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繪畫者最難掌握的是灰色?;疑怯彤嬛腥f萬不可缺少的色彩,借助其特有的模糊性和調(diào)和性屬性,繪畫者采用種種技法,創(chuàng)作出了遠遠超出畫作中灰色的更加迷人美麗的“視覺灰色”,成就了一個個油畫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那奇妙的“灰色美”,成就了那些油畫名作的“永不退色”。
關鍵詞:油畫;灰色;模糊性;調(diào)和性;技法
作為藝術家對大自然的再創(chuàng)造,油畫是繪畫者將事物表層下的真實架構融化、再凝聚直至升華而成的造型藝術,其技法主要表現(xiàn)在素描和色彩兩方面。如果說,素描是油畫的骨架和肌體,那么色彩就是流動于其中的血液,正是色彩賦予了油畫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與無限的生命力。然而,在創(chuàng)作油畫時,最讓繪畫者難以掌控的并不是紅、黃、藍那些明艷的色彩,也不是黑、白這兩種基色調(diào),而是灰色或者說是色相的灰調(diào)程度。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塞尚就曾說過:“你還不能算是畫家,非得等你畫出了灰色不可。”[1]那常常被人們忽視了的灰色,卻正是油畫中萬萬不能缺少的色彩,也正是那奇妙的“灰色美”,成就了那些油畫名作的“永不退色”。
1灰色的藝術魅力
(1)模糊性。就顏色屬性而言,灰色的典型特征是模糊性。從顏色的本質上來說,灰色沒有色彩傾向,只是一種界于黑、白兩色之間的中間色相,它像其他顏色一樣具有純度與明度,但是卻難以清楚界定出顏色屬性,模糊成為灰色的天然屬性。然而,正是這種甚至算不得是顏色的灰色,抹平了純度和明度都較高的油畫作品給人視覺的尖銳感,使整幅畫作中的各類色彩呈現(xiàn)和諧關系。譬如維米爾《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中那顆晶瑩剔透的珍珠邊緣的暗灰色,還有委拉斯凱茲《宮女》中公主紅潤臉龐周邊的淡淡淺灰色,若是失去了這些灰色表現(xiàn)的模糊性,它們還能具有那份令人心馳神往的藝術魅力嗎?正是繪畫家們對灰色的這種模糊屬性的熟練使用,使畫作中的各種色彩構成和諧了的空間與光影關系,其渲染的人與物也立體感十足。
(2)調(diào)和性。在油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顏色的調(diào)和是大問題,稍有偏差就會讓觀者感到不適。而欣賞那些名留史冊的油畫名作,有不少是有著澎湃、激烈的色調(diào)的,卻不曾讓人覺得煩躁,就是得益于灰色的調(diào)和性。在這些油畫中,灰色被用作中間色調(diào),穿插在各種色彩中,舒緩了明艷色彩帶來的緊張情緒,使觀賞者在接受繪畫者心中的色彩時也不會產(chǎn)生心理的不適。因此,阿恩海姆用藝術與視覺的關系理論告訴我們,人們總是不自覺的在油畫中追求色彩的協(xié)調(diào)性,于是需要補色,即在不同的色彩環(huán)境中放入灰色,且是帶有顏色傾向的灰色,會使效果有很大的改變。毫無疑問,作為一種界于黑、白兩色間的中間色,灰色因其模糊性而有著幾乎是萬能的調(diào)和性,根據(jù)繪畫的需要,它時隱時現(xiàn)、忽暗忽明,可滲透在畫作的任一角落里,最終更是可以生成不同的審美感受:親和或莊重的、內(nèi)斂或彌散的、豐富或單純的、深沉或飄逸的等等,并持久地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跡。例如德拉克羅瓦的《但丁之筏》,在大量厚重且不透明的鮮紅色、普魯士藍、褐色及白色這些明亮色彩的周圍增添的是薄而透明的暗灰色,光與影、明與暗形成強烈的對比,大師心中那充滿活力、富有動感的色彩清晰地呈現(xiàn)給了我們,連詩人波德萊爾都不禁贊道:“是如此的和諧,某些色調(diào)極為光彩奪目,它呈現(xiàn)的是灰色的調(diào)子、灰的像夏天的氣氛,當太陽像塵埃版地灑落在每件事物的時候”[2]。
2“視覺灰色”的使用技法
遍覽流傳至今的油畫名作,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在表現(xiàn)繪畫多層次上的共同點:在不同色層的互相影響間找尋那最能襯托主色調(diào)美感的灰色調(diào),使人們觀賞時因這種精妙的灰色調(diào)獲得觸動心靈的視覺享受。創(chuàng)造出這種效果的灰色調(diào),被繪畫者定義為“視覺灰色”。人的視覺中樞對色彩的感受十分敏銳,總是在潛意識中關注這色彩間的差異,而“視覺灰色”就是運用特殊的技巧,在二維的畫布上藉由對灰色調(diào)的處理,使人在光線與色彩的雙重作用下,忽略畫作的顏色,直觀感受著圖層表達出的三維空間的真實感。油畫發(fā)展至今,“視覺灰色”的使用主要有三種基本技法:
一是以揚·凡·愛克為代表的北歐尼德蘭畫派主張的透明薄涂畫法。所謂透明薄涂法,即畫布上的各種純正色彩是彼此分隔的,只是由畫者將這些色調(diào)進行微妙的層次排列,而讓人們在觀賞時用自身的視覺將這些純色融為一體、獲得混合排列的色彩感受。在此技法中,最關鍵的就是灰色調(diào)的運用了,灰色獨有的模糊性和調(diào)和性的屬性,使得那些純正色彩分隔地帶的過渡顯得如此自然而和諧,更使油畫具有了其他畫種所無可比擬的視覺深度了。
二是以提香·韋切利奧為代表的南歐意大利畫派主張的不透明厚涂畫法。提香的油畫創(chuàng)作前期曾嚴格遵守凡·愛克的透明薄涂畫法,但之后隨著技法的成熟與對色彩感悟的提升,開始了轉變,用不透明的顏色遮住底層,并安排亮色調(diào)與暗色調(diào)直接進行色彩對比,重新創(chuàng)造了一種奔放的新型色彩。提香曾這樣感悟到:“讓你的色彩灰黯些!”[3]如提香《神圣對話》中用此技法而生產(chǎn)的“視覺灰色”要遠比畫作上真正的灰色更具誘人的魅力。
三是以彼得·保羅·魯本斯為代表的融合南北兩種技法而成的暗部透明薄涂、亮部不透明厚涂的折中畫法,這種技法也被總結為“肥蓋瘦”,是迄今為止被人們沿用最多的繪畫準則?!胺噬w瘦”畫法的基本原則是亮部涂大量不透明的顏料,而暗部的顏料使用則薄而透明,這樣的處理既注重了視覺上的灰色感,又不必太過拘泥于精細技巧,故而畫者可筆觸自由地創(chuàng)作,同時保證了畫作色彩的鮮明。
《莊子·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油畫則是將這不可說的東西用其色彩與素描向人言說的藝術。而在這一過程中,灰色無疑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借助灰顏色特有的模糊性和調(diào)和性的屬性,繪畫者采用種種技法,創(chuàng)作出了遠遠超出畫作中灰色的更加迷人美麗的“視覺灰色”,成就了一個個油畫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
參考文獻:
[1] 徐靜.絕妙的灰色[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09:5.
[2] 李琦.灰色的意義[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4.
[3] 馮惠.油畫技法中的灰色表現(xiàn)[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