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美國華裔爭取平等文化身份是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湯亭亭主要作品一貫的創(chuàng)作主題。本文分析了湯在其非小說作品《中國佬》中通過改寫文化傳統(tǒng)來創(chuàng)建美國華裔的文化傳統(tǒng),為華裔爭取被剝奪的平等文化身份。
關(guān)鍵詞:性別互易 文化改寫 中美傳統(tǒng)文化 “身份爭取” 中國佬
20世紀70年代,美國華裔作家“恢復了從華人視角講故事的傳統(tǒng)以來”①,華裔終于在美國文學界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其中貢獻最大者當屬著名女作家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1940 —)。1980年,其非小說作品《中國佬》(China Men, 1980)甫一出版,湯即借助《紐約時報》強勢媒體采訪之機,直截了當?shù)匦肌拔覍戇@本新書就是為了聲稱(華裔)擁有美國(Claim America)”②,從而成為首位公開宣稱“華裔擁有美國”的美國作家。
正如湯亭亭在《中國佬》中借“曾祖父”之口宣稱“我們(華人)是(美國夏威夷荒野)這地方的開山鼻祖”③所奠定的基調(diào),為華裔“爭取平等身份”一直是其作品一貫的主題,始終體現(xiàn)著女作家作為華裔公共知識分子強烈的文化政治訴求。在《中國佬》中,湯亭亭通過文化改寫,重構(gòu)美國華裔的中美文化傳統(tǒng),勇敢對抗白人主流社會的排華運動,為華裔奪回被剝奪的話語權(quán),以此為華裔爭取與盎格魯裔白種美國人平等的文化身份權(quán)。她自認為《中國佬》在文體上比第一部作品《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 1975)“更流暢,組織結(jié)構(gòu)更嚴密。它更具詩的和諧性”④。
在成名作《女勇士》中,湯亭亭創(chuàng)造性地改寫了華裔的中國文化背景以服務于特定的創(chuàng)作目的,這一成功的策略再現(xiàn)于《中國佬》。
“男變女”的性別互易是最典型的文化改寫。在《中國佬》的首篇“關(guān)于發(fā)現(xiàn)”中,湯亭亭改寫了清朝李汝珍《鏡花緣》第32至37章中林之洋被女兒國俘虜“男變女”的故事,并且斷定“女兒國”即是北美。由于“女兒國”的故事最早出現(xiàn)在古代神話故事集《山海經(jīng)》中,所以湯把其作品中涉及到的中國古代文學泛稱為“神話”(myth)。神話,在斯洛金(Richard Slotkin)看來,是“歷史記憶的基本語言”,其功能是“賦予歷史以意識形態(tài)的涵義”⑤,使歷史具有真實性,而非僅僅是故事。那么,湯是如何改寫的呢?
“關(guān)于發(fā)現(xiàn)”篇的第一句寫“唐敖”“為了尋找金山,漂洋過海,來到了女兒國”,而最后一句又說女兒國“地點在北美”。這樣的改寫明顯隱喻了華人到美國參加“淘金熱”的歷史。全篇繪聲繪色地描寫女兒國的臣民對唐敖施加穿耳、裹腳等摧殘以及唐敖對摧殘細微的體會。國王和她的客人還對唐敖變形后的身體大加贊揚,“她們又對他小巧的雙足贊不絕口”⑥。由此可見,女兒國國王及其臣民象征著排華的美國白人主流社會,他們摧殘華人/裔并且以此為樂。
接下來是對唐敖被“卸去戰(zhàn)袍和靴子”的描寫。《鏡花緣》原著中并無此細節(jié),那么湯特意添加的目的何在?在《女勇士》中,湯描寫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凱旋后,即脫下盔甲換上女裝的相似情節(jié)——花木蘭從男性變?yōu)?恢復女性身份,從戰(zhàn)功顯赫的男勇士變?yōu)椤皩︾R貼花黃”的順從兒媳。“戰(zhàn)袍和靴子”的互文性恰好承接了《女勇士》中的象征意義:戰(zhàn)袍與靴子是男勇士身份的象征,華人/裔是美國國家建設的勇士和功臣,而“戰(zhàn)袍和靴子”被剝,則象征其功臣地位和貢獻被否定和無記錄的史實。
湯直接引用了《鏡花緣》中“男變女”的故事,并加入了很多想象的細節(jié)。
要全面理解此處改寫的深刻含意,必須首先從宏觀的角度界定“男”和“女”的特別含意:在湯亭亭看來,此處“男”是指舊中國男權(quán)中心社會中的男性,“女”則是指舊中國在男性面前無權(quán)、無言、受摧殘、被迫害的地位低賤的婦女。湯對于舊中國婦女地位的這種獨特理解,與她的主題一脈相承。在《女勇士》中,湯憤然反抗舊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男尊女卑”,痛斥舊中國男性對女性的歧視:“中國古文中的女性第一人稱為‘奴’,讓女性自我踐踏。”⑦并揭露了舊中國女性被剝奪話語權(quán)后,在秘而不宣的世界里默默忍受,或死(如“無名姑姑”)或瘋(如“月蘭姨媽”)的悲慘命運。而迫害者,位于二元對立另一極的舊中國男性,則粗暴地禁止女性反抗,“Don’t Tell”(“不許說”)的禁誡始終剝奪著女性控訴的權(quán)力。
被脫去戰(zhàn)袍和靴子的唐敖被銬住手腳,經(jīng)歷了“穿耳”“裹腳”等摧殘后“變成女人”,體驗到了只有舊中國婦女特有的“奴隸”般的卑賤感。這種在排華壓力下變賤的感覺最早始于赴美華人在天使島移民檢查站的屈辱經(jīng)歷。不僅“爸爸”有此經(jīng)歷,由美國華裔學者麥禮謙(Him Mark Lai)、林小琴(Genny Lim)、楊碧芳(Judy Yung)等收集的中國移民在天使島墻壁上留下的詩歌也揭示了其他中國移民的群體感受:
“為何來由要坐監(jiān)?只緣國弱與家貧。
椿萱倚門無消息,妻兒擁被嘆孤單。
縱然批準能上埠,何日滿載返唐山?
自古出門多變賤,從來征戰(zhàn)幾人還?”⑧
湯借助“男變女”的故事試圖通過換位思考,讓華人/裔男性親身體驗舊時代女性被歧視的屈辱感,來形象地再現(xiàn)他們在排華制度下的感受:大男子主義傳統(tǒng)下驕傲的男性,以在“女人胯下生活”為恥,“父親”甚至抱怨說:“吃(女人做的)餡餅實際上是在吃女人指甲上和手指間的污垢!”⑨但隨著地理的遷移到北美后,他們則變?yōu)樽约核缫晫ο蟮呐砸粯拥唾v的“奴隸”,平等地位遭到剝奪卻只能默然忍受痛苦。這種沉默,與唐敖被脫去戰(zhàn)袍和靴子還被銬住手腳并被恐嚇說要“縫起嘴巴”的細節(jié)遙相呼應。此處的改寫,既影射了后文“曾祖父”等以“契約苦力”的身份做苦工,失去自由并被迫噤聲,也形象預示了“祖父”“父親”和“弟弟”等幾代華
人/裔被白人主流社會剝奪平等話語權(quán)的痛苦際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佬》中,“男變女”故事的主角由原著中的商人林之洋改為落難探花唐敖,這個明顯的改寫用意何在?
原著中低俗可笑的小商人林之洋變成了高雅脫俗的知識分子、落難探花唐敖,這既表現(xiàn)了湯的父親湯思德從中國受人尊重的知識分子到北美謀生被排斥和驅(qū)逐、“變賤”的真實體驗;同時,也普遍代表了所有華人到金山尋寶的期望與做苦工被奴役之間的強大心理落差,和從中央帝國的臣民到蠻夷之地的北美后遭遇排華而頓感社會地位陡降的痛苦。另外的原因,湯后來解釋說:“事實上,我是按照廣東農(nóng)民講故事的傳統(tǒng)改寫的,你也許會說這樣的改法有些低俗,但這卻構(gòu)成了華裔的文化傳統(tǒng)?!雹?呼應了湯“創(chuàng)造部分美國文學”的企圖。另外,原著中林之洋(作為“貴妃”)自己不用洗衣服,而在《中國佬》中,湯則改成唐敖洗自己用的裹腳布,而且還要“服侍女王用餐”。這樣的改寫,既說明了華人到美后平等地位遭到剝奪,低人一等,加重了華人/裔在排華制度下的屈辱感,又預示華裔男子在北美將以開餐館和洗衣店等賤業(yè)為生的命運。如“爸爸的歌”中唱到的那樣:“你曾說洗衣工地位賤,污穢血漬不嫌臭——只有中國佬肯屈就。還有他人肯干嗎?你愿意干嗎?讓中國佬干吧,請讓中國佬?!眥11}排華制度使華人/裔無法進入其他“高等”領(lǐng)域工作,而畸高的稅收又殘酷剝削著他們,使他們經(jīng)濟地位總處于底層,無法取得平等地位??梢?,再現(xiàn)華人“變賤”的屈辱感是改寫“林之洋”為“唐敖”的主要原因。
湯賦予其神話改寫以豐富的文化政治內(nèi)涵,從《女勇士》到《中國佬》,湯亭亭心目中舊中國傳統(tǒng)婦女“低賤”“無言”和“順從”的特征正好符合被粗暴剝奪平等權(quán)的華人/裔男性?!澳凶兣钡墓适掳才旁谌珪_篇的重要位置,其目的正是要形象預示后文中對華人/裔在美遭遇排華的經(jīng)歷,以此來彰顯他們?yōu)槊绹ㄔO付出的精神代價,借以挑戰(zhàn)歐裔白人主流社會的“精神排華”,為華人/裔爭取平等身份。湯亭亭的改寫本身客觀上也使中國文化元素借助作品文本進入美國主流文學,使其得以在文化的層面上為華裔爭取平等身份。借此,湯確認了華人先驅(qū)開創(chuàng)美國華裔世代傳承的風俗和獨特文化的創(chuàng)始者地位。東方文化因素也進入了西方文化,使華裔文化傳統(tǒng)成為美國多元文化傳統(tǒng)中獨具特色的部分,實現(xiàn)了其改寫神話的初衷:“神話必須改變,要么有用,要么被遺忘。就像那些帶著神話漂洋過海移民美國的人一樣,神話也成了美國神話。我所改寫的神話是美國新神話?!眥12}
湯亭亭首次通過文學作品的方式,使得華裔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進入美國主流文化,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中國佬》的成功,標志著華裔終于在美國主流文壇上發(fā)出聲音,湯亭亭用疾呼打破了華裔長久以來的沉默。她的作品的意義不僅在于為華裔爭取平等身份,在美國的整體社會語境中,湯亭亭的努力對喚醒所有美國族裔反抗沒有窮期的種族歧視仍具普世意義。
① Elliott, Emory. ed.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p817.
② Pfaff, Timothy “Talk with Mrs. Kingston”, New York TimesBooks Review, 19, June, 1980, pp25-27.
③⑥⑨ [美]湯亭亭:《中國佬》,肖鎖章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頁,第1頁,第118頁,第2頁,第7頁。
④ [瑞典]莫娜·珀爾斯:《與著名華裔美國作家一席談》(1998年7月9日)附錄于《中國佬》,肖鎖章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頁。
⑤ Slotkin, Richard. “Myth and the Production of History.” Ideology and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Eds. Sacvan Bercovitch and Myra Jehlen. New York: Cambridge UP, 1986,pp70-90.
⑦ Kingston, Maxine Hong. The Woman Warrior: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 (1975). New York: Vintage Random, 1989, p47.
⑧ Him Mark Lai, Genny Lim, Judy Yung, ed. 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 -1940. 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0,p85.
⑩ Metzger, Linda, ed. Contemporary Authors: New Revision Series. Vol. 13. Detroit: Gale, p291.
{11} 根據(jù)China Men.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80,63.
{12} Lim, Shirley Geok-lin. ed. “Personal Statement”in Approaches to Teaching Kingston’s Woman Warrior,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1,pp23-25.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
11457219;項目名稱:華裔文化傳播的范式研究
作 者:申文凱,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