去談中國式媽媽的形成過程,沒有意義。要改變外界對中國式媽媽的偏見和誤解,讓媽媽們不但能意識到自己的過猶不及,更能及時轉(zhuǎn)變觀念,需要的絕不只是母親這個群體的獨自努力。
無私與自私
母親的屬性,讓中國式媽媽甘為子女付出一生,不求回報。但剝開無私的外殼,里面依然流淌著不被媽媽承認的私心:我對你毫無保留地付出,是為了永遠占有控制你。
王靜的高中讀了整整六年。前三年的高強度學習已讓她“身心俱疲”,三年的復讀生涯則一直籠罩在母親的陰影下。沒有人想到“三好學生”王靜會高考失敗。她曾是典型讓媽媽驕傲的乖孩子,一路按照媽媽的安排走來:參加各種補習班,學鋼琴、圍棋、滑冰和畫畫,“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但媽媽說這對我好?!?/p>
她也提出過質(zhì)疑,但媽媽總是說:“我是為你好?!睆娪驳伛g回了女兒的反對意見。和所有的“愛好”一樣,高考志愿也是按照媽媽的要求填寫的,復旦大學的財經(jīng)專業(yè)。因為媽媽是會計,認為女孩做會計比較輕松又吃香。而王靜本想報考山東大學的歷史系,她喜歡歷史。
第一次高考失利,媽媽安慰她:只是臨時失手,不要太放在心上。王靜上學早,即便復讀也和下一屆高考生同齡。媽媽很快給她報了本校的復讀班,“咱不能隨便被三流大學錄取,媽媽不會害你。”
可之后的兩次高考成績,一次比一次差。和失敗的高考相比,她更害怕母親失望和憤怒地譴責。
張巍的生活,也由媽媽李淑英鋪墊好了。但他比王靜幸運,成功拿到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李淑英十年前就開始為兒子的留學鋪路,丈夫過早去世,她一門心思撲在兒子身上,“我想給他最好的,彌補沒有父親的遺憾。”
兒子上初中前,她就打定主意要送他去教育資源最強的北京讀書。利用和丈夫一起經(jīng)商時留下的積蓄和人脈,賣了老家黃岡的兩套房子,又借了幾十萬元在北京買房、托人情,成功把母子倆的戶籍變成了京籍。
而這一次的遷移將遠一點,“兒子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彼呀?jīng)當了近十年的陪讀媽媽,不在乎在海外繼續(xù)這份“職業(yè)”。
在中國,陪讀母親比比皆是,她們犧牲了家庭,告別丈夫,在孩子學校附近租房,生活里只剩下孩子的吃穿用度和學習成績;甚至甘為孩子犧牲高薪高位,應聘成為孩子的宿管阿姨,“這樣可以離女兒更近一點?!?/p>
孩子最重要,母親的一切需求都必須退后。但加拿大人并不理解中國母親對孩子傾注的愛。
入住里士滿的第一周,六大慈善機構(gòu)之一的“家庭服務”駐社區(qū)小組拜訪了單親媽媽李淑英。在對方耐心指導下,她磕磕巴巴地填了一份表,將自己的情況在社區(qū)做個備案,對方將根據(jù)情況提供各種幫助。
她沒想到幫助項目里竟然包括自己的感情和性生活指導?!凹彝シ铡钡墓ぷ魅藛T認為一個母親應該有豐富的情感生活,包括性生活,否則會給孩子造成壞影響,甚至會限制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感和生理需求。
近五十歲的女人,即便在中國也沒有了性的需求,除此之外的一切以“我”為中心衍生出的需求,都被中國媽媽扔在需求圈的最外層。尤其是單親媽媽,她的生活只能也必須圍繞孩子展開,這是中國女性接受的教育。
“她們說,我要為自己而活?什么是為自己而活?就是我兒子過得好,我就過得好?!?/p>
言論·
不會愛,是無私與自私的根源
文/武志紅(心理學家,心理咨詢師)
對孩子全心付出的同時,把孩子當私有財產(chǎn)不容分隔,中國式媽媽的無私和自私,源自家庭建立初時,婚姻缺乏愛的根基。
中國家庭的相處模式是這樣開始歪的:結(jié)婚時做選擇的標準,不是情欲與激情,更非愛與戀,而是安全感。這樣締結(jié)的婚姻相對穩(wěn)定,但缺乏情感。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基石沒打好,歪了第一毫米。
婚后,因沒有感情的滋養(yǎng),也因為女性更缺乏安全感,妻子一方感覺到孤獨,于是去抓丈夫,試圖控制他。
而丈夫在控制中重溫到幼時被媽媽吞沒的噩夢。他選擇逃走,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愛好或者其他女人。
家庭內(nèi)的惡性循環(huán)由此轉(zhuǎn)動。逃走的丈夫讓妻子感覺到更加孤獨無助,于是夫妻倆趕緊要個孩子,孩子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彌補妻子內(nèi)心的空洞,尤其是兒子。結(jié)果,她把兒子抓得更緊。
丈夫逃離妻子時會愧疚與不安,也擔心后院起火,當發(fā)現(xiàn)兒女可以填補妻子內(nèi)心的空洞時,他們也會將兒女推向妻子身邊。戀母情結(jié)在中國出現(xiàn)了變型——爸爸甚至不與兒子競爭,而是迫不及待地將兒子推給妻子,這樣他就自由了。于是,他也參與造就了另一個自己。
而女兒的情況好不到哪兒去。若媽媽內(nèi)心比較健康,她也會緊緊抓住女兒,這在獨生子女時代越來越普遍;但若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兒則容易成為媽媽
“被討厭的內(nèi)在小女孩”的投射對象,被媽媽厭惡乃至虐待,于是造就了一個同樣沒有安全感甚至內(nèi)心空洞更大的女性。
這樣的男孩女孩長大了,男孩抗拒表達情欲,抗拒親密,同時被動;女孩則不知情欲是何滋味,父親在她的成長中同樣是缺位的,她們對親密有強烈渴求,但又覺得得不到,所以會找容易掌控的男人。于是在下一代的婚姻里,夫妻間繼續(xù)缺乏情愛。
兩代人的婚姻,本來該各自獨立,但在中國沒法獨立。兩代妻子在各自的婚姻里和丈夫玩你抓我逃的“游戲”,更要命的是,第一代人還越界了,婆婆除了抓老公,還想繼續(xù)抓兒子,而對于媽媽,兒子意識上還不能逃離,許多中國男人甚至已經(jīng)被母親濃烈的愛馴化了。
于是導致一個獨特中國現(xiàn)象:兒子必須和媽媽粘得緊一些,不能逃離;兒子和兒媳疏遠,卻成了可以接受的現(xiàn)象,唯獨妻子不能接受,但只能獨自品味。
結(jié)果,婆媳關系就成了中國家庭的主要戰(zhàn)爭,戰(zhàn)爭目的是爭奪被動的兒子,至于公公,已成了這個家庭中可有可無的一個注腳,沒有人爭奪他。除非他生命寬廣而精彩,否則他在家庭中就是一個零。
婆媳關系中,誰都贏不了,媽媽畢竟不能得到兒子的情欲,妻子也得不到,但男人的情欲總要去找一個地方安放,于是,妓女或小三,就成了一個平衡物。而做小三的女子,也常是在自己原生家庭中得到愛最少的女子。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樣的輪回,癥結(jié)在婚姻沒有愛情這點上。和一個朋友深聊,她明白,已三十六七歲的她都沒品嘗過什么叫情欲,遑論愛情。我則常想,若人生重來多好,要求不高,就從大學開始吧,18歲的年齡,但有38歲的智慧,一定會有綻放的青春。
愛情象征著美好,情欲點燃的是生命活力。哪怕愛情中不斷受挫,但生命會是豐盛而綻放的。沒有體驗過愛情,貌似像是外部世界缺了一塊,其實是內(nèi)心的火焰從未被點燃過的遺憾。
遺憾的是,媽媽不會教孩子什么是愛情,因為她們自己也沒有體味過。她們只會一種愛的表達式:占有和控制,并一代代傳承下去。
勤勞與懶惰
勤儉持家是媽媽的專屬標簽。但并不妨礙新一代媽媽同時具有懶惰的特征。她們多為第一代獨生子女,獨立生活能力不強,以自我為中心,把孩子當玩具,或者干脆扔給父母代勞。
徐俐的勤勞,從成為母親開始,延續(xù)到自己的母親過來與自己同住時。女兒出生后,她再沒睡過一次好覺。公婆身體不好,不能幫忙帶孫子。而母親還要照顧重病的父親。
能干都是逼出來的。丈夫可以頂著女兒的哭鬧聲坐在電腦前巍然不動,她不行。女兒一歲以前,她半夜不需要鬧鐘也能定點起床三四次,在半夢半醒間給女兒沖奶粉,把尿。
要照顧孩子,她不能上班,家里收入驟減,開銷劇增。徐俐兩年多沒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身材走形,舊衣服穿不了了,她干脆自己學剪裁修改衣服。省錢,也多了一門手藝。
瑞金二路的舊書店她經(jīng)常去,那里有打兩三折的育兒雜志,教新手媽媽們怎么帶寶寶,做最好吃的寶寶餐。沒有孩子前,她和老公誰都不喜歡做飯,不是下館子就是在家煮速凍餃子。可當了媽,她學會了耐著性子給女兒把西蘭花切成一小朵一小朵,做加了黃油、雞湯的土豆泥,還有拼成蝴蝶的獼猴桃菠蘿拼盤。
兩年后,父親去世,她把母親接來一起住。她突然就覺得松了口氣,生活有了依靠,也有了懶惰的理由。
外婆是兩代女兒的避風港,她包攬了所有家務,每日擦洗掃除,一塵不染得讓小夫妻不適應,“小孩子怕灰,容易過敏性鼻炎?!痹趮寢寔硪郧埃炖苍鵀榱送瑯拥睦碛蛇@么勤快過,但現(xiàn)在,有媽媽操心。
有媽媽在,她不覺得自己還有當勤勞家庭主婦的必要,她重出了職場江湖,參加了很多聚會;不再親自下廚試做最新款兒童餐,她成了指揮家,指揮媽媽做老一代母親從沒聽說過的湯羹菜肴。
至于那些該給孩子的相處時間,有外婆呢,她不負責任地想,外婆會告訴外孫女:你媽媽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強權(quán)與弱勢
強勢的媽媽通常都是領導,習慣把社會身份帶回家。爸爸的聲音被消解,媽媽說的才算數(shù)。但一旦強權(quán)無效,她的表現(xiàn)會比普通女人更弱勢——除了權(quán)威,她沒有其他相處手段。
白麗和丈夫張安合營廣州的一家房地產(chǎn)公司,兒子在最好的中學讀書,成績優(yōu)異。外人羨慕他們的成功,卻不知兩年里這個小家數(shù)次險些分崩離析。
2010年,張安創(chuàng)辦的科研公司到了破產(chǎn)邊緣,為了保全丈夫的心血,白麗將自己的房地產(chǎn)公司“賣”給對方。但新公司的主營業(yè)務依然是房地產(chǎn),實權(quán)被副總白麗掌握。
張安成了尷尬的“副總經(jīng)理先生”,在公司,他空有總經(jīng)理的頭銜,在家里,他的意見經(jīng)常被妻子忽略。一旦發(fā)生沖突,白麗總是沖著丈夫大喊:“沒有我,你什么都不是!”
同樣的話她也對兒子說過。她一手打造了兒子的優(yōu)異:兒子的功課一直是她負責;她鼓勵和出資讓兒子旅游、體驗生活、做公益;兒子能入讀廣州最好的中學,是她托關系搶到的名額。
對丈夫有恩,對兒子有益,白麗成為公司和家庭的雙料掌舵者。一個太能干又強勢的妻子,給丈夫帶來巨大壓力和排異感,這種感覺也傳遞給了兒子。兒子已成年,對父親的婚姻和母子關系有許多不滿,“她是很好的領導,很差的妻子,獨裁的媽媽??蓯鄣氖?,她讓我有依靠??珊薜氖?,我沒有獨立自主?!?/p>
一家人的交流如今以爭吵和冷戰(zhàn)居多。和父子倆的一次次沖突中,她常無法自控地出言威脅:“你們今天有的一切都是我掙來的。我能讓你們過好日子,也能讓你們什么都得不到?!睂Ψ降某聊筒恍嫉谋砬閰s讓她感到一切正在失控,“在這個家,我似乎是多余的人,我害怕有一天他們真的扔下我,不再需要我?!?/p>
中國媽媽的特質(zhì)
苦難:為什么把國家比作母親?因為她們都有苦難坎坷的記憶。舊時母親的苦難來自超負荷的哺育、婚姻生活的不幸、社會地位的邊緣,她們背負著全家人吃飽穿暖的重擔,徹底淹沒了“自我”。從青年到老年,她們?nèi)缤嚯y收集器,最終刻畫成臉上縱橫交錯的皺紋。
嘮叨:媽媽總有說不完的話,對丈夫說:在外應酬時少喝點酒,注意身體;對孩子說:上學路上要小心,到學校聽老師的話,放學了趕緊回家。她們有操不完的心,上至父母公婆,下至兒子女兒,想得多自然說得多。嘮叨的媽媽讓人煩,嘮叨的媽媽也讓人想念。
隱忍:媽媽都有一段關于隱忍的記憶。要么為了婆媳夫妻關系,要么為了子女父母,媽媽這一角色從家庭從屬者到家庭主心骨,一步一個腳印走了數(shù)千年。但新一代媽媽更喜歡“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的果敢。
勇敢:中國媽媽的勇敢從古傳頌至今。為小家保大國,有楊門女將;不在乎周圍人看法、只管大愛,有“厲害媽媽”;而為子女捐獻器官、延續(xù)生命,有“暴走媽媽”。她們的勇氣有一種“豁出去”的氣勢。至于那些為孩子強出頭“逞兇斗狠”的媽媽,卻是有勇無謀了。
溫柔:所有人都記得媽媽溫柔的樣子。童年的作文里我們寫道:媽媽平時對我非常地嚴厲,像閃電一般,可是我聽話的時候,媽媽又像一陣春風,溫柔得跟淑女一般。溫柔是女人的天性,對家人溫柔更是母愛的本能。
女超人與孩子氣
一旦成為媽媽,那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姑娘立刻變身成了超人,可無所不能的外表下,媽媽有一顆脆弱多疑的心,她們會因你的一句無心之言輾轉(zhuǎn)反側(cè),更會孩子氣地報復你。
兒子的晚自習10點才能結(jié)束,邱惠已經(jīng)在華僑中學門口等了近半小時。高中要求學生住讀,每周回家一次。她擔心孩子在學校吃營養(yǎng)跟不上,開學第一天起就天天給兒子送營養(yǎng)宵夜。
今天做的是兒子最愛吃的牛肉干煸荷粉。她下班本就晚,7點就要出門上班,以擠出時間去公司附近的菜場買菜;下班后到家快7點,再餓,也要先弄好兒子的宵夜,隨后才是兩口子胡亂湊合的晚飯。
邱惠的好主婦潛能似乎看不到底。為了保證宵夜送到孩子手上保持最佳口感且不流失營養(yǎng),她試用過市面上所有的保鮮保溫器皿,冬天用的、夏天用的、春秋天用的,幾乎算是這一行的半個專家。
但媽媽的付出,兒子并不領情。十點零五分,她沒有在校門口看到兒子的身影。連打了好幾個電話,才聽到兒子在電話那頭不耐煩的聲音:我還有張卷子沒做完,你再等等。
她聽得出兒子的嫌棄,有些惱怒,當兒子和幾個同學一起出現(xiàn)時,已經(jīng)快十點二十分。
母親每天晚上的耐心等候,讓兒子再次被同學善意嘲笑。16歲的少年認為自己早獨立了,“以后你別送吃的來了,而且晚上吃這么油膩的東西,也睡不好?!?/p>
沒有感謝,還被嫌棄挑剔,邱惠的心揪得難受,連帶說出的話也沒了理智:“媽媽什么都想到你,總把你放在第一位,你給媽媽說句謝謝都不樂意?”她顧不得形象,像受了氣的三歲孩子,拉著兒子嚷嚷著要找老師評理:“如果老師說媽媽錯了,媽媽以后就再不來煩你!”
西方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定位在法律的“權(quán)利和義務”上,中國媽媽以愛之名的所有貢獻,更像一個被要求公允的天平——得到愛的那方必須回以感恩,否則就有被辜負的傷心欲絕。
精明與糊涂
精明是一個中性詞,在肯定聰明的同時,也帶著點鉆營、利用之義。中國媽媽智商高,精通生活。技藝,善于精打細算,有自己的生活哲學,能順利化解人際矛盾,處理家庭難題。但她們也免不了因利益算計過度,反倒狹隘了眼界,誤了大局。
趙康絕對是精明媽中的戰(zhàn)斗媽。除去購物省錢、家務清理等主婦常備技能,全心全意為小家謀福利是她不動搖的管家原則。
小升初讓多少父母急得團團轉(zhuǎn),趙康氣定神閑。她老早就和兒子的班主任拉好關系,在平時一來二往中摸清了班主任手中都有哪幾所重點中學的保送名額。大學同學中有在教育局上班的,更少不了會經(jīng)常聯(lián)絡感情。這年頭,只要消息靈通,不用求人幫忙也能占個先。
好媽媽還是交際高手。兒子學校的家長協(xié)會,她是常任理事。孩子交什么朋友,私下里有些什么小秘密,瞞著家長組織了什么活動,媽媽圈里一開會,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而幫兒子準備零食去拉攏同學、互相幫助的事,現(xiàn)在當媽的誰不知道?
但事事太精明,卻容易機關算盡。
趙康用心經(jīng)營學校的媽媽圈,為兒子挑選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活動、最有用的比賽,初衷是想讓兒子人以群分,提高眼界,沒想兒子從中悟出了母親價值觀的“精髓”。孩子開始變得勢利,只和“對自己有利的”孩子來往,得罪了班里不少同學。初一下學期,他又因為參加了本市舉辦的兩屆青少年小提琴大賽,得了不錯的名次,在家里鬧著要走輟學練琴路。
趙康意識到自己在兒子的教育上犯了大錯。她的精明看似聰明,占盡便宜,其實誤了根本。精明不等于給兒子樹立了好榜樣,當她用成人的標準去安排孩子的大小事時,也讓兒子好高騖遠,失了童心。
對孩子全心付出的同時,把孩子當私有財產(chǎn)不容分隔,中國式媽媽的無私和自私,源自家庭建立初時,婚姻缺乏愛的根基。
言論·
母親坐于神龕,媽媽活在塵世
文/王 興(媒體人,《城市發(fā)展》雜志主筆)
在過去三十多年,我都把“母親”視作一個符號。
母親是絕對的褒義詞,神圣不容玷污,所有贊美女性的辭藻用在她身上都不會夸張。但作為一個書面用語,她的溫柔成分比例太高了,所以被“父親”這個代表權(quán)威的陽性詞壓得死死的。
最有力的證據(jù)是童年的命題作文《我的母親》。班里四十多個孩子,寫出來的母親都一個形象,愛護子女,勤勞堅韌,笑的樣子哭的理由都一樣,活似一個姥姥生的。這里面有好幾位母親我都見過,其實彪悍勝過母大蟲。
所以當我說“母親”時,首先反應的不是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女人,而是一個端坐在神龕上的形象,她成為了集體記憶。
媽媽才是屬于我自己的。這個稱呼迎面而來一股市井氣,卻顯得更親昵,和“母親”比,多了些霸氣甚至霸道,蓋過了爸爸的風頭。
一個家可以沒有爸爸,但如果沒有媽媽,就會像我的鰥夫鄰居一樣,被勸再婚的親友踏破門檻:一個家沒有女人怎么行?
所以母親有文學屬性,她可以只是一段加工后的記憶;媽媽則活得真實,生活,有的是社會屬性。俚語中的“事兒媽”,其實是肯定了媽媽們的忙碌,什么都要操心。尤其是新時代的媽媽,她是孩子的媽,還同時是老公的媽。能育兒,能教女,能當貴婦,能做廚娘,可以柔情似水更可以堅韌如鋼,能頂起的早就不是半邊天了。
這就是現(xiàn)代中國特色的媽媽。
中國式媽媽首先是一個典型的教育者,但東亞尤其是韓國、日本的媽媽們,對兒女成長的希望、付出的努力和獨斷專行的程度并不比中國媽媽們低,真正能讓中國媽媽成為一個符號的,是她在家庭中的生存狀態(tài)。
那是一種扭曲的獻祭姿態(tài)——如果不能把自己奉獻給婚姻,那就毫無保留地奉獻給親情。這種觀念在中國不會被質(zhì)疑和反對。
教育只是親情領域內(nèi)的一個方面,中國媽媽因為涉足了子女成長的所有細節(jié),以孩子為武器,她們也間接掌控了一個家庭的發(fā)展大權(quán),包括對家庭財富、丈夫事業(yè)的決定權(quán)。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情況。
有人說,中國人尋找伴侶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找母親替代品的過程;還有人說,爸爸這個群體在現(xiàn)代中國消失了,因為他已經(jīng)被閹割成了第二個媽媽。
中國媽媽越來越成為一個符號。這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可以像中國媽媽那樣具有矛盾的多面性。她幾乎無所不能,自認所行所言皆毫不利己,卻被指責“自私”;她能面對所有問題、挑戰(zhàn)所有困難,卻不能承受來自家人的最輕微的反對;她相信未來能證明自己是對的,但有無數(shù)個她已經(jīng)重蹈前車之覆。
在成為媽媽之前,我從來沒看懂過自己的媽媽,恨過她,也誤解過她;后來自己成了媽媽,開始懂了這個角色的含義。再后來,我和哥給媽媽做了七十大壽。壽宴上,我很自然地在致辭里說:這是我的母親。
從母親到媽媽,再從媽媽到母親,她在這個崗位上待了整整45年,全世界也只有中國媽媽才有這么長的在崗時間吧。她撫育了大哥和我,又帶大了她的孫女和外孫,45年里全圍著孩子孫子轉(zhuǎn),正應了那句話,春蠶到死絲方盡。
這就是我的媽媽,與所有中國式媽媽大同小異。她從來不是完人,脾氣暴躁,愛哭,愛抱怨,一心只想兒女成才成鋼成龍成鳳,被丈夫兒女埋怨誤解。但現(xiàn)在她成了老太太,放下媽媽的架子,兩代人所有的仇怨瞬間消弭。
歷史、社會和時代共同造就了這樣的媽媽,一代一代雖有改變,但核心從沒變過。我的媽媽修成了母親的真身,端坐神龕,開始享受真正的天倫之樂。她的中國式喜怒哀樂,在我這里上演了。
中國媽媽的現(xiàn)代角色
文/錢志亮(北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
母親和孩子間有四重關系,決定了媽媽要扮演的角色:一輩子的守護者,終身制老師和學生,家庭經(jīng)濟和精神支柱。而中國式媽媽最容易出現(xiàn)細節(jié)操作的失誤。
媽媽不好當
現(xiàn)在很多媽媽都感嘆:媽媽這碗飯不好吃?,F(xiàn)在孩子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在她們當孩子的時候根本沒有過。
女性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其實很強,現(xiàn)在男女平等,夫婦在教育孩子的分工方面需要重新做調(diào)整,結(jié)果爸爸沒跟得上,媽媽獨力難支。加上國家只允許一個家庭生一個孩子,人們的育兒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媽媽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在養(yǎng)育孩子,這種心態(tài)你知道不正常,但怎么調(diào)整?
還有現(xiàn)在消費發(fā)達了,把很多家庭服務和家務活慢慢地推向了社會,孩子再也看不到父母為自己忙碌的身影,親情越來越遠?;閼儆^自由了,自由的婚戀觀又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挑戰(zhàn)。再有交通便捷帶來的家庭分居現(xiàn)象,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帶著,怎么教,只能媽媽說了算。
在傳媒擴張無處不在的今天,當孩子面臨著諸多紛繁信息的時候,當媽媽面臨著諸多家教理念的時候,究竟哪些是對的,怎么來選擇,媽媽自己都很難做判斷。
社會的變遷還使得很多的價值觀念發(fā)生了變化,家庭教育也面臨著很多的艱難抉擇與挑戰(zhàn)。這尤其在家庭人倫父母的影響更為突出。
今天父母和孩子之間還有親近嗎?有錢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的幼兒園、小學,一個星期見一次,還問星期六、星期天能不能不接;沒錢的父母出外打工,把孩子扔在老家,一年可能才見一次。試問家庭中的責任和義務如何來傳承?
傳統(tǒng)家庭人倫當中特別強調(diào)兄弟有悌,兄弟姐妹之間應該和睦相處,兄友弟恭?,F(xiàn)在孩子倒希望有“悌”,可是沒有兄弟姐妹可“悌”。孩子同輩交往的缺失讓他很難理解什么叫友愛、什么叫寬容、什么叫仁慈。
社會變遷使得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被異化了,而最后,解決這些問題的責任都扔給了媽媽,媽媽們只能硬著頭皮,摸著石頭過河。
媽媽是干什么的
中國有很多媽媽即便自己已經(jīng)是母親了,還是不清楚“媽媽”這個角色到底該做些什么。
母親和孩子有四重關系。第一是自然血緣關系。這是親子關系當中最重要的特點,從生命萌芽的時候起,就確定了父母的角色身份,父母對子女來說是唯一的、無可替代的。
第二是社會關系,即法律規(guī)定的“父母有撫養(yǎng)子女的義務”,撫養(yǎng)教育,這層關系父母是沒法推托的。
第三是持續(xù)關系。當媽媽是一個沒有退休年齡、終生被套牢的職業(yè),從孩子一出生到自己生命的結(jié)束,而且在不同時期將會遇到孩子不同的成長問題。
第四是傳承關系。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潛移默化的深深烙印,你的言行對子女的一生發(fā)展影響最大、最深刻。
這四重關系決定了“媽媽”這個角色最基本的責任,從古至今沒有本質(zhì)的變化,但具體到細節(jié)上就有了很大出入。今天的女性和過去不一樣,過去女人不工作就在家里,現(xiàn)在除了要教育好孩子之外,還要到社會上工作,說難聽點今天的男人“無能”,你的工資不足以讓你的女人在家里呆著。今天的女性我個人以為并不是真正的解放,而是更沉重的負擔加在了身上。
現(xiàn)代媽媽首先要做的是維持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夫妻關系,這是親子關系的自然性決定的,因為即便離了婚,你和孩子的父親還是會因孩子產(chǎn)生聯(lián)系,父母身份不會因此被他人代替。其次是孩子的老師,父母是孩子的啟迪老師,這個角色過去是父親在扮演,今天多數(shù)是母親執(zhí)行了?,F(xiàn)代母親在教育這塊主要管理兩個內(nèi)容,一個是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家庭生活的習慣一定會向孩子的學習習慣遷移;另一個是情商,今天這個社會,高智商的人都在給高情商的人打工。然后媽媽自己也要當個好學生,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你不學,就跟不上他的發(fā)展,何況你還是孩子的學習榜樣,你不提高自己,不能言傳身教好東西給孩子,他最后會恨你。
跑錯了部門,搞錯了角色
這幾年,頻頻看到孩子恨父母,最后對父母做出一些極端行為的新聞,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也看到很多教育學者討論現(xiàn)代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和母親的越位。這二者其實是個互為因果的關系,有了中國式媽媽必然就有中國式爸爸。國外后來干脆把這種教育現(xiàn)象統(tǒng)稱為“中國式媽媽”,帶著貶意評價中國的媽媽們?yōu)樽优冻龅男难?/p>
為什么付出了這么多卻得不到肯定?因為媽媽們不清楚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分工。
把自己當爸爸在用。在職場上,你可以把女人當男人用,但家庭教育絕對不能錯位。傳統(tǒng)當中應該是慈母,可是我們發(fā)現(xiàn)好多媽媽今天不再是慈母。例如孩子犯錯誤,媽媽該怎么做?提醒,警告,忽視,嚴重警告,最后是向爸爸告狀,就是不能伸手打孩子。打孩子是爸爸干的事,打完了媽媽再去做思想工作,所以慈母嚴父最能調(diào)和家庭矛盾。今天的媽媽是這樣的嗎?不,回來之后說“寶貝,渴了,喝點水,餓了吃點飯”,然后盯著寫作業(yè),哪兒不對勁,動手就打:“誰叫你這樣寫的?!迸?,打上去了。你不但是母老虎,還是神經(jīng)病的母老虎。
把孩子當祖宗在供。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一個孩子12歲之前,你沒有必要向他解釋你制定每條規(guī)矩的原因,媽媽的工作是制定規(guī)矩,讓孩子服從規(guī)矩。但是現(xiàn)在家里都一個孩子,而且是兩代人同時帶孩子,問題出現(xiàn)了,老人慣孩子,媽媽呢,怕孩子不聽自己的,被老人搶走了,跟著也去慣。孩子成規(guī)矩了。
把自己當領導在用。當領導的老看見下屬的缺點,在家里當領導的媽媽也是,總覺得自己孩子還不夠好,還老是一耙子否定孩子:“你總是……”“你從不……”從精神上折磨孩子,缺乏寬容精神。而且會這樣對孩子的媽媽,也會這么對老公,結(jié)果夫妻倆老吵架。
把自己當墻頭草在用。這是說當媽媽的沒有原則,獎懲沒有標準,憑心情決定。自己本身就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接受西方教育思想較多,也容易對子女有代入感,崇尚鼓勵教育,結(jié)果經(jīng)常鼓勵過頭,一過頭又急于糾正,結(jié)果矯枉過正。
把自己當學校老師在用。學校教育的標準就是成績,分數(shù),這和家庭教育的核心大相徑庭。一旦把自己定位成老師的家庭助手,就成了老外所說的“中國式媽媽”,只知道用嚴厲的打罵責罰督促孩子學習。
把自己當保姆在用。當媽媽的,自己包攬了所有雜事臟事難事苦事,給孩子最好的,不讓他們吃苦受罪。她們覺得我把孩子讀書以外的障礙都掃清了,他們總該安心讀書了吧?其實孩子眼中最大的苦是學習的苦,中國學習很苦的,你把孩子該經(jīng)歷的鍛煉都包辦了,孩子自然會覺得:媽媽你都幫我做了這么多事了,讀書的事你也一定能想出辦法。
把越的位還原,搞錯的角色擺正位置,很多媽媽對自己的職責就會有較清晰的認識。
最后我要說,母愛是一種天性,媽媽保護孩子,總把最好的都留給后代,不管是物質(zhì)的還是精神的。她們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來,至少比自己好。沒有一個媽媽會抱著惡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只有壞方法,壞表達,沒有壞媽媽。這才是中國式媽媽最本質(zhì)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