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一個會議,一位新加坡經濟學者兼政府高管的發(fā)言令人印象深刻。他詳細對比了1960年代以來各個時期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勞動生產力(即每單位工作時間之真實產出)增長速度,得到幾個結論。
其一、所有發(fā)達經濟體勞動生產力增速最高的時代是1960年代,其后呈逐漸放緩態(tài)勢,日本和歐元區(qū)之下降幅度最明顯;
其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所有經濟體的勞動生產力皆大幅下降,新興市場國家下降幅度最大;
其三、美國仍然是全球勞動生產力水平最高的國家,只有少數北歐國家(荷蘭和挪威)的勞動生產力略超美國。根據2012年底數據,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丹麥、瑞典等國的勞動生產力,約相當于美國的80%-95%,挪威相當于美國的125%,日本相當美國的65%,“亞洲四小龍”相當于美國的45%-65%。
其四、自1980年代以來的30多年,中國勞動生產力年均增速超過8%,位居全球榜首,然而,由于初始勞動生產力水平太低,追趕了30多年,目前中國的勞動生產力水平只相當于美國的10%。
勞動生產力是衡量經濟成就最重要的指標。新加坡學者的詳盡數據與其他學者對全球真實GDP增速的估算結果一致。根據多家機構和學者的估算結果,1950年代以來,主要發(fā)達國家和全球整體真實GDP增速一直處于下降趨勢。
但中國是一個例外,1980年代以來,中國真實GDP年均增速一直超過8%,全球首屈一指。不過,同樣是因為基數太低,盡管快速趕超30年,目前中國的人均真實GDP水平依然位居全球第80位,只有美國的1/17。
過去60多年來,人類先后進入汽車時代、家電時代、電腦時代和互聯網時代,按理說,勞動生產力增速應該持續(xù)上升,為什么事實卻相反呢?此現象被稱為“勞動生產力之謎”。
對于“勞動生產力之謎”的相關解釋很多。
比如,基數越來越大,增速自然會越來越低,這似乎是小孩子也可以明白的常識。
比如,伴隨資本積累日益龐大,資本邊際效率(生產力)必然下降,此乃經濟學老生常談之基本規(guī)律。
還有的說法是過去40多年來,發(fā)達國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日益背離,虛擬經濟自我循環(huán)惡性膨脹,實體經濟投資總體呈下降態(tài)勢,企業(yè)技術更新不足,導致全要素生產力下降,勞動生產力隨之下降。
此外,電腦和互聯網是了不起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要大幅度提升經濟整體的勞動生產力,還需要數十年時間。斯坦福大學教授保羅戴維認為,從愛迪生發(fā)明電力到電力革命全面提升勞動生產力,差不多用了40年時間。若簡單依此推論,互聯網要真正全面提升勞動生產力,至少還需要10-20年。
如果上述數據和理論假說確實揭示了人類經濟體系運行的某種內在規(guī)律,那就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擺脫這個規(guī)律,中國自然也不例外。
2012年以來,中國的各種宏觀微觀數據促使我得出一個基本結論: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重要轉折時期,增速下降不是短期的周期性調整,而是長期必然趨勢。今年以來幾乎所有經濟數據確認了上述判斷。我國真實GDP增速很可能迅速下降到7%以下,悲觀者甚至認為將很快下降到5%以下。
既然是內在規(guī)律,真實GDP增速下降就不是什么壞事,不需要驚恐萬狀,亦不需要病急亂投醫(yī),匆忙出臺各種刺激措施。我們需要冷靜理性分析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妥善制定中長期戰(zhàn)略策略,勿以短期增速犧牲長期目標。