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財務管理體制的一個新措施,高校作為財政預算的管理單位,國庫集中支付實施有它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實施國庫集中支付高校存在的相關實際問題,探討了組織財務人員培訓與交流,提高工作效率,高等院校加強與銀行的合作,與銀行建立良好的關系,提高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認識以及轉變觀念等推進及改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執(zhí)行的措施,給出了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具體對策與方法。
關鍵詞:高校;國庫集中支付;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8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101-02
財政部門對高等院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雖然強化財政部門對資金高度集中管理,對于高等學校預算執(zhí)行,財政部門對其的監(jiān)督和管理也被加強了。但是同時,對于高等院校的財務核算與財務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否則不能適應高等院校全面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行之初,上級主管部門財政部也做出說明,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三不變原則”:預算執(zhí)行主體不變、資金使用權不變、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權不變。雖然財政部門對此做出說明,但是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中相關法規(guī)規(guī)定,也同時確定出,高等學校預算內的如學生的獎助學金、專項建設資金、工資福利及獎金科技重大專項等所有國撥資金,必須全部足額上繳到財政部門,進行統(tǒng)一管理,由此加大了財務核算工作量與難度。
一、國庫集中支付目前在高校實施中現(xiàn)有的情況
總體上講,國庫集中支付在高校中實行目前還是起步時期,不太成熟,實施的結果沒有達到設想的目的。比如就浙江省的高校來看,目前只有省財政撥款真正實行了國庫集中支付。非財政撥款納入此范圍的不多,也只有省城幾所高校在試點,而且,對財政撥款范圍的支付沒有執(zhí)行嚴格審核,只是形式而已。
二、當前高校國庫集中支付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即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就一些具體的問題,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高校國庫集中支付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高校的自主辦學的權力
依據(jù)《高教法》規(guī)定,高等院校依法自主辦學。如果全面推行高校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無論從內容上和形式都對高等院校的全面工作進行了比較嚴格的限制,削弱了高等院校特有工作上的靈活度與自由度,控制了潛能,相應帶來的結果是限制高校的發(fā)展。比如,高等院校為了發(fā)展,根據(jù)環(huán)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決策,不斷開展校企合作、聯(lián)合辦學、校地產學研等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但是因為全面實行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高等院校自由使用資金的權力幾乎是沒有了,更讓銀行失去信心,不愿意給高等院校貸款,財政部又要求嚴格按預算申請撥付使用資金、高校要取消在商業(yè)銀行的賬戶即用國庫單一賬戶使用資金且余額保持為零等,這些不能發(fā)揮高校自身財務管理的靈活性優(yōu)勢,限制了高校創(chuàng)造性地開拓教育市場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利于高校辦學自主權的發(fā)揮。
(二)加大了會計核算工作的難度
由于高等院校依據(jù)原有規(guī)定的做法是,比如設立后勤集團會計體系、基建會計體系、校屬單位等多個核算體系,這些不同的會計體系,采取相對應的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但是自從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來,財政部門規(guī)定,必須制定一套預算管理,同時開設一個零余額賬戶,進行單位的會計核算。由此看來,高等院校的多個會計核算主體,與財政部門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相差很遠。由此帶來高等院校會計核算工作的難度?,F(xiàn)行高等院校的財務制度,與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有多個規(guī)定不一致。第一點,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資金支付管理辦法》要求,目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不允許向單位的基建部門、校屬醫(yī)院和分校(院)等二級核算單位轉撥資金,這與《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不相符,也與《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不相符,按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影響了基建處、校醫(yī)院等二級單位的正常的工作,這些單位沒有了資金來源,無法進行以往正常的工作;第二點,現(xiàn)在的高等院?;緦嵭芯C合預算財務管理,不再進行預算內與預算外單獨核算的體系。而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資金支付管理辦法》要求,高等院校必須單獨設立預算內、預算外核算體系,按照資金來源渠道進行分級核算,設立不同的會計科目進行會計核算,否則無法與財政零余額賬戶進行銀行對賬,更無法按預算要求向上級主管單位進行申報,不按要求做,到年底進行報表時,無法做到銀行賬戶無未達賬項;第三點,高等院校依據(jù)有關文件規(guī)定,可以根據(jù)預算的批復,按銀行賬戶管理規(guī)定,向相應的其他會計核算主體撥付資金,比如,可以向校工會戶轉付資金,也可以向基建戶、后勤集團撥付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高等院校在工作中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些會計業(yè)務。
(三)高校院校向銀行借貸資金增加難度
高等院??梢砸罁?jù)《高教法》的規(guī)定,依法多種方法、多方面進行籌集辦學資金。所以這些年,高等院校經(jīng)費來源渠道很多,對學校發(fā)展有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高等院校增加很多基本建設,改善了辦學條件。這些發(fā)展依據(jù)巨大資金支持,主要來源于依法收取學費、國家財政撥款。其他的資金支持,高等院校還是憑借自己最高信譽保證,銀行向高等院校提供巨大資金支持,給予巨大貸款保證。銀行與高等院校之間形成穩(wěn)定合作關系,可以用學生收支學費作為銀行質押,因為銀行相信,高等院??梢匀〉妙A算外資金,高等院校可以取得財政撥款等各種方式的資金,最后一定回到銀行的賬戶。但是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高等院校資金在銀行存款會減少很多,銀行沒有保證,銀行就不能承擔風險,這樣會大大減少銀行的貸款。
三、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對策與方法
(一)組織財務人員培訓與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高等院校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一個從來沒有開展的核算工作。所以對國庫支付的上報人員、預算編制人員、財務復核人員、會計核算人員及會計單位主管人員要進行培訓,讓他們全面學習并掌握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工作程序和法規(guī)原則,所以上級財政部門和高等院校要舉辦培訓班,或者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的單位之間舉行專題會議,進行面對面交流的學習機會。
(二)高等院校加強與銀行的合作,與銀行建立良好的關系
由于上級財政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高等院校嚴格按預算支付資金,不能自主支付資金,這樣要求高等院校在編制預算時,考慮銀行貸款資金如何歸還,把向銀行貸款的資金歸還問題納入預算中去,到還貸時及時歸還銀行,讓銀行對于借貸出去資金的安全性有保證,也可以增加銀行對高等院校放貸的信心。另外,商業(yè)銀行也要與時俱進,對高等院校提供好配合與服務。再有,銀行在進行放貸時,對于高等院校貸款的能力與項目進行評估,減少銀行的風險。這樣,有了良好的高等院校與銀行的關系,把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落到實處。
(三)提高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認識,轉變觀念
自從2007年起,高等院校按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對于高等院校的財政性資金全面納入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中,對原來固有管理模式有了巨大的改變,會計人員應該認真學習,轉變觀念。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與原有的支付方式完全不同,高等院校工作人員要轉變觀念,完全按預算中金額進行資金的支付,做到按預算批復各項支出去用款,編制科學的支付計劃。高等院校一定按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中的相關規(guī)定,建立各項資金的額度控制理念,一定按零余額賬戶中,各個明細賬戶的額度進行支付,不能串項支付,不能按著原來針對基本戶的操作,來支付國庫中的相關款項。再有,也要按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中規(guī)定,建立國庫授權支付與直接支付的觀念,理解這兩種支付手段,保證國庫資金的安全。
綜上所述,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但其推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等院校要轉變觀念,理順關系,建立一套適應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財務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呂東.對高校實施國庫集中支付的幾點思考[J].財會研究,2009,(22).
[2]劉美榮.對高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認識[J].改革與開放,2009,(12).
[3]何軍.對高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利弊探討[J].財會研究,2009(15).
[4]高桂蘭,陳志崗.對高校財務全面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的探析[J].經(jīng)濟師,2011,(4).
[5]鄭玉潔.當前高校國庫集中支付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老區(qū)建設,2008,(14).
[6]廖靜梅.高等學校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淺析[J].財會通訊,2008,(9).
[7]姚紅美.對高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J].時代金融,2006,(12).
[8]羅述權,鄭振.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適用性研究[J].時代經(jīng)貿(下旬刊),2006,(26).
[9]財政部.財政部關于深化地方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R].財政部文告,2007,(8).
[10]詹靜濤.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理論與實踐[J].預算管理與會計,2006,(1).
[11]和錫梅.樣化解高校執(zhí)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帶來的困擾[J].現(xiàn)代審計與會計,2007,(7).
[12]周愛君.高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管理效率[J].經(jīng)濟師,2007,(7).
[13]張志暉.國庫集中支付后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事業(yè)財會,2006,(6).
[14]孫元利.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對高校財務管理的影響[J].經(jīng)濟師,2009,(1).
[15]曹明閣.高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yè)經(jīng)濟,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