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跨文化交際過程,因而也要遵從人類交際的規(guī)律,即最佳關聯(lián)性。字幕譯者解讀影片時,分析源語對白和源語受眾認知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譯者在動態(tài)編碼時,預測目的語受眾的認知語境,試圖生成與受眾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的目的語字幕,讓其以適度的認知努力獲得較大的語境效果,最終實現(xiàn)原影視制作者的交際意圖。通過譯例分析發(fā)現(xiàn),譯者采取不同翻譯策略都是基于最佳關聯(lián)的考慮。最佳關聯(lián)視角對影視翻譯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字幕翻譯;交際過程;最佳關聯(lián)性;認知語境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229-02
影視是當今不可或缺的大眾傳媒手段,融文學、繪畫、音樂、信息等多模態(tài)符號為一體,其形式多樣,折射寬廣,給觀眾以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隨著全球文化的交融,譯制影視越來越受到文化市場的青睞,它們反映出鮮活的異域場景,折射社會生活、價值觀念或宗教信仰,對跨文化交際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影視翻譯更是架起了橋梁,讓巴別塔下的人類居帷幕之中而觀天下。影視翻譯近年來獲得長足發(fā)展,官方譯制片的不斷涌現(xiàn),網絡字幕翻譯組的發(fā)展壯大,高等院校影視翻譯課程的開設,專業(yè)譯配軟件的開發(fā)利用,都呼喚著業(yè)內外人士對影視翻譯研究的關注。
一、字幕翻譯的特點
影視翻譯關注了大眾傳媒的各種語言轉化形式,最主要的兩種是字幕和配音翻譯,此外還涉及譯配解說、媒體口譯,舞臺字幕翻譯和為視力或聽力殘障人士的配譯或解說等(Orero,2004:vii-viii)。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字幕翻譯。
由于影視語言具有聽覺性、視覺性、瞬時性、大眾性和無注性等特點(錢紹昌,2000:61-62)。所以字幕翻譯和其他文學翻譯相比,具有更高的通俗性和廣泛性,翻譯中的難點在于用最口語化、最地道的語言傳譯有效信息和原文風格。一方面,影視翻譯關注的是多重符號文本,包括畫面、聲音、色彩等特殊的表意符號,因而享有多模態(tài)符號互補的優(yōu)勢,言外之意可以由畫面或音樂等部分補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譯者的負擔。另一方面,影視畫面的空間局限和瞬時切換,使得目的語文本為達到與畫面的動態(tài)和諧,也受到傳播時空的限制。時間因素制約著字幕翻譯,由于字幕要與演員的臺詞同步,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一般約4秒,兩塊字幕約6秒,歌詞字幕可延長到7秒(Bartrina Espasa,2005:95)。字幕停留時間過短,觀眾來不及看完,過長又會導致重復閱讀??臻g因素制約著字幕翻譯。以目前使用的譯制軟件Subtitle Workshop為例,字幕由屏幕右下方的空白處錄入,字幕塊不超過兩塊,每塊字符數(shù)連標點和空格不超過74個(Cintas,2008 b:97)。盲目填充字幕,喧賓奪主,過多分散觀眾的注意力,所以譯者在決策時注重使用壓縮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策略。
二、字幕翻譯過程的最佳關聯(lián)性
影視欣賞是觀眾對影視多模態(tài)信息的認知過程,影視翻譯也是涉及原影視制作者、譯者和目的語觀眾之間的雙重交際過程。在第一重交際過程中,原影視制作者和譯者構成交際雙方,前者提供想要表達的意圖的證據(jù),即影視文本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信息,譯者根據(jù)這些信息,結合雙方共有的認知語境,推理出制作者的意圖,獲得最大語境效果;在第二重交際過程中,譯者和目的語受眾構成交際雙方,譯者預測目的語受眾的認知語境,以明示的方式提供目的語語碼信息,向目的語受眾傳輸自己的交際意圖,并最終顯映原影視制作者的交際意圖。目的語文本成功與否,要看原版影視制作者的交際意圖的實現(xiàn)情況。
這種雙重交際過程遵循人類認知規(guī)律,因此用關聯(lián)理論這種認知理論來關照影視翻譯是科學的。人類認知趨向于以最小的推理努力換取最大的語境效果,這個“努力”指的是聽者在推理分析話語時所付出的心力,“語境效果”指的是聽者將新的話語信息和舊的認知語境結合推理出的正確理解,如同“估算生產率一樣,要考慮產出和投入之比?!保ê鷫痒耄?002:205-206)能以適當?shù)男牧Q取最大的語境效果,是為最佳關聯(lián)性。影視翻譯作為一種交際行為,必然遵循關聯(lián)原則,即目的語受眾期望以最小的推理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也就是譯者和原影視制作者交際意圖的實現(xiàn)。出于翻譯的效度和信度,譯者要盡可能讓自己的交際意圖趨同于原作意圖,同時也要考慮受眾的認知環(huán)境和影視媒介的時空局限,以明示的方式來保證交際過程省時節(jié)力,由此生成明白曉暢的目的語字幕,延續(xù)外語影片的第二次生命。
三、字幕翻譯文本分析
下面從一些國際獲獎華語影片中摘選三個涉及高語境信息詞的譯例,分析字幕翻譯中譯者的決策過程和依據(jù),探討最佳關聯(lián)性在三種常用字幕翻譯策略中的體現(xiàn)。
(一)明示
某些高語境信息詞在目的語中語碼空位或錯位,比如某些源語詞項所對應的指稱,目的語受眾非常陌生,或者在目的語中對應另一個指稱。因此,出于最佳關聯(lián)性的考慮,可以嘗試明示或闡釋的手法,避免目的語受眾閱讀字幕時的無效推理,或者語境效果和原作意圖南轅北轍。
例1.菊仙:他們就像那狗尿苔似的,長咱們家了。
Ju xian:They are a bad in fluence!
例1出自電影《霸王別姬》,是女主角菊仙看到丈夫和朋友斗蟋蟀時的抱怨?!肮纺蛱Α笔且环N生長在食用蘑菇中的毒蘑菇,菊仙因為憎惡丈夫的朋友引誘他終日豪賭,用“狗尿苔”來喻其狐朋狗友,喻體生動形象,語境效果豐富。這句臺詞關聯(lián)的認知語境涉及“狗尿苔”的概念,如果英語受眾不具備這一百科知識,直譯法不利于他們結合語碼信息進行推理,所以譯者化暗示為明示,減少了英語受眾不必要的推理努力,語境效果一目了然,“以小異求大同”,不失為通達的轉碼手段。
(二)替換
在影視翻譯中,要在目的語受眾那里發(fā)揚源語文化,往往需要適時遵守目的語文化的主流價值觀,此時譯者也可以采取語碼替換的手段,以他們熟悉的概念或邏輯表現(xiàn)源語語碼的內涵。此法同樣以目的語受眾為中心,使其在閱讀字幕時,能以最小的心力投入,換取最佳語境效果。
例2.秦奮:歪瓜裂棗的咱看不上。
QinFen:I have no appetite for ugly ducklings
例2出自電影《非誠勿擾》,是男主角對理想妻子人選的描述。該例的譯法關照了英語受眾的認知語境,因為英語受眾無法認同漢語中該隱喻概念的匹配,很難理解其語言文化中所不存在的邏輯,直譯法必將導致語境效果相去甚遠。替換法的亮點在于“殊途同歸”,雖然形式有些叛離,但是本質指向一致。替換法的前提是:源語語碼和目的語語碼之間潛藏著最佳關聯(lián)的共性,比如此例中,“歪”、“裂”和“ugly”,“瓜”、“棗”和“duckling”在各自的認知語境中推理途徑異曲同工。此法點燃了目的語受眾的語境認同感,讓其事半功倍地領悟精要,是為創(chuàng)造性的叛逆。
(三)刪減
譯者常會采取裁剪一部分信息以達成語言交際的策略。原因有三,第一,源語字幕中的文化專有項,和目的語沒有交集;第二,字幕容量有限,部分語碼信息對譯語讀者沒有多少交際價值或無關劇情;第三,電影是多模態(tài)手段,影片畫面,背景音樂和情節(jié)發(fā)展都會給受眾以各種線索推測原制作者的意圖。能采用刪詞譯的對象常有信息的重復表達,如同義反復;信息的多余表達,如贅詞;無關或對受眾不重要的表達形式等。(黃忠廉,2000)
例3.巷淹中:投之死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Xiang Yanzhong: Victory will come when there’s no way to retreat.
上例為電影《墨攻》中趙國將軍巷淹中的臺詞。原字幕中兩個單句的排比氣勢在譯文中沒有再現(xiàn)?!巴丁焙汀跋荨?,“存”和“生”,同義反復,如果在英文字幕中照搬語言形式,可能造成字符數(shù)超額,增加英文受眾的處理努力,刻意的句式復制只會影響語境效果的傳遞,不利于影片交際意圖的實現(xiàn),而精簡策略保留其交際意義,符合人物直爽果敢的性格,凸顯了影視語言大眾化、通俗化的特點,是翻譯效度的體現(xiàn)。
四、結語
綜上,譯者充分利用自己認知語境中的兩種語言文化的儲備,推導出隱于原文明示信息之后的暗含意義,徹底理解原文交際意圖,又要考慮到目的語受眾的認知能力,提供最大關聯(lián)度的目的語字幕。無論采取何種翻譯策略,譯者都應根據(jù)電影字幕的特點和目的語文化特征,以目的語受眾為中心,以關聯(lián)理論為指導,創(chuàng)造最大的語境效果,使觀眾用最小的認知努力理解電影內涵,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忠廉.翻譯變體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
[4]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越來越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1).
[5]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2).
[6]Bartrina, F. Espasa, E. Audiovisual Translation[A].In M. Tennent.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 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5.
[7]Cintas, D.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btitle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A]. In D. Cintas. The Didactics of Audiovisual Translation[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8b.
[8]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Orero, P. Topic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