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芭蕾舞孕育在歐洲的文化土壤之中,受到世界的矚目,而我國芭蕾舞藝術雖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隨著第一部芭蕾舞劇《和平鴿》的問世,我國現代芭蕾舞劇在世界芭蕾的舞臺上脫穎而出。筆者認為,我國芭蕾舞直接受到西方古典與現代芭蕾審美特征與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其成長也伴隨著歐洲社會與人文等外界因素的發(fā)展與變革。由此,本文將從我國以及現代西方芭蕾的審美特征切入,旨在研究西方現代芭蕾的文化審美對我國芭蕾的發(fā)展有怎樣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我國芭蕾;西方現代芭蕾;現代藝術;審美特征
于2012年6月在保利劇院上演的中國現代芭蕾舞劇目《末代皇帝》取得圓滿成功,國際在線的記者發(fā)表評論說:“讓中國的皇帝、皇后踮起腳尖,用西方芭蕾語言講述一段中國近代史,是一次創(chuàng)舉……該劇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元素,編舞突破了古典芭蕾的藩籬,將以往演員中規(guī)中矩的上肢解放出來,用現代舞蹈語匯盡情抒發(fā)藝術魅力……”[1]由此可見,盡管我國現代芭蕾正努力擺脫西方傳統(tǒng)芭蕾在劇目、技巧上的禁錮,逐步建立自己的風格與特色,但其審美情趣與特征卻仍受到西方芭蕾的影響,尤其是西方現代芭蕾,當然,這對于中國芭蕾自身的成長是不可缺少的。
1借鑒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
西方現代芭蕾舞劇《春之祭》的成功展示了傳統(tǒng)芭蕾與現代舞的完美融合,作品《紅色娘子軍》讓我們看到中國芭蕾舞“洋為中用”實踐的成功,中西方現代芭蕾舞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借鑒是一切藝術文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土壤。
現在的人們把20世紀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對芭蕾的影響當做分界線,把這以前的、遵循原有程式規(guī)范和風格特征的作品歸為古典芭蕾,而此后的則稱為“當代芭蕾”或“現代芭蕾”,其特征主要是:題材大多有別于以往的選擇范疇或是在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肢體動作借鑒了其他舞蹈語匯和表現手法,變得更加靈活、多變與生活化。西方現代芭蕾不斷地在借鑒中吸取姐妹舞種的動作以及其他藝術領域的精華,這也帶動了我國現代芭蕾的發(fā)展。
2民族化的發(fā)展方向
中國芭蕾民族化的發(fā)展之路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未曾輒止過,一面學習俄羅斯芭蕾學派的風格,一面發(fā)展自身的民族化芭蕾藝術特色。作品《紅色娘子軍》是首部真正意義上實現芭蕾舞劇民族化的作品,該作成功地將西方芭蕾的舞蹈元素與我國革命歷史事跡相結合,實現了舞劇民族化的轉型。
選擇與發(fā)展民族芭蕾舞劇讓我國的芭蕾藝術有了自身的特色,不再拘泥于西方傳統(tǒng)的禁錮,但對于20世紀西方現代芭蕾來說走民族化的發(fā)展路線確是必然。可以說,對芭蕾變革起到直接與重要作用的有五個人,他們是美國現代舞蹈先驅鄧肯、俄國芭蕾改革家福金、俄國文化經紀人佳吉列夫、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和俄國新古典主義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從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來看不難發(fā)現,他們的創(chuàng)作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其中佳吉列夫可以說是芭蕾駛向新大陸艱難航程的掌舵人,他雖未學過芭蕾卻獨具慧眼,他結實了許多俄羅斯優(yōu)秀的藝術家并把他們組織在一起,把俄羅斯優(yōu)秀的文化介紹給歐洲及世界。由此可見,20世紀西方現代芭蕾成長在民族化的土壤里,從某種程度上也為我國現代芭蕾的發(fā)展帶來了啟示。
3繼承文化傳統(tǒng)
20世紀初,我國芭蕾已有目的、有選擇地借鑒西方傳統(tǒng)與現代芭蕾的元素,這不僅是因為芭蕾是傳自西方的藝術,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文化上的相互借鑒與認同?!?sup>[2]“就總體而言,兩者的相同點是都具有歷史的傳承因素,不同的是受異地歷史環(huán)境及文化素養(yǎng)的制約,形成了各自的審美觀”,[2]同西方現代芭蕾對古典的傳承一樣,我國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也在現代芭蕾舞中借鑒、傳承下來。從新中國的第一部舞劇《和平鴿》到2008年的《牡丹亭》,我國芭蕾舞劇走過了探索、變革、停滯、復蘇、發(fā)展等不同時期,在選材上,我國芭蕾舞劇分別以革命抗戰(zhàn)、歷史故事、文學作品為題材,敘述我國的歷史文化故事,在手法上也融合了戲曲、民族舞蹈、中國古典舞等民族氣息濃厚的文化元素,傳承了我國的文化精髓。不同的是西方更講究開放式的動作特征,而中國則體現一種較為內斂的形體特征,講究秀美的體態(tài)韻味,當然由于異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生活、文化環(huán)境不同在其各自的文化表現上也存有較大差異。
4突出現代主義審美特征
作為活躍在20世紀的藝術舞臺上的芭蕾,與此時其他藝術文化一樣受到各種現代流派、主義的影響,交響芭蕾、“心理芭蕾”的出現成為西方現代芭蕾成熟的標志。如在“心理芭蕾”的創(chuàng)作中以挖掘人的潛在意識為主,把現代人的人際關系與生活引入芭蕾舞劇之中,代表作品有《催化劑》、《游戲卡》、《足跡》等。而受到西方古典與現代芭蕾的影響,我國的芭蕾創(chuàng)作也以寫實為主,其創(chuàng)作手法也隨著西方舞臺劇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蒙太奇式的劇情轉換、夢幻與現實場景的交錯等為我國芭蕾舞劇渲染了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另外,中國對意境和虛擬的追求與西方對再現和臨摹的追求一樣,這主要體現在舞美與道具上,這是由于舞蹈本身特性(極大的抽象性和廣闊的可指空間[3])與劇目表達的需要,舞美設計者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幫助舞者來制造不同層次的更加廣闊的動作空間,通過舞者之外的視覺環(huán)境來實現審美價值。
由此我們得出中西方現代芭蕾發(fā)展中的共性:在遵循傳統(tǒng)芭蕾舞劇創(chuàng)作的原則上,結合本土民族文化并融入現代化藝術技法,使芭蕾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兩者的差異:中國人相信固態(tài)的客觀事物存在,而西方人則信仰非真實的主觀意識存在,所以西方人在現代芭蕾劇目中呼吁精神崇高,靈魂的自由,而中國芭蕾受到傳統(tǒng)美學“中庸之道”的理念影響,追求以最恰當的、無過與不及的表達來展現過去與現在人民的現實生活。筆者認為,受到西方現代芭蕾的美學理念影響下的西方舞者更加善于爆發(fā)、精于流露,而這也是我國芭蕾以及其他藝術需要學習與改進之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芭蕾這門外來藝術得以在我國繁榮發(fā)展,其原因不僅是由于借鑒了大量西方的創(chuàng)作元素,更是因為我國芭蕾在借鑒與學習中保留了西方芭蕾藝術的精華并發(fā)揚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優(yōu)勢。相信如以這樣的方式繼續(xù)前進,有著燦爛歷史與民族文化的中國必將在未來成為世界大舞臺迎來真正意義上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余倩.中國芭蕾的美學研究[DB/OL].http://www.doc88.com/p-141668931291.html,第12頁.
[2] 吳小涵.淺談中西方芭蕾舞劇之異同中的哲學[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24):1-2.
[3] 黃麒,葉榮.現代芭蕾——20世紀的彌撒[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