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已經在“16號文件”中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與說明,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儼然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我們認為,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從實際的教育來看,理想信念教育都到了一個攻堅的階段。因此,如何做好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思考的出發(fā)點。
關鍵詞: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反思;體系;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376-02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已經在“16號文件”中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與說明,國內專家、學者也在“16號文件”發(fā)布之后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筆者通過查閱近幾年的研究成果,形成以下幾點思考:
一、反思建構理性,加強信念教育
通過閱讀文獻我們發(fā)現,各位專家、學者對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背景除分析的視角以及表述上略有差異外,已基本達成共識。但是如何在大的教育背景下有效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事實上,國家、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其探索的思維方式也沒有變。這種政治與行政的強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而且隱匿于其中的建構理性思維方式容易忽視受教育對象的多樣化需求,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受影響。
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采用了以一統(tǒng)的理想信念形式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這樣教育的效果收效不大,其生命力也是不容樂觀。有學者指出,理想信念與理想、與信念是不同的[1],這就表明,二者不能簡單疊加,也不是同一項內容。我們知道,多年來,高校是以理想為主進行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其實,這些理想層面的內容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大多已經非常熟悉,但是它在直面現實生活時,又能發(fā)揮多大的效用呢?這個問題一定引起我們的深思。
信念是理想的基礎,為了實現理想以及基于理想方面的教育效果,我們認為,應該重視和加強在信念方面的教育,當前要從重理想輕信念的教育中走出來,以信念為抓手,把信念教育提升到其應有的高度,發(fā)揮其對理想的重要支撐作用。
同時,我們也要反思這種政治與行政強控制的治理模式。這種模式,勢必會削弱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話語權”,而只有他們才能直接體會到學生的需要。因此,進行適當的放權,給予一線教育工作者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明確理想信念教育體系的內容
我們通過研究發(fā)現,雖然許多專家、學者都在討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這一話題,但是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或者層次并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因此,我們認為理想信念是由不同層面的內容構成的,它自身也是一個體系。
根據大學生大學生活的需求以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們把大學生理想信念體系分為四個層面的內容,具體來說包括:大學生活、職業(yè)規(guī)劃、價值追求以及社會政治。根據社會學中功能主義的觀點,每一個層面發(fā)揮著不同但又具有關聯性的作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是社會政治層面,價值追求、職業(yè)規(guī)劃、大學生活的發(fā)展方向和實現程度都受它決定和制約。社會政治的基礎是大學生活和職業(yè)規(guī)劃,它們在一定意義上是社會政治的具體體現。而價值追求則滲透在大學生活、職業(yè)規(guī)劃、社會政治這三個層面的理想信念之中??偠灾@四個層面構成一個體系,并且相互依存并各自具有獨立性。同時,也正是由于這四個層面,才使得大學生理想信念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出現。
然而,事物是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的,這四個層面也不例外。它們不但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并且還相互影響。換句話說,任一層面的變化都有可能會對其他層面的狀態(tài)產生影響。但我們要清楚,一個具有良好效果的體系,其內部就需要維持一種相對的平衡。所以,要想維持這種平衡,當某一層面發(fā)生變化時,就要對其他層面進行調整,以應對變化的需要。如果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不僅會使體系的整體性遭到破壞,而且會使之前的教育效果受到極大影響。
三、了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狀
對于這一部分內容,國內許多專家、學者也進行了分析,但是我們思考的是,根據理想信念教育體系的內容,對當代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進行調查研究。不可否認,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也是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
在此,我們要強調的是我們根據理想信念教育體系的內容進行的調查研究不僅能夠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而且我們還可以達到以下幾個目的:第一,根據內容實施調查,能夠更直接地了解到學生的需求與理想信念現狀。通過問卷分析,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看到學生在某些內容上的問題和特點,以及這些問題和特點的共性與個性。第二,根據內容實施調查,更加有利于問題的分析。因為理想信念教育體系的四方面內容是相互關聯的,在某一層面上反映出來的問題,會在其他層面上有所表現或者回饋。第三,根據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能夠再回歸到內容,提出應對性的解決方案,從而提高研究的實效性。
需要強調的是,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的問卷調查,要注意社會政治層面問題的設置。由于多年來灌輸教育的結果,如果直接設置類似于政治選擇題類型的題目,會影響到問卷的質量以及分析的結果。因為這種問題的回答是應試的,是原有灌輸知識的習慣性作答。所以,我們認為,這一層面問題的設置要注意隱蔽性,通過一些現象的作答來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社會政治理想信念。
四、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機制
針對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勢,結合我們提出的理想信念教育體系的內容,我們認為,可以探索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機制。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的專門化,大學內部各個系統(tǒng)的工作職責越來越明確與規(guī)范,出現了分管各個條線的部門。這種大學內部分工的明細化以及教育工作的專門化,使得僅靠一個條線是無法完成有著多層次內容的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因此,這就需要多條線的通力配合與協(xié)作,需要多方面力量的相互支持與努力。根據前文提到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教育工作專門化的趨勢以及從事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yè)化,我們認為,專職輔導員、學業(yè)導師與兩課教師這三方面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應該通力配合,形成聯動機制。在此聯動機制中,這三方面的力量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肩負著不同的責任。
對于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來講,《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教育部2006(24)]中已經做出了明確說明,在此就不贅述。但是,他們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隨著近幾年我國輔導員工作專業(yè)化的發(fā)展,他們由原來的全面負責現在已經開始慢慢轉變?yōu)橹攸c負責。以前,大學生理想信念體系四個層次的內容都由輔導員來負責,現在輔導員主要負責大學生活、職業(yè)規(guī)劃中的規(guī)劃部分、價值追求、社會政治中的實踐等內容的引導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確立良好的大學生活習慣,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合理地規(guī)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并通過實踐教育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
過往,兩課教師在這方面的責任并不明確。在此機制中,我們明確了兩課教師的地位和責任,他們也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兩課教師主要負責最高層次理想信念,即社會政治理想信念的引導教育工作。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這項職責的效果也是慢慢彰顯的。多年來,我國一直采用“灌輸”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社會政治理想信念方面的引導教育工作,但是,大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已經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此方面的教育,并且很多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認識,所以此項工作僅靠兩課教師的理論灌輸教育顯然已經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就需要其他人的協(xié)作。這個時候另外兩方面的力量就要發(fā)揮作用,配合兩課教師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同時兩課教師還肩負價值追求層面的教育工作,他們所需要做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析當前的熱點問題、熱門事件,以此讓當代大學生正確地認識這些問題和現象,形成正確合理的看法。
考慮到專職輔導員工作的專業(yè)化,特別是受到專業(yè)背景的限制,無法給予學生以專業(yè)學習以及職業(yè)定位上的指導與幫助,因此采取學業(yè)導師這一制度,把他們吸收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中來,讓他們負責大學生活中的專業(yè)學習、職業(yè)規(guī)劃中的職業(yè)定位兩方面理想信念的引導教育工作。一般來講,學業(yè)導師對本專業(yè)更加熟悉和了解,能更高效地、更具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學業(yè)提供指導;其次,相對于專職輔導員來講,學業(yè)導師對本專業(yè)的發(fā)展前景以及發(fā)展方向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并能夠從專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對大學生的職業(yè)定位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從工具理性的角度來講,充實地度過大學生活并且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大學生上大學的切實需求,而大學生在大學的學習與職業(yè)的定位方面都需要學業(yè)導師的指導與幫助,所以學業(yè)導師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同時,學業(yè)導師也在價值追求層面給予大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使得他們形成正確的求職觀念。
總而言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光榮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多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根據時代的變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四個層面的內容在不同的時代會顯示出不同的能量。
參考文獻:
[1]吳潛濤.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含義[J].教學與研究,2011,(4).
[2]張銘,王迅,著.基層治理模式轉型——楊村個案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6.
[3]鄧正來.哈耶克社會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43.
[4]陳錫敏,張云蓮.加強“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導和研究——“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
[5]曾競.“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矛盾性特征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6).
[6]劉建軍.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幾點理論思考[J].教學與研究,2004,(11).
[7]馮秀軍.新時空境遇中的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學與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